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工分风波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人民公社是一级政府,也就是现在的乡,公社下设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村,大队设生产队,它是人民公社中最基本的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社员以生产队为劳动单位进行劳动并取得报酬。这就是‘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老百姓都是公社的社员。受农业生产集体化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多劳多得。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最让人兴奋、翘首期盼的,还属年终决算分红的事儿,人们劳作了一年究竟能分多少钱呢 ?这就看挣的工分是多少了,工分最有说服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60、70年代,农村经济和各方面还比较落后,物质匮乏,社员分配各种口粮和其它物品,都要用工分去分得。“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社员们都把工分看的比命重,起早贪晚,确实不易。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挣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那时候是集体所有制,土地是生产队的,村民都是社员,只能凭劳动挣工分,凭工分分粮食、分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收入门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工分:是中国历史上农村人民公社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计量单位。工分值是劳动单位总产值除以人数后的平均值,再平摊到节 假日除外的工作日当中,所得出的记名工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工分评分一般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一个劳动日表明一个中等劳动力一天完成的劳动量。一个好劳动力,一个劳动日满分,计工分:10分。(当时,记得我所在的生产队评工分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上工”或“出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计工员记录社员每天出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到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经七十年代,农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我下乡插队的村子也不例外,“工分风”盛行。不仅 社员追求工分,做为知青的我个人也希望多挣工分。因为工分乃是社员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支柱,也是我们知青挣回囗粮的本钱,如果挣不回本钱,口粮及其它分配都没指望。还将意味着“倒扣”,“倒找钱,交现钱”。严重时将要从城市的父母身上掏钱,会影响到家庭生活。所以我当时也很在意多出工多挣点儿工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说起了工分,那就回忆一下,我所在的生产队评工分的一次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早上出工(时间已近半个世纪,记不清年月了),队长分派完农活,通知社员,晚上都到队部来评工分。晚饭后本队的社员都陆续来到生产队部,参加评工分。男、女老少来的社员不少,屋子里挤满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第一生产队的队长名字王秉荣。长的魁梧、老实憨厚。是社员们公认的一等一的好劳力,是生产队的顶梁柱和带头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在农村参加生产队劳动,男社员之间、女社员之间、男女社员之间,基本做不到同工同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清楚地记得那次评工分时,都是队长根据社员个人情况与工作能量,先提出个人建议,比如说给某某社员多少工分,再让大家伙发表意见。如果无异议就算通过。男劳动力最多的每人每天能挣到10分。有差距也就是差1分或0.5分,也不算多。最少的不太记得挣多少分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男社员的工分评的挺顺利,下面就轮到为女社员评分了。还是队长先提议:为王会兰(生产队妇女队长)、王炳芝(村妇联干部)、王炳艳、王素荣等几名女社员评8.5分。大家异口同声喊 “同意” 。当评到我们姐俩的工分时,也是队长先提议:她们姐俩干的不错给 7.5 分,大㇏伙同意不?当时我记得大伙也是异口同声 “同意” 。之后,有一位女社员叫王淑敏,她说了一句话:“她们俩是外来的”。当时她的工分也被评为 7.5 分,和我们姐俩一样多。那时我理解为她心里不平衡,不敢和别人比高低,认为我们姐俩是外来的好欺负,不应该与她一般多工分,应该比她少才对。那次评工分,都是队长提议,大伙通过的,我们姐俩虽然参加了评工分的全过程,但谁也没说什么,没伤着谁。队长提议,社员们通过的,给我们姐俩记 7.5 分,根据对地里的各种农活掌握程度和能力来权衡,被评定为 7.5 分,我当时是很认可的,相当于女社员中的中等劳动力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女社员王淑敏说我们姐妹俩是外来的,我很不能容忍。当时,我的鼻子倒是没给气歪,但,眼泪真的掉下来了。心里很生气、很委屈。凭什么我们姐俩是知青,就不能和你一般多工分呢?我妹妹老实没言声。我气的直掉眼泪,还是据理力争。一个劲大声嚷嚷:你嫌工分少,争分也别和我们姐俩争呀!未免太没出息了吧?跟我们姐妹俩比只能划等号,又没啥可比性,嫌少你跟分多的比呀!没准还可已多挣个 一 分半分的!我不怕争工分,说我们俩是外来的这句话,让我很委屈,忍无可忍。急眼了,也不要面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淑敏,三个哥嫂全家和她母亲,全都是我们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她的大哥 王秉军 是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二哥 王秉青 是我们生产队的付队长;三哥 王秉功 是我们生产队的车把式。真可谓一家人,有靠山,再加上是本乡本土的。而我们姐妹俩是外来的,从城市到农村,没有亲戚朋友,举目无亲。相比之下,明眼人一看心里都明白。社员们看我俩都在气头上,争吵的挺热闹,都纷纷 劝解。当时,我也听到她的哥嫂一直在说她。又一个劲的劝我,别跟她一般见识。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社员们劝我,是给我台阶下;我当时就不言声了,也要给大伙面子不是。这点事也就过去了。虽然心里很别扭,但,也很清楚:回城遥遥无期,还得在村子里混,我们姐俩的命运在人家手心里攥着,不敢放肆,无可奈何,忍着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工分对每个家庭、每个社员来说,真的很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插队的村子里各家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纯农民户,有的是工农户,还有的是“五保户”,再有就是我们知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纯农民户,就是靠在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挣工分吃饭。劳动力多的,扣除全家囗粮等生活费用,年底结算后,可分到红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农户,家里有人在外做工,平常花零钱不愁。如果家里没有劳动力,或人多劳力少,工分不足,就要向所在的生产队缴纳现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保户”,一切生活必须品、护工都由村里包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有就是我们“知青”。当时每人每年的基本口粮毛重是 540斤。 其它物品分配和所在生产队社员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插队的七、八年光景里,村子里每年分红值都不高。记得我在的生产队里,每年的分红值为4角多 至 6角多。这样,按最多6角多计算,一个好劳动力,每天10分才挣6角多钱。所以,工分真是对每一个社员都是很重要的。说它是社员的命根子,这话一点都不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在广阔的天地里,在贫下中农社员朋友们的关怀帮助下,我们这些知青,学到了在农村生活的安身力命之本。从城里到农村,没看过干庄稼活的,从不懂、不会干,到学会干农活,能够挣工分养活自己,不在城里吃闲饭,为社会、家庭和父母减轻了压力和负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确实是很艰苦、很累。下地回来还得自己忙乎着做饭。但,我校一起插队的同学和其他知青朋友,都坚持了七、八年在农村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过日子。到落实“知青”政策,才陆续返城参加工作!结束了在农村插队的艰苦、难忘的“知青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虽说下乡插队返城后多年,但,一直和村里的农民朋友有联系。听朋友们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插队的村子里,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评工分、记工分,挣工分,年终分红,这些都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文是我在纪念日前所写的第七篇小文拙作: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工分风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篇: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八)房东大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创作时间:2022年 6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改定稿:2022年 8月 1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发布:2022年 9月 15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知音 · 赵淑琴. 2022年 9月 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