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阳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东北毗连新昌县,[80]东、东南与磐安县相邻,南、西南与永康市接壤,西、西北与义乌市相连,北与诸暨市毗邻,东北与嵊州市为邻[79];地势东高西低,一条东阳江自东向西,经金华汇入兰江,至梅城汇入富春江,至桐庐入钱塘江。</p><p class="ql-block">东阳市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1988年,撤县建市,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东阳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p> <p class="ql-block">东阳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合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厅堂恢宏敞朗,雕梁画栋极尽繁华的古民居建筑体系。</p> <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杭州兴建都城,官方组织东阳籍建筑工匠团队去杭应差,制订了严密的规章和等级,以"帮"为称谓,"东阳帮"由此命名。清代乾、嘉年间,东阳帮建筑工匠、雕花匠应诏进京参加皇宫修缮,声名显赫。明清以来,东阳帮建筑工匠走出家乡,在江浙福建等声名鹊起,北至皖南,西至上饶、景德镇,南至福建,东至上海、无锡、杭嘉湖地区,与一般所谓徽派建筑,实际部分为东阳工匠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马上桥花厅,又名“一经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湖溪镇镇西村马上桥,是当地富商吕富进的住宅,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年(1820~1830年),占地面积1797平方米。[1][3]</p><p class="ql-block">马上桥花厅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共44间房,占地1797平方米,建筑面积2793平方米,平面布局呈且字形,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厅、中堂、后堂。各进院落两侧分别设置二层厢房,一进东、西两侧和二进西侧厢房后各建有附属用房。天井东北角有“大清道光”纪年的水井一眼。马上桥花厅以木雕装饰为主要特色,融砖雕、堆塑、淡彩墨画于一体,代表着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东阳木雕建筑的风格特色,是东阳木雕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马上桥花厅大门门额上方嵌有“锦丽绮章”石刻,上面是八卦图案石刻,门楼的檐梁为浅浮雕花纹石雕。</p> <p class="ql-block">史家庄花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东方红村。[2][4]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史家庄花厅。[5]民国四年(1915年),建成史家庄花厅。[1][3]</p><p class="ql-block">史家庄花厅,坐北朝南,为一厅三堂结构,总面宽34.5米,总进深21.6米,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建筑由照墙、正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组成,左右对称,呈十三间头三合院平面布局。属东阳地区典型的十三间头民居,正厅,重檐两层,楼下散开,檐柱设山水楼阁人物故事,前廊船篷轩和天花木雕满布。山墙开设青石门洞,并嵌有“种德”“锄经”石额。照墙,中开大门,墙相为双落水花脊,内侧墙面上部堆塑花卉、人物风景等图案。[3][4][5]</p><p class="ql-block">2011年1月,史家庄花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019年10月7日,史家庄花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阳白坦民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2]</p><p class="ql-block">东阳白坦民宅建筑布局基本按照东南地势平坦宽敞的自然生成,依次展开,大多坐西朝东,或坐西北朝东南。建筑基本分布在北甽西侧,建筑平面,基本有三开间一字平面式、十三间头的三合院、前厅后堂式构成的四合院、走马楼、呈“日”字、“目”字、“品”字等平面的金壞屋等类型。东阳白坦民宅代表建筑为福舆堂及务本堂。福舆堂位于白坦一村,由2条轴线、4房建筑组成,整体平面呈“品”字形布局,共有6个院落。务本堂位于白坦二村,坐西朝东,占地约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20平方米,由4组建筑组成。东阳白坦民宅建造于清中晚期与民国时期,虽然时间较晚,但它荟萃了东阳民居同时期的木雕基数,涵盖了东阳民居的基本特色,打上了儒家文化的时代烙印,体现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凝聚了包括东阳木雕匠人在内的各种工匠的智慧,是东阳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1][3]</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东阳白坦民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分布于李宅村中。村落东向设门,有八字形门墙、木构门楼等,主要建筑有庚楼、集庆堂、李氏宗祠等。庚楼三间二檐,清代重建。</p><p class="ql-block">集庆堂建于明弘治、正德年间,原有十座,现存三座,前后排列,均为三合院式布局,中厅单檐三间带厢房二层两间,中厅用材粗硕,结构精良,其斗 、梁架、门窗、台基、柱础等都透出明中期建筑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完整保存的门窗装修等,是该时期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宗祠位于集庆堂北侧,前后三进,清代重建。</p><p class="ql-block">村中另有清代建筑多座。</p> <p class="ql-block">卢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东郊卢宅村,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卢氏自宋代定居于此,世代聚族而居,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卢睿成进士起,到清代中叶科第不绝,陆续兴建了许多座规模宏大的宅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卢宅房屋数千间,现存自明景泰至民国初的建筑20余座。建筑群三面环水,南对笔架山。[1][3]</p><p class="ql-block">卢宅属江南久负盛名的古建筑群。沿肃雍堂、树德堂两条轴线,分方伯第、柱史第、大夫第、世进士第、五台堂、龙尾厅等六组建筑,纵深300余米,占地500余亩。由十余组按南北轴线布置的宅院所组成。卢宅的建筑价值表现于它有着与故宫类似的九进厅堂,还有着精细的木雕工艺。[1]</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卢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5年,卢宅入选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名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卢宅属江南久负盛名的古建筑群。沿肃雍堂、树德堂两条轴线,分方伯第、柱史第、大夫第、世进士第、五台堂、龙尾厅等六组建筑,纵深300余米,占地500余亩。由十余组按南北轴线布置的宅院所组成。主轴线沿照壁穿过三座石牌坊转折至肃雍堂、乐寿堂而止于世雍堂。住宅周围有河流环绕,通过跨河的九座桥梁而沟通宅内外联系。宅前大道西通东阳城东门。从门前众多牌坊可知,这是一处世代为官的家庭聚居地。肃雍堂是全宅的主厅,其布局和曲阜衍圣公府相似,前有门屋两重,堂前两侧设东、西厢。肃雍堂平面作工字形,以穿堂将前后二堂联结成一体。其中前厅原是歇山屋顶,后虽改为两厦悬山顶,但室内木构架仍保留歇山转角做法,斗拱式样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