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赤坎古镇,邂逅侨乡风情

莫淞

<p class="ql-block">国庆欢度逢清秋,轻车老少南粤游,奈何假期已过半,几度尽兴未曾休。2024年10月4日,我们游兴正浓,午后两点钟左右,从台山驾车来到被誉为“广东最美古镇”的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据说古镇有三个正规的停车场,只是导航指引我们来到了新开辟的古镇南门停车场,这个停车场保守估计有三四个足球场大小,据官方公布这个临时停车场可容纳2500多辆小车。N多小车在太阳下闪闪发光,非常壮观。在管理人员的指挥下,我们顺利找到车位,尽管烈日当空,亳无遮挡,尘土飞扬。但是久闻古镇盛名,一踏足这片土地,心中就充满好奇与期待,所以还是蛮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进入古镇景区,一米二以下儿童免票,学生及60岁以上老人40元每人,一般成人60元每人。儿子负责办理购票手续,我只负责游玩,经验票确认后,徒步通过人民桥进入古镇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平会馆”和“关氏大宗饲”。</p> <p class="ql-block">畅游古镇的旅程,从潭江河衅的关氏大宗祠开始。据说,关氏家族是开平赤坎最早的拓荒者,南宋年间(公元1180年)关氏六世祖“荣公”由新会(今江门市辖区),迁于赤坎(原属新会现属开平市)大悟村,繁衍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建于1826年历经近二百年的风雨洗礼和兴废交替的关氏大宗祠,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而且还是关氏先人兴办教育培养家族子弟的重要场所,更是联系海内外宗亲的纽带,对促进侨乡建设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赤坎关氏不仅在古镇建有大宗饲,还在古镇西南角的堤西路50号,建有关族图书馆,它是由关氏族人和海外关姓侨胞捐资建成的,于1931年中落成并投入使用。图书馆既是文化传播的阵地,也是关氏家族历史展览馆及海内外关氏旅人聚会的场所。对研究华侨文化和宗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节日的赤坎古镇,游人如织,即使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了给节日增添喜庆,景区在街头、广场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真人秀节目,目不暇接。我们直接忽视,欣赏中西合壁的侨乡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才是来赤坎的初心。我们无序地行走在古街的骑楼群中,邂逅古镇的岭南烟火,海外风情。徜徉在石板路上,两旁皆是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看商业骑楼绵延数里,虽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魅力不减,一幢幢骑楼墙面雕花精美,门窗设计独特,仿佛向我们诉说它们曾经的繁荣与辉煌。百年商埠的文化底蕴奠定了现在的“赤坎华侨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基础,赤坎先人善于经商的基因在今天的古镇也得到了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罕见的人力两轮洋车,颇具年代感。身穿黑色长袍的彪形大汉,应是拉车的车夫,他好象在招揽生意。我观察了好一会儿,没见他离开,也没见人去乘坐。忽然想到这车、这人也许是去附近街道参加表演的演员。</p> <p class="ql-block">“赤坎有好戏”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面的江门市属下的开平市赤坎古镇,欣逢盛世,现又乘上国家“粤港奥大湾区”建设的快车,赤坎古镇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不但有戏,而且还会“好戏连台”。</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古镇的噹噹车,也有人叫叮叮车。其实就是一种双层的有轨电车。游客只要花50元人民币,就可以乘坐它欣赏古镇的美丽景致。这种颇有民国风格,现代城市几乎消失的有轨电车不仅成为古镇旅游区的网红打卡点,还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这个百年古镇的独特魅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选择噹噹车,而是选择了也许更有趣的摇撸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戏剧表演舞台,台下估计是用来舞狮和进行武术表演的场地,有“狮”为证。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没能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表姐家糍”,店家宣称是《广东卫视》“老广的味道”节目推荐的一种特色美食,其实就是一种糍粑,里面包有各种馅料而已,类似广西桂北地区的清明粑粑。本想买来品尝,一看到要排队购买就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无序漫步在宁静的小巷,看那爬满青藤的墙壁,似乎隐藏着一个久远的传说。古韵悠悠中且又散发出浓浓的商业气息,“一杯摩卡思路不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古镇的独特韵味和侨乡文化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在去往摇撸船码头的途中,偶遇一队扛着红旗的男女,令人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点不适。观察他们的服饰,断定绝非在游行,而是去某个地点表演节目,看他们行色匆匆的样子,赶场的节奏啊!</p> <p class="ql-block">赤坎闲地少,古镇小桥多。此时,我站在初心桥上看街景,眼前的骑楼美仑美奂,一半欧陆风,一半岭南情。镜头定格下的瞬间张扬,将是我献给未来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节日出游需要足够的耐心,经过1个多小时的排队等待,我们终于在游客中心码头坐上了摇撸船,摇撸船的票价80元每人,1.2米以下儿童免票,我们包了一条船360元,比较划算。</p> <p class="ql-block">登上摇撸船,有点小兴奋。小船在船工的操纵下沿着穿镇而过的潭江漂流。蓝天白云之下,江水碧绿涟漪,清波荡漾,两岸骑楼洋厦绿荫掩映,“犹抱琵琶半遮面”,暗自赞叹当年建筑师的奇妙构思。船在江上行,两岸景色留不住。但有小桥流水更迷人,穿行那横跨两岸多座形态各异的小桥,令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江南梦醒,感觉摇撸船不一会儿就到了终点——司徒氏码头。其实差不多花了一个多小时,但人在一种美好和舒适的环境中,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反之那怕呆上几分钟也感觉很漫长。这也许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古镇堤东路17号的“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据介绍:它倡办于1920年,1923年奠基,1925年建成开放。三层楼房,一楼阅览室,二楼为书库,三楼则是归国华侨俱乐部。馆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和多种世界文学名著译本,供读者借阅。说到司徒氏图书馆不得不提司徒氏家族,司徒氏家族乃开平望旅,与古镇的关氏家族构成赤坎两大家族分治经营管理的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关氏家族居住在古镇上埠,司徒氏家族则居住在下埠。赤坎自清康熙年间开埠300多年以来两大家族明争暗斗,恩怨不断。两大家族竞争的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侨乡古镇的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特别是商业的发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达到了鼎盛。</p> <p class="ql-block">一个下午的游逛,身体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感觉急需补充能量。在一条街上的拐角处,我们找到一个颇具规模的咖非厅,咖厅里人头窜动,最后还是勉强找到了坐位。各取所需,我要了一杯“拿铁”,一个大块头的肉松面包和一块小蛋糕,人在饥饿时吃啥都香,美美哒!补充完能量,我们又继续在古镇的街巷里观光猎奇。</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镇中的“银信之源”牌坊,格外引人注目,何谓银信?就是当年华侨从国外寄回国内的汇款和书信的统称,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记录了华侨与家乡的情感联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赤坎邮局前酷似卡通人物造型的红色巨型邮筒,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非典型的邮筒,有别于我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邮筒。我国传统的标准邮筒一般采用圆柱体、外表绿色喷涂、高约1.5米——1.7米,方便寄信人投递信件。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的变革,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少使用传统的书信通信方式了。邮筒有被淘态的趋势,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因为邮筒是邮政系统的一部分,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赤坎邮局的邮筒使用功能很可能就是后者,当然,只有天知、地知、邮局知。从外表看,它采用了英国邮筒的传统颜色——红色,还有它奇特的造型,显然是为了吸引人们前来拍照留念,让邮局成为景区的网红打卡地。理解不透,不喜勿喷。</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赤坎古镇的碉楼,是赤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整个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名叫迎龙楼,恰逢龙年,“龙行龘龘”的巨幅标语悬挂在碉楼上。分外醒目。据有关资料介绍,迎龙楼砖木结构,一、二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为明代原构,第三层则在民国九年(1920年)用青砖加建。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二、三层开设有射击孔,楼顶为硬山式。其风格拙朴,造型简洁,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也是开平碉楼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们没有迷失在古镇的街巷里,华灯初上,回到南门。人民桥的地灯,宛如失落的星辰。我在灯火阑珊处回眸古镇,夜色如画,每一笔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初识浓墨重彩的百年商埠古镇,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