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拜占庭帝国的荣光ーAyasofya, Kariye Müzesi

陈延伟

<div> 伊斯坦布尔横跨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中间夹着BOSPHORUS海峡),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塞而繁荣发展。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仅存在了81年便被当时的蛮族日耳曼人所灭,西欧(西罗马帝国的地区)也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在另一方面,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却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453年。它是当时欧洲的文明灯塔,君士坦丁堡更是基督教徒最神圣的地方。1453年,奥斯曼一世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时代随之开始。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座城市改名为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并继续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延续至1922年,鼎盛时期的疆域覆盖了东欧、北非和西亚的广袤地区。<br></div><div> 如今,漫步在伊斯坦布尔(即拜占庭时代的君士坦丁堡)的街头,随处可见如堡垒般的清真寺,已经很难感受到拜占庭帝国昔日的辉煌。这次在伊斯坦布尔特意前往了Ayasofya Muzesi和Kariye Müzesi,追寻并感受拜占庭帝国的荣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伊斯坦布尔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是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它始建于公元360年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并在公元537年第三次重建后成为如今的模样。历经1500多年,它至今依然伫立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那时,拜占庭帝国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财富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凭借这些丰富的资金,建造了许多优美的拜占庭建筑。其中,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被称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最高杰作。起初它是作为东正教教堂建造的,但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周围加建了宣礼塔,将其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它依然作为清真寺使用。1985年,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h3> <div>宣礼塔(Minaret)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征服后加建的,作为清真寺的象征性建筑。从这里,向穆斯林发出礼拜时间的呼唤(阿赞,Azan)。<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教堂内部</div><div>主要的礼拜空间被称为内殿(Bema),这个空间被一个直径31米、高度56米的巨大圆顶覆盖。这个巨大的圆顶由四十根柱子支撑,其设计基于精密的数学计算。在当时,这座庞大的内部空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这一记录直到约1000年后的1520年,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建成时才被打破。(参观仅限于二楼的画廊部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中的美丽彩色玻璃</h3>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金马赛克壁画</b></div> 阿亚索菲亚的另一大看点是其作为基督教堂时期遗留下来的黄金马赛克壁画。在二楼回廊的天花板和墙面上,绘有9世纪后期至13世纪后期制作的基督教黄金“马赛克壁画”。所有这些马赛克壁画曾在16世纪左右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被石膏覆盖,直到1931年由美国的一个考察团发现后,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br> 当时,异教徒的象征通常会被摧毁,但这些壁画仅仅被涂抹掩盖而得以保存,这被视为一种奇迹。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伊斯兰教对其他宗教的相对宽容,也成为阿亚索菲亚历史的见证。<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与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皇后佐伊》</div>这是位于二楼南侧回廊的马赛克壁画。最初,这幅图像是由皇后佐伊(右)与她的第一任丈夫罗曼努斯三世捐赠的,但由于佐伊多次再婚,因此每次都将皇帝的面部重新制作。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她最后一任丈夫,君士坦丁九世的面容(左)。画中描绘了皇帝与皇后向基督献礼的场景。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1042年至1055年间。<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像礼拜》</div>在阿亚索菲亚的马赛克壁画中,最著名的便是这幅约1260年创作的作品。据说这幅画原本覆盖了二楼回廊整面墙壁,但如今下半部分几乎已经遗失。与之前的马赛克壁画相比,这幅画中基督的面部更加立体,特点鲜明。此外,它巧妙地利用了从南侧窗户照入的光线,因此这幅马赛克画被誉为拜占庭艺术的巅峰之作。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幅作品是为了纪念从拉丁帝国手中夺回君士坦丁堡而创作的,但具体细节仍不清楚。耶稣基督面带慈悲的表情,无论从正面还是斜角观看,目光始终不会移开,这也是所谓“基督目光跟随”现象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帝亚历山大》</div>这幅马赛克壁画创作于10世纪,描绘了皇帝亚历山大的形象。画中皇帝身穿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华丽服饰,左手握着象征人生无常的头骨。<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翼天使》</div>在穹顶周围的四个角落绘有六翼天使的马赛克壁画。这些天使被认为是描绘“撒拉弗”(熾天使)或“基路伯”(智天使),很可能创作于阿亚索菲亚建造时期的6世纪。天使的面部曾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星形的金属盖子遮盖,直到2009年翻修时才被移除,天使的面容得以显现。其中一个天使的脸在近期的修复中被还原为基督教时期的六翼天使的面容。不过,目前只有一处(上图)的天使面容可见,其他三处的“六翼天使”面容仍被金属盖子覆盖(下图)。<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圣母子献礼的皇帝》</div>这幅马赛克壁画位于南侧走廊出口上方,创作于10世纪后期。画中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幼年耶稣的形象,圣母高贵的表情和衣服的褶皱细节表现得非常精致。画作两侧分别描绘了查士丁尼一世(左)和君士坦丁一世(右)。 <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b></div>在阿亚索菲亚附近有一家名为Seven Hills的热门餐厅。从该餐厅的六楼露台可以一览阿亚索菲亚、蓝色清真寺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美景。在露台上悠闲地喝杯咖啡,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 卡里耶博物馆(Kariye Müzesi)</b></div>卡里耶博物馆建于11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最初作为东正教修道院的附属教堂(church of chora),直到14世纪间断性地进行增扩建。进入奥斯曼帝国时期后,该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名称也改为卡里耶清真寺。后来,土耳其共和国认定其艺术价值,并将其改为无宗教属性的博物馆。与同在伊斯坦布尔的阿亚索菲亚相比,卡里耶博物馆规模较小,但保留了14世纪创作的精美的马赛克画和壁画,这些作品常被誉为拜占庭艺术的巅峰之作。特别是这里的马赛克画,以其高度的精细度和作为艺术作品的高水平而著称,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五大瑰宝之一。它也作为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外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建为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Minaret)应该是后加的。</h3> <div><br></div>教堂内部由外拱廊、内拱廊、正殿和礼拜堂(PARAKKLESION)组成。墙壁和天花板上覆盖着拜占庭时期珍贵的马赛克画和壁画。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教堂改为清真寺时,教堂内部的装饰被麻布和灰泥覆盖。然而,在1948年至1958年间,由美国拜占庭研究所清除了这些覆盖物,拜占庭晚期的荣光得以重见天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部平面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于官网图:https://www.churchofchora.com/church-of-chora-book.html修改)</div><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拱廊(INNER NARTHEX)</b></div><div>这是位于内侧的一个空间,长4米,宽18米。南北两侧的穹顶(上方内部平面图中的❶和❷)上绘有成对的耶稣基督与圣母玛利亚的家谱,周围还展示了圣母玛利亚的一生以及耶稣所行的奇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与先祖们」</div>这是内拱廊南侧穹顶(上方内部平面图中的❶)的马赛克画。中央描绘了祝福的耶稣,周围则是亚当、诺亚等耶稣先祖的家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子」</div>这是北侧穹顶(上方内部平面图中的❷)描绘的圣母玛利亚怀抱幼年耶稣的马赛克画,与南侧穹顶的耶稣家谱相对应。 内拱廊墙上的圣彼得马赛克画。彼得手持通往天堂的钥匙。 内拱廊墙上的圣保罗马赛克画,与圣彼得成对。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拱廊(OUTER NARTHEX)</b></div>外拱廊是教堂的入口处,空间长4米,宽23米。南端是通往帕拉克雷西翁(小礼拜堂)的入口。天花板和两侧的墙壁上描绘了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的马赛克画,但天花板的大部分绘画已经损坏。<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治疗病患的耶稣」</h3><div><br></div> 外拱廊上部墙壁上的马赛克画:“赐福的基督”。左上角的图像(带酒壶的画)是“迦拿的奇迹”,描绘了耶稣在以色列加利利的婚礼上将水变成酒的奇迹场景。<div><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礼拜堂(PARAKKLESION)</b></div>礼拜堂(PARAKKLESION)是后期增建的。14世纪重建此地的政治家Theodore Metochites被埋葬于此。礼拜堂(PARAKKLESION)也被称为陵墓礼拜堂。这里没有马赛克画,墙壁和天花板的装饰全是壁画。马赛克画当时因耗资巨大且需要高超的技艺,因此在拜占庭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了更便宜且易于装饰的壁画。<br></div> 礼拜堂(PARAKKLESION)天花板上描绘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内部平面图的❸的位置)。<div><br></div> 礼拜堂(PARAKKLESION)后殿穹顶上的壁画“下冥府”(内部平面图的❹的位置),描绘了基督降临地狱,打破地狱之门,拯救堕入地狱的亚当和夏娃的场景。画中穿着白衣的中央人物是耶稣,他用双手拉起亚当和夏娃,脚下是被踢破的地狱之门。<div>“下冥府”在拜占庭时期象征着基督的复活和对人类的救赎,是当时最重要的图像之一。尽管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但这幅壁画被认为是其中的杰作。<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殿(NAOS)</b></div>正殿的装饰保存不多,推测拜占庭时期天花板和墙壁上曾满是马赛克画。<br><br></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里耶博物馆的功臣:Theodore Metochites</b></div>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家兼学者Theodore Metochites(1270–1332 年)主持了救世主教堂的修复工作。身为财政大臣的Metochites集资召集了艺术家们,用马赛克画和壁画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的故事和耶稣基督的一生,装饰了教堂的墙壁和天花板。据说壁画的完成耗时约一年,而马赛克画则花费了四年以上。<br>Theodore Metochites安葬于小礼拜堂(PARAKKLESION),他也出现在下面的马赛克画中(内部平面图的❺的位置),画中戴着头巾的他向基督奉献教堂。」<br></div> Donor Theodore Metochites presents his church to Christ (Mosaic of 1310-1320)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尾</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黄昏晚霞衬托下的阿亚索菲亚显得格外的壮観和宁静。海鸥在它的上空盘旋,仿佛在追寻拜占庭帝国昔日的荣光<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