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西安游

健康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1日清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G586次高铁,从武汉站启程,奔赴千年古都西安,开启一场久别重逢的战友聚会之旅。列车如箭穿行,掠过信阳、漯河西、许昌、郑州、洛阳龙门,最终于下午两点准时抵达西安北站。窗外风景流转,中原沃野渐隐,秦岭苍茫渐显,仿佛穿越千载时光,驶入那座承载盛唐气象的长安城。</p> <p class="ql-block">刚出站口,西安的秋意便迎面拂来,微凉中透着温润,一如久别重逢的问候。战友们早已在北站外翘首以盼,熟悉的军姿、爽朗的笑声,瞬间将我们拉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军旅岁月。我们相拥而笑,驱车前往下榻酒店,窗外城市光影流转,而车厢内,情谊如初,仿佛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夜幕初垂,战友们齐聚酒店旁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前,灯火映照着一张张久别重逢的笑脸。快门轻响,定格下这温情一刻。熟悉的军姿与古城的光影交相辉映,仿佛将往昔的军旅荣光与今日的盛唐风韵悄然融合,凝成一段值得珍藏的岁月印记。</p> <p class="ql-block">西安电影制片厂,简称“西影”,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扎根于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沃土,西影以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红高粱》《老井》《人生》等众多影史经典。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更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电影赢得尊重与荣耀,成为中华文化的银幕名片。</p> <p class="ql-block">西影旁侧,便是2020年5月18日正式开馆的西安电影博物馆。这座集电影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展陈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由九大主题展区构成:从电影老爷车博物馆、胶片收藏库,到《大话西游》奇妙屋、光影互动体验区,再到世界电影放映机收藏馆与西影厂史馆,无不令人目不暇接。馆内珍藏300余台放映设备、6000余本胶片磁底、20多辆电影老爷车及近百件道具服装,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让电影文物“活”了起来。遗憾时间仓促,未能细细品味,唯留期待,待他日重访,再赴光影之约。</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我们信步走向大雁塔。远远望去,古塔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巍然矗立,层叠飞檐缀满金光,宛如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照亮了长安的夜空。城市灯火与塔影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在此刻悄然交融,仿佛时光在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由玄奘法师为保存自天竺取回的佛经主持修建。初为五层,后加至九层,最终定型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17米,底边长25.5米,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砖塔。它巍然矗立于长安城南,不仅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象征,更是西安的城市地标,默默见证着大唐的辉煌与开放,诉说着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史诗。</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坐落于大雁塔脚下,是以盛唐文化为核心打造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区,堪称西安的文化地标。自2002年启动建设,历经点亮工程与改造提升,于2022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开街后更添魅力。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500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布局恢弘,涵盖贞观广场、开元广场、大雁塔南广场等核心空间,辅以万国来朝、贞观纪念碑、唐文化浮雕柱等主题雕塑,再现盛唐气象。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唐风歌舞翩跹起舞,诗朗诵声悠扬回荡,古装巡游穿梭其间,文化讲座娓娓道来,让人恍若穿越千年,置身于那个开放包容、文华鼎盛的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周边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令人瞩目的是,许多年轻男女身着汉服,衣袂飘飘,步履轻盈,仿佛从画卷中走出的唐人。她们或执团扇低语,或执花枝顾盼,与古塔、飞檐、灯火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流动的盛唐风情图,令游客不禁心生恍惚,仿佛一脚踏进了长安十二时辰。</p> <p class="ql-block">夜色正浓,游人如织,我随手为两位游客拍下两张合影,笑容自然定格在镜头中。未曾想,她们竟是来自武汉的老乡!互加微信后惊喜连连,乡音袅袅,瞬间拉近了距离。在这异乡的灯火里,一次偶然的快门,竟成就了一段温暖的邂逅。我们聊起武汉的热干面、长江大桥,也聊起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城墙骑行,仿佛一场久违的家乡茶话会,在长安的夜风中悄然展开。</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阳光洒落,战友们齐聚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门前,留下一张庄重而深情的合影。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博物馆,静静矗立在大雁塔西北侧,仿佛一本打开的史书,等待我们去翻阅那厚重的三秦文明。</p> <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大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穹顶高远,光影柔和,文物静默陈列,仿佛时间在此凝固。我们缓步前行,目光所及皆是千年遗珍,每一步都踏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上,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敬畏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宛如一座浩瀚的历史文化宝库,十大镇馆之宝熠熠生辉,如星辰般照亮中华文明的长河,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宛如来自西域的神秘使者。通体由罕见缠丝玛瑙雕琢而成,角状杯身流光溢彩,兽首栩栩如生,口鼻处镶金点缀,尽显奢华尊贵。它不仅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更是丝路文明交流的见证者,承载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远记忆。</p> <p class="ql-block">旟鼎,西周早期青铜重器,体型雄浑,造型庄重。鼎身纹饰繁复精美,展现出古代匠人高超的铸造技艺。作为礼制与权力的象征,它见证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与青铜文明的巅峰,是研究西周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战国杜虎符,青铜铸就,形如行走之虎,昂首挺胸,曲背卷尾,线条圆润流畅,柔中带刚。虎符为古代调兵信物,此符铭文清晰,工艺精湛,是迄今所见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虎符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多友鼎,因内壁铸有长达278字的铭文而弥足珍贵。铭文详述了西周晚期一场抗击猃狁入侵的战争,内容翔实,为研究当时军事、政治与语言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其造型规整,纹饰简洁,彰显出周人崇尚秩序与礼制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皇后之玺,由温润细腻的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钮为一只匍匐的螭虎,神态威严。这是迄今唯一发现的汉代皇后玉玺,极可能属于吕后所有。它不仅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后权,更是汉代印玺制度与玉器工艺的巅峰之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体鎏金,炉柄雕为五节竹形,节间饰有蟠龙与仙人,工艺极为精细。此炉原为汉武帝御用之物,既可焚香净室,又具祥瑞寓意,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展现了汉代金属工艺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两侧各刻一匹口衔酒杯、翩然起舞的骏马,姿态优雅,栩栩如生。此壶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廷“舞马祝寿”的盛况,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稀世珍品,见证了盛唐的富庶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阙楼</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成立于1975年11月,原为秦始皇兵马俑筹建处,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建于临潼县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1月,已先后建成并开放了秦俑一、三、二号坑和文物陈列厅。目前秦俑博物馆面积已扩大到46.1公顷,拥有藏品5万余(套)件。[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陈列厅内有一、二号铜车马。</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兵马俑博物馆前,那片沉睡千年的地下军团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沉思。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文明的敬仰。  1974年的春天,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们在南边挖掘水井,以应对干旱的威胁。谁能想到,这一普通的农事行为,竟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当红土层下的人俑碎片被发现时,村民们惊呼“瓦神爷”,这简单的称呼中,蕴含着人们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幸运的是,当地干部房树民的敏锐洞察,让这片地下宝藏得以完整保存。从那一天起,尘封了两千多年的秦俑,终于重见天日,向世人诉说着大秦帝国的辉煌。 </p><p class="ql-block"> 步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一号俑坑的规模之大,令人咋舌。230米的长度,62米的宽度,6000余件陶俑陶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阵。站在坑前,我仿佛听见了战鼓的轰鸣,看见了士兵们整装待发的英姿。二号坑的兵种齐全,战车、步兵、骑兵、弩兵各司其职,展现了秦军的严密组织与战术智慧。三号坑虽小,却是整个军阵的神经中枢,72件陶俑陶马,仿佛在诉说着指挥官的运筹帷幄。  </p><p class="ql-block">每个陶俑都展现着独一无二的神态与细节。他们的脸型、发型、表情各异,有的坚定,有的严肃,有的沉稳。将军俑的铠甲精致细腻,甲片上雕刻的花纹,诉说着工匠的巧思;士兵俑的服饰简洁实用,体现了实战的需要。就连鞋底的针脚,都经过精心设计,疏密有致,仿佛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陶俑,不仅仅是俑,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承载着大秦帝国的荣耀与记忆。  </p><p class="ql-block">兵器的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青铜剑的锋利,弩机的精密,箭头的设计,无不展现了秦朝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些武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智慧的结晶,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科技与文明。  凝视着这片沉睡千年的军阵,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敬畏。秦朝虽短,却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六国,结束了战乱,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先河。这些兵马俑,正是秦军威武的象征,是大秦帝国辉煌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秦朝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兵马俑却永远定格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它们不仅是古人的艺术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3日游览黄河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交界处,是中国第二大瀑布。瀑布上游宽300米,下跌至50米的峡谷,水流湍急,声势浩大,形如茶壶倒水,故得名壶口瀑布。这里黄河水势呈现出“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丽景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象征之一。壶口瀑布四季景色各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北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p><p class="ql-block">党中央在延安期间,先后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陈云、李富春、杨尚昆、邓小平、王若飞、董必武、吴玉章、凯丰、王首道、王明等近20位领导人在此居住;毛泽东主席在此居住期间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p><p class="ql-block">、《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43篇重要著作,领导了边区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机要局、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宣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党务委员会、农村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中央警卫团等20多个中央机关在此生活战斗10余年,他们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指导全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革命运动,杨家岭是党中央号召大生产运动的策源地,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中心。1947年胡宗南轰炸延安城,这里的许多建筑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陆续修复,直到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p><p class="ql-block">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该馆参观时指出:“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p><p class="ql-block">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延视察时,也神情专注地参观了该馆全部展览内容。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p> <p class="ql-block">海内外的华人一般自称是“炎黄子孙”,在我国历史上,“炎”指炎帝,“黄”指黄帝。相传黄帝出生于沮水河畔(今延安市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他一生历经五十三战,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p><p class="ql-block">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怀念之情,便在桥山修建陵墓,立庙祭祀。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数千年来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汉高祖刘邦规定:凡天子陵寝旁必设庙宇,用于供奉和祭祀。因此古人在黄帝陵所在的桥山西麓修建了轩辕庙。宋代因山体滑坡,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至东麓。整个庙宇分为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三个院落,占地约9.33公顷。</p><p class="ql-block">景区内共有柏树8.1万余棵,其中千年以上树龄的有3万余株,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进入轩辕庙,首先看到的是一棵高19.3米的参天古柏。据说这棵柏树是黄帝亲手栽种,距今已有5000年的树龄,其树干周长10.67米,7个人手拉手也搂不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p><p class="ql-block">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因此黄帝陵前有一块刻有“桥山龙驭”的石碑。汉武帝刘彻祭祀过黄帝后,非常羡慕黄帝可以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十八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间筑成这座“汉武仙台”,据说每登上一次“汉武仙台”便可长寿一岁。</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旁边的陵冢,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该陵高4米,周长56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作为《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延安黄帝陵景区于196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安大牌档这里的装修风格充满了浓浓的长安风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大唐盛世。乘坐龙舟,品尝陕菜,这种独特的体验只有在长安大牌档才能享受到。</p><p class="ql-block">仿佛置身于长安城中,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为期四天的战友聚会圆满结束,感谢西安我友的热情款待,辛苦付出。谢谢王宏战友一路陪同周到服务。祝各位老战友身体安康,来年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