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众神初生 秩序旦始</p><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为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祗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花岗岩 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 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雕像。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索哈杰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 埃及冥王奥赛里斯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象征着生命的重生与再生,超越了死亡的恐惧。作为冥界的主宰,他的形象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再生的化身,与阎王有所不同,奥赛里斯的信仰更强调死亡后的重生和再生过程。</p><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在古埃及的艺术中被赋予了威严的王者形象,身披裹尸布,头戴王冠,手持权力象征。他的存在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葬礼仪式中的祈求,到农业生产中的丰饶之神,再到尼罗河洪水节的庆祝,奥赛里斯都是人们信仰和依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头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公元前525)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 长石</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p> <p class="ql-block">红白双冠 </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 </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索哈杰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阿蒙尼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842年~前1797年在位)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之子。在正式即位之前,他大约有20年时间是与父亲共治。</p><p class="ql-block"> 在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时代,埃及各省权贵发动叛乱的危险被彻底消除。他在埃及境内各地兴建了一系列大规模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又动员农民开垦土地。他在位时期兴修的水利设施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法尤姆省的美里多沃湖水库。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也大大增加了对矿物的开采。在其统治时,埃及的商船队穿梭于红海与地中海之上,最远抵达了塞浦路斯。</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岗闪长岩</span></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像——</p><p class="ql-block"> 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管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神事这一职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青铜盾形挂坠</p><p class="ql-block"> 青铜、金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舍布伊项圈——</p><p class="ql-block"> 金、青金石、铅质玻璃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皇后的金珠项链(第19王朝 公元前1295—前1186)</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啤酒像</p><p class="ql-block"> 木、颜料 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模型展示了啤酒的酿造过程。放置在大桶口上的圆形板被用于过滤醪液,过滤后的啤酒从桶底附近的孔中流出,随后被储存在底座另一侧的罐子里。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p><p class="ql-block"> 木、颜料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贵族全家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 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p><p class="ql-block">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皙。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 双面浮雕板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1916年于埃德福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习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岩片作为"草稿纸"使用,这些"草稿"的内容包括笔记、设计草图、书信、买卖清单乃至行政管理记录等。</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雕像的主人舍本素普度特是阿蒙第一条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门图霍特普彩绘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蒙尼彩绘石碑 </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本应是墓室假门的一部分,最顶端是红白黄三色相间的纵向条纹,下方刻有象形文字铭文,铭文下是彩绘场景。石碑属于伊蒙尼,他正头戴假发、穿着白色短裙坐在供桌前的椅子上,身后站立的女性可能是他的妻子,供桌对面的男子正在为他献上供品。</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p class="ql-block">第5—6王朝(公园前2494—公园前2181)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为自己修造青铜的坟墓,亦不艳羡那天铁铸的墓碑;他们无需子嗣传颂自己的名号, 以心血写就的典籍即是他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切斯特比提纸草,新王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 公主奈芙尔拉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 </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狒狒图形特像——</p><p class="ql-block"> 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书吏坐像——</p><p class="ql-block"> 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 第23王朝(公元前818﹣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p class="ql-block"> 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盟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城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罩</p> <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面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中握有葡萄的</span>儿童木乃伊面罩</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 <p class="ql-block">神物甲壳虫</p> <p class="ql-block">甲壳虫</p> <p class="ql-block">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p><p class="ql-block"> 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多元起源、在冲突和交融中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铁器时代世界帝国的出现,使得地中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进入了一个世界体系,伴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青铜时代晚期中断的贸易网络重新恢复。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养着后世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绘普塔-索卡尔木 </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园前332—公园前30)</p> <p class="ql-block"> 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装饰布</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珠网罩</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相信,亡者应拥有来世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墓葬因此往往设施完备,不仅存有供品和仪式用具,还通过壁画、浮雕描绘理想的现世生活,以使亡者在永恒的来世中延续、完善今生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事死如生"的观念也在古代中国的墓葬空间中得到实践。墓葬规格反映墓主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随葬器用与陶俑为冥界空间增添人世生活的气息。死亡作为个体的自然归宿,引发人类文明的共同追问。</p> <p class="ql-block">木盒与186个萨布提俑 木、费昂斯</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萨布提"的陪葬俑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随葬品之一。这一习俗始于古王国时期,并一直沿用至后期埃及。这只木盒中装有186个费昂斯材质的萨布提俑,虽然数量众多,但做工粗糙,只有模糊的人形,而难辨其面目。</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p><p class="ql-block"> 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开始使用手指套和脚趾套,目的是保护死者的遗体,防止脱水过程中手指和脚趾的脱落,有时也用它们来代替死者残缺的指头。这种做法源于奥赛里斯的神话﹣﹣奥赛里斯被弟弟塞特杀死分尸,妻子伊西斯拼凑起他的尸块,将他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复活。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体是成功进入来世的必备条件,手指套、脚趾套等"义肢"因而盛行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p><p class="ql-block">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p> <p class="ql-block">河马雕像 费昂斯 </p><p class="ql-block"> 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1860年于德拉·阿布.埃尔﹣那伽出土 </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河马的蓝色身体上绘有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费昂斯材质的独特蓝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是希望这种凶猛的动物能在冥世之旅中帮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害的生物,例如鳄鱼,从而顺利抵达来世的乐土。</p><p class="ql-block"> 彩绘化妆盒</p> <p class="ql-block">头枕</p> <p class="ql-block">地理草纸</p><p class="ql-block"> 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0年)</p> <p class="ql-block">"巴"小雕像 木制 </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认为,人由以下几个元素组成:肉体、卡( ka )、巴( ba )、名字、影子。"卡"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因此需要不间断的供养,墓室里死者的雕像就是卡的化身。"巴"是人的灵魂或人格,是一种动态的力量,显现为人头鸟身的形象。构成人的元素在人死亡时解体,通过丧葬仪式,以坟墓为中心,它们被重新连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