<p class="ql-block">"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毛巾业发展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第三进宅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黄自等黄氏子弟诞生于此。这里也是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宋耀如与倪玮贞夫妇携子女于1890年﹣1904年在此生活了十余年,宋氏姐弟(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皆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新文化旗手"胡适也与内史第有过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胡适曾住房间</p> <p class="ql-block">立本堂,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定居内史第后,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妇于"内史第"开设福音堂,在川沙地区传教。</p> <p class="ql-block">开群女学。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以黄炎培堂嫂陆开群的名字命名开群女校,这是浦东大地上第一所女校。</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故居</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父母房间</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炎培(1878.10.1-1965.12.21),</span>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教育家、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黄炎培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民盟展厅</p> <p class="ql-block">民建展厅</p> <p class="ql-block">学做人</p> <p class="ql-block">汉石经室。沈树镛书斋。沈树镛因获宋拓本《熹平石经》和《熹平石刻》残字,欣喜之余,便在内宅楼上辟一室,名曰"汉石经室",又请清代何绍基、赵之谦等书法家为之作题记。</p> <p class="ql-block">举人袍。年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捐赠人: Micheal Huang (黄炎培曾孙.美国籍)简介:1902年黄炎培江南乡试中举后,依照清代制度订制的举人官服,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解放前夕由黄炎培长子黄方刚遗孀带至美国,后一直由该家族珍藏。此袍黑色绸缎面料、蓝色丝织袖口,袖口纹饰极其精美,上绣练雀栩栩如生,皮毛内衬,皮毛光滑柔软。是研究黄炎培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黄氏子侄。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黄竞武(1903-1949),黄炎培次子,1903年生于川沙。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身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团结工商界爱国人士,投入民主革命运动。解放前夕,黄竞武临危受命,积极参与领导地下活动,协助保护和撤退民主人士,成功阻扰国民党金库财产偷运计划。1949年5月12日被捕,他在狱中备受酷刑,英勇不屈,谱写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黄竞武为革命烈士,公葬于川沙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宋氏家族在川沙</p> <p class="ql-block">宋氏家族。宋耀如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此时,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房。宋庆龄出生于此,宋子文、宋美龄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p> <p class="ql-block">诸文伯学塾。诸文伯,名字耀,字文伯,为人清贫正直,家住川沙城南市街,与宋家隔街相对。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都在他所办的私塾中求学。1936年,诸文伯的夫人去世时,宋子文亲书挽轴"师母大人千古"六个字,挂在灵堂之中,在川沙引来许多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汉石经室富甲江南。沈树镛精通鉴别,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他所收藏的秘籍珍本极丰,书籍方面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代的北唐书抄,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画方面则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帖,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山水画等。他所收藏《石经》残字乃更是世间稀见之珍宝,弥足珍贵。在甲骨文专家刘鹗的日记中,记述沈树镛所藏碑刻拓本,有汉碑50余种,六朝造纸70余种,唐碑100余种,宋碑300余种,是东南著名的碑本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毓庆(1868~1902),字肖韵,川沙城镇人。</span>中国毛巾业的创始者之一。少承家学,博览群籍,凡诗、古文之属无不能。中日甲午战争中一度投笔从戎。回乡后经营商业,创办经记毛巾厂,从此川沙毛巾业机户林立,逐步奠定了民族毛巾的品牌基础。他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毛巾工业的先驱,在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上居功至伟。惜英年早逝,年仅35岁。</p> <p class="ql-block">沈树镛,他是位传统的清代士大夫,爱好收藏书画、秘籍、金石。在这里,他曾经获得了宋拓《熹平石经》、《熹平石刻》残字,因而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黄万里,是中国培养的留美博士。他曾因为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与相关赞成的专家舌战群儒七天……他把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全部倾注在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故事。她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在"内史第"从小养成了俭朴、勤劳、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她曾在这里与小伙伴一起分过寸金糖,也曾在这里不慎从独轮车摔下而在眉宇间留下疤痕……</p> <p class="ql-block">川沙的故事。川沙,从古代戍卒屯垦的海疆,到今天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的滨海大镇,这座有着上千年地方文化积淀的老城,无愧于"浦东文化之根"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