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有松弛感的课堂,留有愉悦感的心情

林志华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江宁学校</p><p class="ql-block">参与人员:林志华 苏艳杰 王甘</p><p class="ql-block">学习内容:上午在总部校区听二年级数学课《被除数为0的除法》+研讨,下午在常德校区听普陀区初中英语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在江宁学校总部校区听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由王秋珺老师执教,课题是《被除数为0的除法》。听完就一个感觉,这节课过得好快,课堂好有松弛感。整节课逻辑清晰,师生互动流畅。教师的状态是云淡风清;学生的状态是有兴趣感,有参与感,有获得感。有松弛感,我觉得王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  一、看得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p><p class="ql-block"> (一)提供学习工具,让学生忙起来。比如在探究新知将盒子里的糖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够分到几粒?有以下三个设计,逐个呈现:</p><p class="ql-block">1.当盒子里12粒糖的时候,每人能够分到几粒?</p><p class="ql-block">2.当盒子里只有4粒糖的时候,每人能够分到几粒呢?</p><p class="ql-block">3.当盒子里一粒糖也没有,每人能够分到几粒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事先准备了装有糖果的盒了,分别装有12粒、4粒和0粒,叫4个同学扮演4个人,再分别叫三个同学上去分,边分边操作边说理由,让学生从抽象到了直观。在每个学生操作完后,老师都问学生怎么列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4=3(粒) 、4÷4=1(粒) 、0÷4=0(粒) )时,再追问学生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最后比较三个列式,发现不同总数的糖平分后,每个人得到的粒数不一样。0粒糖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也是0粒糖。</p> <p class="ql-block">  (二)提供时间,让学生讲起来。 说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王老师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多说的时间,也有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全班说。在课的导入时的口算,不管是0加任何数,还是0乘任何数,全班都是齐答,并且回答得兴趣盎然的。比如说个别说。在探究新课时学生上讲台操作的说,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可视化。比如说同桌说。上到探究新课的“当盒子里只有4粒糖的时候,4个人每人能够分到几粒呢?”时,老师让学生同桌互说,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比如说评价。整节课生成了好多学生质疑的盒子或评价的例子。如一个学生做判断题:8÷0=0,开始他打手势是对的,后来他自己起来说,他看错了,看成:8×0=0的了,老师也不责怪他,顺便跟学生强调了认真审题。</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不同的讲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启发,发展了逻辑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进阶。在相互说和点评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辨,学会邓体会他人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三)提供“调味剂”,让课堂更轻松。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一些“调味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解释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教师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动画去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不少。这些出乎意料的环节设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其实“调味剂”这节课里还有很多,比如课一开始时,学生领读的儿歌,课中老师不同的口令,学生背的口诀,不时的同桌互说等等,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环节,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二、有办法。激发和延展学生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一)老师课前精心地备课,会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迁移。比如在课的导入环节,王老师通过设计与0相关的计算引入,感悟0在运算中的特殊性。先让学生做6道与0加减的一步口算,揭示0加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减0都等于0。再做6道与0相乘的口算,揭示0乘任何数都等于0。当学生知道并理解旧知,知识的迁移最有可能发生。从而为新课被除数为0的除法做铺垫,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好了架子。</p><p class="ql-block"> (二)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会有课堂精彩的生成。在我们课后研讨的时候,王老师说,在教授例题时,其实她已经做好了很动画的课件,学生看一眼也能明白。但是昨晚她临时决定改变一下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去获取。让学生在分一分中,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结合分,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另外,当盒子里没有糖果可分时,学生知道总数是0,站着的4个学生也没有分到,学生知道了他们分到了0个,更好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三)老师用心培养,学生才有好的常规。比如说,在上课前,学生已准备好了上课需要的东西,放得整整齐齐的。王老师说,她们一般是上节课下课时,老师就有提醒的,可见平时的训练有术。比如说,在做口算题时,学生是齐答的,并且是可以站起来说的。全班学生几乎都是站起来喊的,但在喊完答案后,就马上坐好了,可见平时的训练有术。比如说,在做判断题时,老师先让学生把手放在桌子下面,静静看题思考,老师说开始,学生马上打手势。从学生的听口令,到打手势的整齐程度,也看得出平时的训练有术。</p> <p class="ql-block">  三、能喜欢。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数学课。</p><p class="ql-block"> (一)有微笑,让课堂师生的距离近起来。整节课,王老师都笑容可掬的,声音温柔,听起来很舒服。不时地去微笑着激励学生,如:“同学们,你们不但列出了算式,还知道了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真棒!”当学生回答错的时候,王老师也会微笑着说:“可能你刚刚看错了,没关系,下次我们审题时,认真点。”王老师的微笑,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关爱。</p><p class="ql-block"> (二)有幽默感,让数学符号活起来。课堂上打比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课的复习环节,王老师先让学生做6道与0加减的一步口算,揭示0加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减0都等于0。再做6道与0相乘的口算,揭示0乘任何数都等于0。师接着说:0是个魔法师,在不同的运算中有不同的“魔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除数为0的除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  (三)有奖励,让全员参与起来。王老师这节课的奖励,有语言的评价,也有物质上给予。比如在做选择题: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0,积是( )。A.5×0=5 B.0÷5=0 C.0×5=0 D.0+5=0,一个学生用了排除的方法,因为是积,先排除掉除法的B和加法的D,再看A积应该是0,从而得出C是对的。王老师就表扬他:“会用了排除法,真厉害。”比如在学生上讲台操作分糖果时,上台来的同学都奖励了糖果,以致于大家都争着要上讲台分和讲。 </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她工作26年了。这种有松弛感的课堂,我觉得也是时间的一种积淀。课堂只有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学生才会陶醉于知识的风景。只有被倾听、被肯定、被接纳,学生才会建立自尊和自信,进而才会获得“松弛感”。只要我们给予学生机会,他们就能收获从容的、自主的、愉悦的课堂。</p>

学生

王老师

课堂

老师

这节

盒子

粒糖

除法

几粒

被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