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戏曲史话(59)

斯阳

<p class="ql-block">(59)抚顺的班社与剧团</p><p class="ql-block"> 14、抚顺市评剧团。 该团成立于1952年,原属抚顺西露天矿领导的评剧团,1953年由抚顺市文化局管理,改为文化局直属的专业演出团体。首任团长金俭秋,演职员107人,主演苏月娥、王俊芳、筱桂荣、苏少舫、蔡玉山、潘桂舫。琴师闫春贵、王明贵、鼓师高春林。舞台设置人员马德山。建团出剧团多移植排演外地创编剧目,有《张羽煮海》、《搜书院》、《盘夫索夫》、《唐知县审诰命》、《杨乃武与小白菜》等。1954年后,剧团抓剧目生产,并侧重的现代戏的创作,相继调入宋恭令、吴凤林、潘学忠、何庆平、胡建等新文艺工作者从事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工作。改编有现代戏《志愿军未婚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孤岛血泪》、《野火春风斗古城》、《东海前线》、《南海长城》、《雷锋与红领巾》等,为评剧表演现代生活做出有益的探索。1963年,沈阳评剧院演员筱凌妹调入后,其主演剧目《杨八姐游春》、《三看御妹》、《打金枝》、《水母仙子》等,经与鼓师高春生,琴师孙世杰的默契合作,以锤炼成剧团的保留剧目。剧团重视人才培养,坚持团带学员并边学边演边提高学员的舞台适应能力。1960年起,学员袁桂兰、景丽霞、谷凤全、杨云生、陶素华等已成为剧团的主要艺术力量。演出的《白蛇传》、《小女婿》等,人物刻画细腻,受到观众赞誉。据现存数字统计,除“文革”期间外,17年共演出7.103场,观众达549.6万人次,年均演出418场,为市、县剧团演出场数之首。历任团长有金俭秋、王一行、杨明全、赵文忠、佟强等。</p><p class="ql-block"> 该剧团于1987年演出的《喜事愁》;1989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辽宫秋梦》获中央文化部主办的振兴评剧交流演出的“剧目类”;1990年还演出了《赖乎之歌》、《浪淘沙》、《回杯记》等。</p><p class="ql-block"> 15、 抚顺市京剧团。1948年抚顺解放后,1949年10月,该团由抚顺矿务局组建而成。演职员达120人,设文、武女队、音乐、服装、布景组及办公室和剧场管理部门。1953年3月该团被市政府接管,改称抚顺市京剧团。市团成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编演出了《武王伐纣》、《铲平王》、《水泊梁山》、《十五贯》等剧目。该团试用京剧艺术形式反映现代生活,还创作出《辨认追综》、《龙角山》、《矿山怒火》、《红霞》、《社长的女儿》、《南方来信》、《阮文追》等剧目。为表现新时代的新人新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革”期间,只演《样板戏》。1978年至1982年,相继演出《人鞭恨》、《梅花案》、《清宫秘史》、《金枪记》、《真情假意》、《合家欢》、《打国舅》、《她应该得到爱情》等。</p><p class="ql-block"> 抚顺市京剧团重视后继人才培养。1960年起共创办两起京剧学员培训班,培养学员近百人,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青年演员进行深造。自1982年何东海、杜振山、钟萍 、钟义,张景涛等中、青年演员,已成为京剧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京剧界的老一辈演员也以振兴京剧的热情向青年演员倾囊授艺,第三代少年学员也正在成长。</p><p class="ql-block"> 专业京剧的兴起盛势,亦推动了京剧业余剧团的发展。全市煤炭、石油、钢、铝、机械等大型企业的业余剧团发展至16个,这些业余剧团行当整齐,衣箱完备,不但能演出《贵妃醉酒》、《击鼓骂曹》、《打龙袍》等生、旦、净主演的折子戏,亦可演出《反徐州》、《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甘露寺》等多行应工的大戏,成为活跃工人业余文化生活和具有艺术实力的队伍。在建国29中,除“文革”10年外,18年共演出6.806场,观众达512.3万人。年均378场。可谓盛况空前。该团历任团长王德芬、韩国强、金鸿翰、柳克杞、扬明全、陶秀本等。我国著名作家萧军于50年代曾任该团艺术顾问,并亲自撰写剧本《武王伐纣》。</p><p class="ql-block"> 该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康熙出政》,1984年12月赴京演出,历时24天,公演16场,连续客满。在怀仁堂演出时,曾受到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该剧1985年被评为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二等奖,剧本创作一等奖等6项奖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均向全国播放。该团1988年编排的现代京剧《抉择》获全国“新剧目”奖和优秀伴奏奖。</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抚顺市评剧团和京剧团的部分演出剧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