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圈村志(八)

草原苍狼 金不焕

<p class="ql-block">  12、七十年代老羊圈</p> <p class="ql-block">  遍访村里老人,大家坐在一起极力回忆往事,我用文字记录下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些宝贵历史资料。 </p><p class="ql-block"> 重温往事,岁月如歌,令我思绪万千。七十年代是难忘又愉快的岁月,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心中充满了轻松快乐,小孩子在无忧无愁岁月成长。</p><p class="ql-block"> 参照当年老羊圈保管员和会计笔记本记录,随着我的文章,七十年代老羊圈村一暮暮往事再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林彪叛逃,中苏关心紧张。村里在段泰和房后挖了两米高、一米宽、一百米长战备洞,出口通到上队场面,洞里还安装电灯。</p><p class="ql-block"> 村对面坡也挖了一个洞,由于红沙土塌方原因废弃。杨丑老人在自家黄土西坡挖了一个30米长洞。</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村里通上电,家里点上电灯,村里安装几个路灯,场面和饲养院也安装照明灯。终于告别了煤油灯。大队电工是梁鼠孩。农业社用上了脱谷机、抽水机等。电风匣取代手拉风匣和手揺风匣。磨面机取代几千年的石碾石磨。收音机和广播喇叭也不用干电池,用上了交流电。</p><p class="ql-block"> 大队和供电局没有沟通好,栽电杆从信用社贷款7万元,后来用大队树和其他财产顶了一部分,尾款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当时绝缘胶布1卷1毛6分,保险丝一盒2块5毛3分,灯口一个5毛6分,灯泡一个4毛7分,花线一米4毛1分,改锥一个5毛5分,活口板子一个3块6毛5分到7块5毛。钨丝白炽灯泡用白色的瓦楞纸包着。</p><p class="ql-block"> 1971年卓资山镇铺上柏油路。</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兴修水利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全民抗旱。大队在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下。大队修渠打井、缓坡地修水平梯田。现场彩旗飘扬、喇叭高歌、人山人海、号子声声很热闹。狐子沟山上用白石头铺了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村里打了三个大井,一个没有成功,两个井成功抽水灌溉田地。</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大队成立专业队,主要是植树造林。我们大队在河畔、沟里、山坡种了很多杨树。专业队还栽了许多果树和杏树。我们小学生也经常参加修梯田和植树造林活动。大队集体经济有砖厂、铁匠铺(有刘三后生和李套小、木业社(有王元罗)、油房(苏和负责,驴拉磨油革泥)和缝纫社(有老羊圈潘板女和赵贵芬)。大队还有55马力东方红拖拉机(史林福是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大队盖起新学校。教师先后有刘玉景、李润繁、梁天义、朱二有、刘忠、闫根、杨生义、张德华、王月、刘爱芳、朱粉云、朱银虎、刘建华、杨巧莲、杨保林、朱换成、刘建栋(青仙)、赫云小、赵润喜、兰粉莲、范香香、贾二平、姚平智、赵连有和李三毛等。刘青仙是我六、七年级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地质队在大海沟发现黄金,大队招待地质队勘察人员多日,地质队告诉了大海沟能开采黄金秘密。大队组织专业淘金队洗金,当时黄金必须卖到人民银行,含金86%,一克6元,不容许个人交易。</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前后掀起批林批孔运动,小学校里师生在批林批孔。1975年1月四届人大会议后,周恩来病重住院,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村里担水点种山药。</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运动。生产队对这个运动不太积极,大海小学要求学生经常写这方面作文。</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为了增加收入每年搞副业。1974年农闲时候,兰保柱带领段宝孩、刘二后生、史明旺、史三、史保珍等车倌赶三挂马车到察右前旗三岔口拉石头(村里叫拉甲)跑运输,收入1279元。1975年刘二后生、段宝孩和史宝珍等车倌赶马车到卓资县十股地水泥厂拉石头跑运输给生产队挣钱。生产队每年赶马车去集宁卖韭菜。75年下老羊圈村马车拉道渣挣回353元。</p><p class="ql-block"> 车倌在三岔口学会打麻将,并且买回一副黑灰塑料麻架,带回许多推莜面窝窝光滑白石头,村里以前用坛盖或切刀捏莜面窝窝。</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孩子也悄悄看大人学会打麻将。最早麻将成胡必须八张十三嘴,并且缺一门;单口20分,双口30分,碰碰胡50分,四归一50分,混一色50分,淸一色、七大对和一条龙100分,老王八柱拐棍800分(八万架,叫口成胡必须一条三条胡二条),老王八戴眼镜800分(八万架,叫口成胡必须一桶三桶胡二桶),还有一九十三;后来打麻将变成了花三份,七大对、一条龙、淸一色和一九十三赢三家。 </p><p class="ql-block"> 村里定期外派义务工去修路,我父亲(1971年)和二哥当义务工去白银厂汗和卓资山镇修过路。</p> <p class="ql-block">  1975年下老羊圈(六队)马车车倌郁二罗、史三、段宝孩、史明旺、韩高晟等到大同拉大炭。到大同的口泉雀山拉回4800斤块碳,每斤一分一厘分给社员,每户预交1到3元,差社员钱用拆开白塔烟(一盒1角2分)找零。</p> <p class="ql-block">  会计笔记里记录下老羊圈村1975年户口情况,当时老羊圈村有185人,其中男107人,女78人,出生3人,迁走2人。年龄最大是牛二(于1908年出生),1912出生有王海蝉(闫喜妈)、刘二女(卜六十四妻子)和史林贵。</p><p class="ql-block"> 当年下老羊圈村生产队有牛20头、马6匹、驴3匹、骡子8匹、羊86(其中大羊54、小羊32)只、猪5头。社员有羊120只、社员养猪37头。当年下老羊圈有798亩耕地,生产队饲料猪地35亩,打粮122970斤。农业社挂(买)社员莜麦秸每斤2分,干草(谷子秸)每斤3分。修截伏流生产队买低腰水鞋是一双1元6角,高腰水鞋一双6元,毡袜一双3元3角,绝缘胶布1元5角3。 </p><p class="ql-block"> 1975年到1976年大队集中人力物力修截伏流和16孔石碹扬水站。石碹扬水站建成,显示大海大队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大队集中人力物力在狐子沟修了水库,水库曾经有水,后来这个水库干枯了,没有起到一点作用。我记得在修水库工地上,来了一个骑自行车卖杏人,公社干部把这个人杏没收了,罪名投机倒把。</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到1976年大队集中人力物力修截伏流和16孔石碹扬水站。石碹扬水站建成,显示大海大队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大队集中人力物力在狐子沟修了水库,水库曾经有水,后来这个水库干枯了,没有起到一点作用。我记得在修水库工地上,来了一个骑自行车卖杏人,公社干部把这个人杏没收了,罪名投机倒把。</p><p class="ql-block"> 1968年到1976年号召知青上山下乡。1971年到1975年我们大队来的知识青年有赵红叶、马树天、赵栓狗、任淑美、赵粉连、张慧平、刘建栋(青仙)、李二贵、安长利、翠香,王平、周跃、张梅梅(大队医务室)、姚宝兰、刘进安、张默生、米玉平等。我记得小栓狗去大海卜子骑毛驴尥蹶子掉下去。张默生是最后离开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开始住在老羊圈曾经小学教室,后来大队盖了知识青年房。1975年队里有知青2人,1979年6月14日知青归到了大队。</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知青用牙膏刷牙,当时牙刷牙膏价格贵,村里人不用牙膏刷牙,村里人用盐水漱口,我十二岁前没有见过牙膏刷牙,我十六岁才用卓资县化肥厂洗衣粉刷牙。</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村里人们正在东墚劳动,听到毛主席逝世消息。全体社员学生在大队听毛泽东逝世广播追悼会,许多大人流出眼泪。</p> <p class="ql-block">  1976年下老羊圈村打树225颗,社员分椽108根,生产队用8根,交大队97根。当年皮匠给生产队做工一天报酬2元5角。当年呼市铁路局在村里调走山药43089斤。</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打倒,1977年7月邓小平复职后,恢复中考和高考,取缔推荐又红又专上高中和大学的走后门特权。党静忠是村里第一个录取在集宁师范大学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1977年下老羊圈村的会计账本记录。老羊圈两个队有耕地1870亩,其中自留地134亩。粮食入库情况,山药39248斤、谷子9468斤、荞麦828斤、洋麦(燕麦)5003斤、小麦24995斤、莜麦65714斤、饲料莜麦2520斤。粮食总产量143273斤,单产每亩只有189斤。其中社员口粮分74860斤,交公粮31394斤。这时候农业社人口最多,收入少,粮食产量低,尽管每年开荒,勉强够吃。当年生产队里养猪8口,社员养猪128口。当年生产队给社员分缸38个,社员还分了西瓜,给社员分了驴肉,每户社员分土咸盐20斤。当年社员割地和扛麻袋加班一次打(给)白面1斤到1斤半。</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大海大队有321户,1245人。全大队共有牛106头、马45匹、骡子29匹、驴15头、羊1311只(集体306只,社员1005只)。当年大海小学一到六年级共有82个师生。教师补助工分3300个,每月补助六元。 </p><p class="ql-block"> 大队工程队在卓资县二中(1972年)和新民街小学(大约1978年前后)盖教室,培养了许多瓦工和抹灰工,这些技术工在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大海沟。</p><p class="ql-block"> 78年大队卖黄金收入1942元,全部购买了变压器。</p><p class="ql-block"> 1978年老羊圈村两个队卖山药6432斤。同年8月7日大队分给老羊圈果子880斤。老羊圈生产队拉回公社学校碳分给社员。当年缺粮户有段林奎、杨茂盛、张锁贵和韩三。由于东坡村黑沟村归五星大队,下老羊圈六队改为四队,上老羊圈七队改为五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老羊圈村两个队有104户,396口人。同年国家开始提倡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1979年老羊圈村两个队有108户,421人,生产队有1980亩耕地,自留地137亩。同年8月16日给社员分果子540斤。同年秋天村里卖出口山药4万斤,每斤七分。</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保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安定团结,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越来越好。十一届三中后,胡耀邦、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老干部推动下,1978年掀起了平反、落实政策工作。刘少奇、彭德怀、等党政军领导人洗冤,大量普通老百姓冤假错案平反安置。</p><p class="ql-block"> 按照1979年中央5号文件,村里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一律摘掉帽子。老羊圈无辜受株连的内人党村民平反。终于结束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 </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县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五月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到组,老羊圈村没有包地到组,直接包地到户。同年11月15日在兰保柱家开群众会,大家研究讨论处理生产队财产。如六苏木公社麻迷图生产队81年首先作价处理集体牲畜,如骡、马、驴、牛一头大致80到200元,如棉羊作价每斤活重2角。老羊圈村79年到81年把生产队东西大家平均分了,大牲畜几家合伙分,作价只是账面记录一下。</p><p class="ql-block"> 79年民办教师最后一次给补助工分3000分(每天10分),每月6元。</p><p class="ql-block"> 79年卓资山举办第一次物质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口号有抓纲治国;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科学种田;斗私批修;节约闹革命;人定胜天;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工农兵三结合,老中青三结合;四个现代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粮为纲;勤工俭学;农业学大寨等。</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大队和生产队和学校都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排练样板戏、二人台、快板、三句半、老两口学毛选等节目,在村里和大队演出,在马盖图公社汇演。人们在劳动之余能够享受文化娱乐,业余文艺队活动珍藏在我们那代人的心里。学生在晚饭前用牛皮纸卷喇叭广播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 学生晚上在生产队政治夜校教社员识字扫盲。学校勤工俭学组织学生校地种党参,积肥积草。小学学生自己修操场修路,在学校周围种树。</p><p class="ql-block"> 提倡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小学学生唱最多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英特纳雄耐尔的国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社员都是向阳花、打靶归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p><p class="ql-block"> 国家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提倡拥军爱民。七十年代村里转复原军人有兰保柱、范四虎、王文用、王五元和韩富亮。正月初一敲锣打鼓拜军属。</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这个时候农村出现了贪污送礼走后门现象。</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广播喇叭安装到每家每户,在家里能定时收听有线广播。生产队有一个大喇叭,每次广播是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乐曲,广播播放歌曲、戏剧、评书等节目,给单调枯燥的农村生活增添了生气和欢快。 </p><p class="ql-block"> 放映电影的消息传的很快,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还会走十几里去邻近村子看电影,夜里走路,大人让我们孩子记住“白水黑沟”。村里看电影的经历都成为了那代人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农业社春天社员起牲口圈粪、翻粪、滤粪、捣粪锤散粪和送粪。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冬天掏大粪,灶火灰和炕洞灰也用于肥料,夏天用大粪奶小葱大菜,大粪奶后小葱吃不辣。 </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推广丰产坑种山药,引进了优良山药品种,如可宜和克新1号2号品种,淘汰传统里外黄品种。农业社老品种芒麦(小麦品种)连根拔起,个子土多,脱麦子土多灰尘大,麦芒又扎人,麦芒有倒钩不易脱落。推广用小方铁锹铲宽垅墨西哥高产小麦(个子低,麦芒少),宽垅麦子用镰刀割。</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仍然用三条腿子的木制耧播种,摇耧是技术活,摇耧时需要定籽眼,不能把耧铧翘出地面,也有用犁耕溜秄播种的。女人拉牛、帮楼或打砬砘。农业社山地犁和园拖耙也用上了。秋天打下粮食交公粮和余粮,去粮库交粮叫粜(tiao)粮,返销粮是玉米。</p><p class="ql-block"> 农业社肉按户或按人口平均分配,乱柴禾、枳子、碎山药等按户公平分配。农业社捉生产队小猪为了公平抓单单。</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孩子分280斤粮食,大人分360斤粮食,其中可以分40多斤麦子,每人分3斤到5斤左右素油。八月十五打月饼没有素油,我们到东墚搲(wa)黄鼠,十五个能掏一斤油,大家用黄鼠油烙月饼。</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年底会计算出每个工分的价钱,工分是农民的劳动报酬,副业不多,一个工10分一角五分左右。劳动苦力与价值不成比例,给农民留下了心酸痛苦经历。农业社75年粜粮一斤麦子只有8分。1970年二千土坯拉到城里只能卖六元钱。</p><p class="ql-block"> 农民一天工分只有1毛5分左右,一个月不到6元。而城市上班月工资在28元到104元,学徒14元。工人月平均工资36元。</p> <p class="ql-block">  老羊圈村两个队有六挂三套大胶车。通常是一辕二拉套马车。赶车是技术活,车倌口令向前得、驾;后退稍、搡;停止吁、吁;靠左啊号、阿号;靠右往、喔;抬腿是踏蹄。辕马笼头挂铃铛和红缨缨。</p><p class="ql-block"> 饲养院牲畜下队有大青马、洋瘫马、大红骟马、兔哈马、兔哈马驹子、大骡子、二骡子、三骡子、大靑骡子、板嘴骡子、黑驴骡子、小叫驴、二灰驴、突角红牛、突角黑牛、红眼眼牛、黑乳牛、二花牛、红乳牛、大红腱牛。上队有黑儿马、瞎骟马、大青马、大红马、大黑马、小红马、二样瘫、黑突牛、红突牛、大花牛、二花牛等。</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普通人家的家具有大红柜、穿衣镜、坐钟、挂钟、马蹄表(15元)、釉面盆、釉面茶缸、水泥柜、纸金缸、菜面板、砖满地、炕桌、油布、水缸、油彩玻璃风景画、炕围画等。绣花枕巾,绣花门帘,烟盒糊纸缸和纸筋笸箩,饸饹床,鸡毛掸和炕毡皮褥子等。部分家庭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村里毛巾叫做手巾。流行非字和田字形凉鞋和黄解放鞋与松紧鞋。铁皮温壶取代竹皮温壶。</p><p class="ql-block"> 寄一封平信只需要8分钱,还可以寄挂号信(2毛)。重要着急的事情拍电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老物件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每一样物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人们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物价虽低,多数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供应。供销社是大家购买东西地方,孩子们都喜欢跑到供销社,挤到柜台前,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合作社给儿时留下难忘的记忆。售货员算盘算账,纸包货,供销社点货时候不卖货。七十年代大海供销社站栏柜有张栓劳、谢锁、张金奎、王喜旺、赵永平、小常、魏金宝等。能到供销合作社工作的人,是有来头特殊关系的人。有一天离休干部姚全,去看望知青女儿,去合作社买货,姓谢站栏柜睡觉不起,并且说话态度不好,离休干部把情况反映上去,姓谢站栏柜调到石窑湾供销社。石窑湾供销社被偷盗后,他离职了。</p> <p class="ql-block">  合作社卖饼干一斤5毛到8毛、黑糖一斤7角左右、白糖一斤8角左右、醋一斤9分左右、酱油一斤1毛以上、小块砖茶一块2元9毛5分、大块砖茶每块5元左右、小叶茶一袋1角3分、咸盐一斤1角4分以上。水果糖一分一块,水果糖一斤1元1毛到2元2毛,奶糖一毛钱4到5块,什锦糖一斤1元2毛,还有表面覆盖了一层白砂糖光腚糖块,古巴糖一斤5毛6分。黑枣一斤2毛4分,冻柿子一个5分,月饼一个1毛3分涨到2毛4分,面包一个半斤2毛5分左右,挂面一斤2毛6分左右。供销社打酒用册子,署干酒一斤1元、散白酒一斤1元2角6分、桔子酒一斤1元8角2分、啤酒一瓶5毛到2元。</p> <p class="ql-block">  普通锁子2毛左右,尼龙袜子1到2元。塑料凉鞋一双2块5角、塑料梳子一个3毛3分、牙膏5角左右、塑料肥皂盒7毛5分等。双箭牌推子4元4角,天坛牌推子3元7角。一盒火柴(煀灯)2分钱。洗衣粉8两2元。 </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卖斜纹市布和平纹市布一尺3角5分以上,布品种有平纹棉布、碎花布、卡其布、大纹毛哔叽、劳动布、纯毛华达呢、凡布、条绒、大绒、混纺布、的卡等。不需要布票绵绸1尺是5角、不需要布票的“的确良”等化纤布1尺是6到9角等。</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供销社香烟已经涨价,野牛和玉兰一盒6分、经济烟和生产一匣8分、合作和勤俭烟一盒9分、羊群一盒9分、春耕和火炬一盒1角1分、团结一盒1角2分、勇士和红满天一盒1角3分、绿叶(没劲,供应紧张)一盒1角4分、握手和火车一盒1角5分、骆驼一盒1角6分、战斗一盒1角9分、凯歌一盒2角1分、太阳烟一盒2角3分、官厅烟一盒2毛5分(79年)。城市还有黄金叶和金钟烟一盒2角6分、丰收牌烟一盒2角7分、大镜门和海河一盒2角8分、白塔一盒2角8分、墨菊一盒2角9分、 恒大和芒果一盒3角1分、千里山一盒3角1分、光荣和烟斗一盒3角2分、大前门烟一盒3角6分以上、青城一盒4角9分、牡丹一盒5角1分、上海一盒4角9分、中华一盒7角2分。还可以拔零根卖。水烟一包3角1分。烟叶每斤3毛5分。</p> <p class="ql-block">  合作社卖草莲纸,还卖报纸和草纸(妇女用),卖拉链,四眼纽扣,按扣,裤钩,塑料扣。碳铵一袋10元左右,尿素一袋18元左右。磷肥每吨200元。</p> <p class="ql-block">  供销社收购鸡蛋一斤6角左右(一斤鸡蛋8个,一个鸡蛋顶7分)、中草药、猪羊兔常年收购。收购各种皮毛、猪羊肠、猪鬃和羊羔羔皮。收购废铁(每斤3分)、废铜(每斤1毛5分)、骨头、废麻绳、旧棉鞋、牙膏皮、黄鼠皮和家雀等。孩子们捡点烂麻生头子,破铜烂铁卖几个小钱。</p> <p class="ql-block">  城市里芥菜、青菜、白菜和大菜每斤3分左右,西瓜每斤3到7分,苹果每斤3毛5分,犁每斤2毛5分,豆腐一斤2毛左右,西红柿每斤5到7分,黄瓜每斤1毛。酱豆腐一小块4分。</p><p class="ql-block"> 农村土豆每斤7分到1毛,葫油每斤从9毛到1块3毛涨到1块5毛,猪肉每斤7毛到1块4毛,牛肉每斤7毛5分上下,羊肉7毛(75年)到1元上下,鸡蛋每斤9毛上下,牛奶一斤3毛。一只鸡5元左右,麦子2毛1分。</p><p class="ql-block"> 做一身棉布衣服20元左右。化纤衬衫10元。当时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一台60到90元。18英寸彩电1440元。100斤面煤1元4角。</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县城国营食堂一碗素面7分钱二两粮票,油条一根5分。冰棍一根3到5分。电影票1毛上下。理发一次3毛上下。城市白面供应价每斤1角8分5分,大米约每斤1角7分上下,小米每斤9分以上,玉米面粗粮每斤1毛上下,切面每斤2毛1 分。</p><p class="ql-block"> 饭店卖过油肉3角6分,炒豆腐1角、素炒粉9分。农村人没有粮票卖吃的,可以多出钱买议价饭。</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小学半年学费2元5角,中学半年学费是5元。铅笔的价格是一根3分,带橡皮铅笔一根5分5厘,橡皮一块是2分,半圆仪一个1毛5分,买白板纸(叫揭张纸)一张4分4厘,蓝墨水一瓶从8分涨到1毛8分到2毛3分,油笔一支2毛5分到5毛,钢笔一支1到2元,本子是一本7分左右,新华字典一本7毛2分,课本一本1毛2毛。</p> <p class="ql-block">  秋天场面晚上灯火通明,加班脱莜麦,场面里晚上人多热闹。脱谷机用上了,也用梿枷打场。用大筛漏粮和扇车淸粮,也用簸箕颠簸旋鱼子。麦腰子草绳捆的秸垛是孩子们藏老埋埋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农业社有时杀一只羊给黑夜加班的社员吃羊肉,每人分一碗。大碌碡和大海卜子地离村较远,中午起山药割地时不回村吃饭,需要生产队送饭。在村里做好大馒头或大焙子送到地里吃干粮。村里有三个在城里上班工人,老婆孩子在村里叫半家户,他们用粮票到加工厂买上月饼(一个一角三,二两粮票),骑自行车15公里送到地头,虽然一人两个月饼,吃的真是香甜,这时觉得月饼是天下最好吃东西。</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农村女孩子找人家首选城市户口的、城里上班的、呼市效区的、有手艺的、当兵的和村官孩子。农村后生娶媳妇难上加难,产生许多光棍。个别家庭用二家换亲来娶媳妇,也有三家推磨式换亲娶媳妇。也有从四川和甘肃买媳妇,许多都跑了。娶媳妇要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当时凤凰自行车158元(82年168元)一辆,上海永久自行车165元(79年180元)一辆,天津飞鸽自行车172元一辆,不紧张有红旗自行车;当时缝纫机(飞人,蝴蝶,牡丹)180元(1986年175元)左右一台;当时上海全钢手表一个125元(75年),西铁城手表一个186元;娶媳妇还要一对板箱、大红柜、挂钟、皮箱、搪瓷脸盆等。新媳妇流行栽绒领子涤卡棉袄和西营桶子皮袄。彩礼是必需的,女方家里男孩子娶媳妇等着用。</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棉布的紧俏状态有所缓解,人们穿上卡其布中山服褂子和裤子,淘汰了大裆裤,个别人穿上了秋衣秋裤。最流行的是六五式七一式军衣、军帽、军鞋。1978年以后市场开放,不要布票的卡、涤纶、灯芯绒等成衣制品也开始多起来了。海军横条秋衣、二股筋背心、的确良外套、条绒鞋、纯呋尼鞋、塑料凉鞋、解放鞋、胶底鞋、白网鞋、回力球鞋进入市场。耐穿不掉色,爱起静电的尼龙袜子淘汰布袜。年轻人穿黑绸子里做的棉袄,穿吊面皮毛衣服,淘汰了白茬皮袄皮裤。毛线挑的毛衣和毛裤流行开了。老人仍然戴狗皮猫皮兔皮帽子。日本产的尿素,内层有化纤布料,可做成裤子来穿,或当雨衣。</p> <p class="ql-block">  过年没有新衣服,旧衣服擦洗干净,缝补也能过年,穿着妈妈千层底子家做布鞋。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温暖和亲情,对妈妈怀念至今难忘。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 </p><p class="ql-block"> 化妆品有了头油和摩丝,面油取代雪花膏。妇女用松紧带(村民叫猴筋)和毛线扎辫子。汽油打火机取代火柴。</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生活贫困,有时吃不上肉。年轻人冬天套沙鸡、半翅、石鸡子、好的溜子、大角姑子、叫天争、山家雀和家卜子等。孩子们夏天抓鸟、抓小野兔,掏鸟蛋。秋天小孩吃烧山药、烧麦穗穗和烧大豆。小孩秋天偷吃胡萝卜、韭菜、豌豆夹夹、大豆夹夹、小葱、蔓菁等。农业社玉米和葵花由于人偷厉害,后来不种了。黍子容易冻,种的少。</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有扑克牌了,人们用扑克牌玩拉毛驴、打对家、打百分和争上优。韩三家是二老七(年龄大未婚男人)聚会的地方,拉二胡、吹笛子、吹唢呐和打扑克每天晚上玩。在韩三家几种乐器格音后,大家唱二人台。</p> <p class="ql-block">  小伙伴在一起开心的玩耍过家家、藏老埋埋、叠纸飞机、骑毛驴(压骡子)、踢拐拐、挤油油、跳房子、开土坷垃仗、割羊已巴(狼吃羊)、丢手绢(我们叫它溜猴);小伙伴在还玩抓石子(叠瓷瓷)、打岗(讨吃子岗)、憋毛缸、成三、解勾勾(翻花绳)、玩杏骨骨。踢3个铜钱和羊毛做成的毽子;小伙伴在小河里玩沙子、打水沫贱贱(水漂)、捉青娃、摸泥鳅、捞虾或耍水水等喜闻乐见简单易行玩耍项目;小伙伴在冬天在冰上玩冰车、打擦花、耍猴(抽陀螺)。</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这些丰富的童年娱乐活动,有着最纯真的快乐和最朴实的童趣。</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农村生活得到改善。能用烙油饼、一窝丝、炒鸡蛋、油炸糕和油炸饼子招待亲戚。也吃上加糖精玉米面窝窝,小米面或玉米面摊花饼,莜面大肚饨饨、白面饺饺等。挂面也进了寻常百姓家。过年吃炸虾片、人造肉和炒腐竹等。村民经常打平伙吃肉解馋。</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用上肥皂和香皂,洗衣服用卓资山化肥厂生产的洗衣粉、呼市骏马洗衣膏。村里能人李二和用拐针和免费给人门钉鞋,富喜媳妇桃女和二银虎女人用缝纫机给村民扎衣服。红白事宴史三毛和杨茂胜免费代东。自行车进入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缺衣少食的七十年代,家家省吃俭用,不会挥霍浪费,一年把打省积攒的钱去过年花。养羊舍不得吃羊肉,几斤猪肉就过年,真是过的少油寡水年。</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有一年我家缺两个月粮食,队长不借给粮食,父亲找到保管员刘发海,发海大爷夜里偷偷给了一口袋糜子,帮助我家度过饥荒,非常感谢这个老人。经常吃糜子会便秘。</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多了起来。家家都准备好香烟、水果糖、黑枣、柿饼子、茶叶、酒、100响鞭炮(1角7分到3毛)、连二炮、窗花、对联和灯笼等。</p><p class="ql-block"> 红点点馍馍、包子、油炸糕、麻花、麻叶、油食蛋蛋、萝卜蛋蛋、茴子白蛋蛋、粉条、豆芽、豆腐等吃的家家都有。</p><p class="ql-block"> 墙上贴上纸质年画、麻纸糊的窗棂上贴上窗花、五彩缤纷五色草莲纸贴窗边,小院贴上大红对子,大年三十院里院外清扫干净,浓浓的年味充满期待。家家户户红灯高挂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上午搓肉蛋蛋,中午煮猪头,下午包少肉多菜小饺饺。晚上啃猪头猪蹄骨头,吃绿豆芽粉条,吃年夜饭,大人喝上几口薯干酒。晚上安神,烧香敬纸,地上不洒水。大人吃完猪头才穿上新衣服。女孩子穿上花棉袄和花布鞋,照个艳丽头巾,摸点雪花膏,一起窜门。男孩拆开鞭炮,提着灯笼,点燃绿叶和经济纸烟,一个一个放鞭炮,孩子们结伴东家出西家进跑大年。</p><p class="ql-block"> 夜里满炕油布炕上摆放红炕桌,茶壶里砖茶在火炉上滚着。炕桌上放一盒纸烟和糖蛋蛋,主人盘腿坐在连锅炕,一家人说说笑笑在熬年。串门人聚到一起抽烟喝茶喝酒,下棋打扑克。</p><p class="ql-block"> 后半夜三四点,各回各家,点燃旺火接神。响鞭炮、二脚踢大麻炮、起火(窜天猴),胆大的村民干脆放几个雷管。旺火上烤点心、烤手、烤衣服、转旺火和心里许愿。铲旺火余火到锅灶里,上香敬纸,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接完神男孩子捡没有完全响的炮仗子,未响小鞭炮搬断,点燃叫老婆打汉子。</p> <p class="ql-block">  正月蒸糕馏点心、猪肉烩茴子白、豆腐粉条烩土豆,吃饭之前先响炮并且上香敬纸。</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里户多,人多,孩子们多,过年真高兴,过年穿新衣、吃肉、吃白面、吃糕,天天盼着过大年跑大年,过年村里充满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日子家家贫穷苦寒,贫富没有差别,家家年味儿浓浓。哪时大家谁也不嫌谁,尽情玩耍,大年这天充满一片喜庆欢乐,真是高兴!</p><p class="ql-block"> 老家农业社有许多故事值的回忆,生产队过去的点点滴滴事情,留下回味无穷的乡愁,那年代情景经常会勾起我们永远难忘的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让年青一代进一步了解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窘迫,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回忆农业社那段时光,时刻伴随我们一生,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眷恋。虽然曾经一起村民都各奔东西,但是儿时纯真快乐景象难以忘掉,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农村虽然物资匮乏,日子清苦极度贫穷,但是大家没有怪怨父母和社会,人们淳朴善良,村里人互相关照,社会风气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犁地(经地)有王从换、黄六、史明安、段召和、段泰和、段全和、李五孩、史召和、史石恒、刘行真、王后生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车官有王从换、刘二后生、史宝珍、史明安、段泰和、张国柱、韩高晟、郁二罗、王占和、张树娃、段从奎、郭根元、闫八仙、赵二拉、赵三拉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队长有闫喜,郁金罗、王占和、杨丑、曹虎狼、韩贵生、赵三拉、王五元、闫四、王二娃等。</p><p class="ql-block"> 会计有闫根喜、王家立(知青)、王换、王润旺等。</p><p class="ql-block"> 记工牛明奎,闫四秀等。</p><p class="ql-block"> 饲养院人员有王从换、杨全胜、张二明、郭三、张万杰、王占和、张树娃、纪二、段保孩、王三、韩高晟等。</p><p class="ql-block"> 保管刘发海、樊二虎、樊根虎等。</p><p class="ql-block"> 下乡干部有云淸瑞、杨翠莲、杨贵成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大队干部有朱五栓、孙巨马、李凡(组织部档案,1969-1976年)、闫田有(组织部档案,大约1970-1975年)、王彦、王美、王换、陈峰、杨海生等。</p><p class="ql-block"> 作者:草原苍狼金不换</p><p class="ql-block"> 2024年秋天写于卓资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