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经典来自《黄帝内经》第七十七篇疏五过论。</p><p class="ql-block"> 黄帝询问臣子是否了解“五过四德”这一医学理论。臣子表示自己年幼无知,未曾听闻。帝者接着解释“五过”:首先是病人曾地位高贵后落魄,导致内心抑郁,产生“脱营”之病;其次是曾富有后贪婪,导致精气丧失,各种疾病可能并发。医生若诊断不出,病情会日益严重,此为医生的第一过失。再者,黄帝者指出,医生在诊断时,必须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情绪变化,因为突然的快乐或痛苦都会伤害精气。如果精气耗竭,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严重损伤。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一点,胡乱治疗,导致病人病情恶化,此为医生的第二过失。最后,黄帝者强调,一个好的医生应该能够通过类比、观察病人的异常情况来诊断疾病。如果医生虽然身为医者,却不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他的诊断就毫无价值,此为医生的第三过失。医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病人的各种情况,避免因疏忽或无知而犯下过失。</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p><p class="ql-block">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p><p class="ql-block">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p><p class="ql-block">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医者)感叹说:真是太深远了啊!迷茫的样子就像看着深渊,又像面对着浮云。看着深渊尚且可以测量它的深度,面对着浮云却不知道它的边际。圣人的医术,是万民的准则,论述裁断人的思想意志,一定有法则可循。他们遵循医理,恪守医道,按照医道来从事医疗活动,做万民的辅佐者。所以医疗中有“五过”、“四德”的说法,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医者)离座再拜说:我年轻学识浅薄,智慧愚昧,没有听说过“五过”与“四德”,勉强地引用经文,心里却没有底。</p><p class="ql-block"> 黄帝说: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询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富贵后贫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因为情绪压抑而从内部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有后失财,这种病的名称叫“失精”,五脏之气因此留连不去,就会发生多种疾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邪不在脏腑,形体也不发生变化,医生诊断时疑虑不解,不知道病名,病人的身体日渐消瘦,气虚而没有精气,病势深重而元气衰微,精神不振,时常感到恐惧。之所以病势深重,是因为病邪耗损了卫气,使荣气内虚。这是高明医生常犯的过失,是因为不了解病情,这是治疗疾病的第一个过失。</p><p class="ql-block"> 凡是要诊断疾病,必须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况,有没有突然的快乐或突然的痛苦,或者先乐后苦,这些都能伤害人的精气,使精气竭绝,形体败坏。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开形体。粗心的医生治疗这种病,既不知道用补法,又不知道病情,使病人的精气日渐耗脱,邪气得以趁机侵入,这是治疗的第二个过失。</p><p class="ql-block"> 善于诊脉的医生,一定会用比类、恒常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如果做医生而不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他的诊断就没有价值,这是治疗的第三个过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