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笔者读过一首《七绝》。曰:</p><p class="ql-block">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p><p class="ql-block"> 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p><p class="ql-block"> 话说屈原因为流放的原因,一日,他在沅江岸边赏景吟诗。然而,他身心憔悴。一渔夫见了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遭此流放?”</p><p class="ql-block"> 屈原回道: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p><p class="ql-block"> 渔夫说道:“先生遇事又不死板,为人也聪明,何不随世人一道,跟着他们搅混这塘混水,扬起浊波,再把自己也喝醉了不成吗?为啥要独清呢?”</p><p class="ql-block"> 屈原却道:“您没听说,洗完头在戴帽子时要弹弹帽子上的灰尘,洗完澡后要抖抖衣服才会穿上。可我怕弄脏了水,我宁愿跳进湘江去喂鱼,也不愿意把水搅混。”</p><p class="ql-block"> 渔夫见大夫如此一说,便驾起了他的渔船说道:“水清时我会洗衣,水浊时我会洗脚。再怎么样,我也不会把自己去喂鱼。”渔夫驾舟而远去。</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会认为自己要比别人,会想会处理事情。又有几个人会去想那严寒时的霜,就是想到了,他也未必会去联想到自己这朵看似鲜艳的花,一旦经历了严霜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她反倒会觉得,就是咱这鲜艳之花,能够长久保持着不嫣不息,那又怎样?或者是花期再短也得开呀。你看那昙花,哪怕她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现,不也偷偷要开吗?是丑怕见世面,还是因为见不得阳光的缘故?那也未必!听·见过昙花一现的人说起过:“昙花那模样儿,也可算得是花中奇葩,她不但有举世无双的艳色。而且那艳是多姿多彩,那色也是娇娇滴滴的。</p><p class="ql-block"> 何况咱们世上的人,男子有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气质;女人则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婷婷玉立的形象。他们不但有可人的身段,而且还有不凡的气质,更有她们那端庄面貌,和修养内含。这是常识,也是常理,更是认知。无需用什么理论去证明,也无需用典故去理论,更无需用所谓的一分为二去辩析。她就是她,或者他就是他。从她或他的父母们赐她(他)生命的那刻算起,着床后便是十月怀胎,分娩时的一声啼哭。父母便开始计算她(他)的年龄,三朝、满月、百天。过了周岁,就是两岁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世人,都习惯把子女的年龄,从娘上孕、怀胎后的时间算起。通常所说的是虚岁,从来都不把一周岁以后的年龄说成是多少周岁。这是因为曾经世人的年龄,都是从父母赐予自己生命的那刻算起。这是世人对父母的孝顺,也是世人对生命起源于父母,以示尊重,和认可。然而,当下的世人可不这么去想。幸好咱们退休后的工龄,却是计算“虚岁”的,也算是对咱们工作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也就是未满一年的工龄算一年,这虽然算得上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计算方法。但是,咱们第一次领增加的退休金,可得从你退休这年的12月31日前,办了退休手续的人员才有增加。否则,哪怕你是当年元月1日退休,对不起!也只能到下一年的1月1日以后,才能按政策增加工资。这样一来,虽然是政策规定,但也只能说这项政策没有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诸如这样没有人情味的政策,也可算得是咱们生活中的奇葩,并且还不少。</p><p class="ql-block"> 首先,看看咱们城市,在引进人才时的落户政策是怎样规定的?其中有一项是必须具备本科资质。其次是具有硕士、博士的诸项条件,才可以享受该城市落户的各种优惠政策。就凭这一条政策内容,就违背了人类的生存法则。</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各方面的服务人员都是城市发展必需的人才,缺一不可。比方说,普通的建筑工人,普通的环卫人士、普通的绿化园丁、普通的家政保姆,普通的店铺小老板,以及各行各业的安保人员等等。难道他们就不是人才吗?曾几何时的民间野史,或者是正史中,哪曾听说过有青一色的官宦之城,秀才之城,或者是官宦秀才的兼顾之城?自古以来的城市,都是根据民间人口的自然聚集而形成的。况且一定是官民兼顾,贫富兼顾,商户与市民兼顾,学者与文盲兼顾。否则,官由谁来侍奉,民由谁来治理,商品凭谁来消费,物质靠谁来流通,房屋靠谁来修建,街道靠谁来清洁,粪便又靠谁去掏运?试问:清一色的本科市民之城,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葩幻境?</p><p class="ql-block"> 由于缺乏人情味的政策泛滥,才导至出了当下社会现象的千奇百怪。</p><p class="ql-block"> 诸如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农民工夫妻长期分居,和无城市户籍儿童的入学难,无城市户籍大学生的居无定所,年轻男女成家立业难的尴尬局面。以及无城市户籍的农民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慢慢的失去了家的概念。还有因为当年失去人情味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至出当下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所诱发出来的空巢老人、和日趋严重的老年人社会难题,等等。</p><p class="ql-block"> 就在前几天,《头条》有篇标题为:“为什么当下卖淫娄禁不止”的文章,并且还期待笔者,有·与众不同的点评。笔者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行当的兴起,都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所至。一旦有了市场,就不怕没有生意。所以一个好的市场,一靠销售渠道,二靠资源配置。</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笔者就得用社会现象来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 首先,当下市场是常年外出的谋生者多,限于户籍的原因,他(她)们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迫于生理原因而为之者居多。</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当下的婚烟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风险还很大,加上离婚率高,动不动就喊分居。因此,他们认为:婚姻不如快餐实在,即有选择,又解燃眉之急,只需小本钱就可以践行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那些市井之徒。</p><p class="ql-block"> 一旦有了销售渠道,共享资源自然会有人去挖掘,况且资源还相当丰富。</p><p class="ql-block"> 一是因为求职难,所以,共享资源就得在社会中的求职者中去挖掘。</p><p class="ql-block"> 二是因为人分三六九等,所以,在社会资源丰富的背景下,便有了按质论价的社会的配置平台。诸如:什么会所,什么园区,什么院馆,什么农家场所,什么上门服务,另外加上没有档次的快餐店,等等。</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什么定置的,配置的,派置的,长包的,打包的,配送的,零卖的,送货上门的,甚至还有快餐打折的,等等。</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是市场所需,二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法则。</p><p class="ql-block"> 她们谁又不想择良木而栖?可是,苦于门道,加上技不如人。因此,只能是饥不择食了。况且,这食还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一不需要大的本钱,二不需要大的门店,三只需要自己健康乐意就行。何乐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