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好个秋 恍然已四秩

子豫 相识相约

<p class="ql-block">  青青的北岭山,翠翠的将军峰;星湖水倒影静静,七星岩峻奇亭亭。明丽的西江绕肇城而过,洁白的云朵在天空匆匆。天,还是那样的蔚蓝啊,走出去的学子们,却在这里再次相逢。</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10月19日上午,肇庆学院(当年的肇庆师专)八一中文班的37位同学,离校四十年后再次相约牵手,聚首北岭砚园,探视学校变迁,<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忆过往,感念</span>母校,不忘师恩情,再续同学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上午九点半后,同学们相继来到学校集中地点,领取专门定制的印有“ZQSZ81ZW”字样的洁白衬衫,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小师弟师妹的导引下,来到学校“校友办”会议室汇合。穿上统一简约的纪念衬衫,同学们高兴极了,纷纷说,真精神啊,好像年轻了十多岁!</p> <p class="ql-block">  真不容易啊!八一中文自1984年毕业至今,全班同学聚会能清晰记得的也就那么几次,最近的聚会是20年前的2004年。那次聚会,同学们记忆犹新,肇庆师专集中,北上赴新彊,赏天山南北风光;南下来宝安,叙廿年别后情谊。再等二十载,期待的相逢终于实现,这怎能不让同学们心潮滚动,情海翻涌呢!</p> <p class="ql-block">  看看那现场吧。当每一位同学走进会议室门口的一瞬间,齐刷刷的眼睛就投射过去,有的惊喜,叫一声打个招呼;有的探寻,再思考着这是谁?有的更多的是茫然,好像完全没什么印象似的。男同学认人能力强,进来的几乎全认得。可女同学们这方面就差多了,很多男同学走进来,她们使劲地搜索着记忆,就是叫不出个名字来。</p> <p class="ql-block">  可当同学们都互相熟悉之后,那情景就不同了。询问声、说话声、欢笑声,一会儿就汇成一片。有的互问对方的情况,退休后做些什么,有的探寻验证一些往事,还有的讲些读书时的趣事,总之那是一个不亦乐乎!就连班长要讲些事情时,也不得不连喊几遍,声音才能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照集体像是一个重要环节。同学们在学校行政楼大门处,女同学在前,37位同学列队排成三排,然后移步走下台阶。此时正是上午十点半,阳光灿烂,晚秋岭南的太阳还是很有热度的。台阶上面的电子屏上,显示出一组文字:“拳拳学子心,殷殷母校情。热烈欢迎81级中文校友返校回家”。就在这热烈而又亢奋的氛围里,随着摄影师“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同学们和文学与传媒学院、校友办的三位领导一起,定格在这张特别有意义的合影中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中文楼,早已进行修缮改建,增加了部分功能设施,楼的周边变化更是翻天覆地。当年的中文系后来改为文学院,今年初又改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尤其是那些四十年后第一次回来的同学,更是不敢相信,这变化用沧海桑田、恍若隔世来形容,亦不为过。楼下,一块大型的红底白字展板引人注目,上面抬头一行“热烈欢迎肇庆师专八一中文校友返校回家”十八个小字,中间是“四十载再聚首,一辈子中文情”十二个大字,句句温暖于心,字字真情入怀。</p><p class="ql-block"> “请大师兄师姐们签个字留念吧!”师弟师妹们热情招乎道。看着母校娘家人准备的长长的红色签字簿,我们这些学子们,一个个认真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场景,有好多同学恐怕还是第一次亲身经历吧。</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同学们十分难忘。学校党委副书记欧洪湛亲临关怀,文</span>学与传媒学院的领导班子几乎全部出席。党委书记陈伟林主持的亲切与热情,院长杨红军介绍的详实与严谨,同学代表陈以良发言的朴实与真诚,欧洪湛副书记讲话的温暖与高度,都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投入母校怀抱的温馨和挚爱。同学代表陈以良赠送了各一套自己主编或收藏的《人文肇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丛</span>书和《中国端砚名录典》书籍。同学代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英中除赠送了自己主编或编著的《现当代名人与肇庆》《肇庆古街巷》《名城肇庆》</span> 等书籍外,还特别代表八一中文赠送了一幅自己撰诗并书写的书法作品。诗名为《春秋四秩访母校寄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诗曰:</p><p class="ql-block"> 挽湖揽江起青云,</p><p class="ql-block"> 将军北岭翠成荫。</p><p class="ql-block"> 挑灯共习夫子语,</p><p class="ql-block"> 围桌同研学士文。</p><p class="ql-block"> 三载遍尝甘与苦,</p><p class="ql-block"> 四秩尽历艰且辛。</p><p class="ql-block"> 今回学府访故园,</p><p class="ql-block"> 几番沧桑几番新。</p><p class="ql-block"> 诗的内容记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母校读书时的情景,回顾了毕业走进社会后四十年的人生磨练,表达了学子们这次返校回家的喜悦心情,并为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骄人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而骄傲自豪。事实上,赠书籍与书法作品,这也是代表“返校回家”的学子们,向母校作出的一份学业汇报。</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母校为每位“返校回家”的学子赠送1枚“肇庆学院”校徽。看着这一枚闪闪发光的校徽,再一次激起同学们的情感波澜,仿佛又回到那久违的青葱岁月的学生时代。</p> <p class="ql-block">  看看校园面貌,寻找四十年前读书时的踪迹,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走在紫荆的校道上,几乎完全看不到当年的影子,只有那体育运动场面貌如初,不同的是硬件水平已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位于运动场一角的二楼,风貌依然。那是当年的校团委与广播站办公的地方。学生时代,陈以良同学就是学校广播站的一员,经常在这里播出校园新闻。这次回来,她高兴地在此拍照纪念。朱英中同学毕业留校,在校团委工作了4年半。这幢房子,对他们来说,都是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到当年学生宿舍看一看,那是三年时光留下身影和足印的地方。虽然时隔经年,那久违的宿舍还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候,默默地欢迎着曾经的主人归来。</p><p class="ql-block"> 男女同学很快在那幢一楼处找到了当年自己住了三年的宿舍,急切的与同舍同学合影留念。当年,男同学被安排在一楼左侧四个宿舍里住。全班四个小组,几乎每组同一个宿舍,平均住9人,第四组10人,住最大的宿舍。这次回来,第四宿舍10人全部到齐,第一宿舍只回来2人,但无论如何,能回来的,都不容易。而女同学宿舍楼是在男同学宿舍楼的右侧第一幢楼下,共2个宿舍,一个住8人,一个住4人。那住4人的,大概率是与其他系的女生同住的吧。</p><p class="ql-block"> 哈,这寻找当年学生时代的宿舍,好像真的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归宿感”。“眼前是真亦是假,时光已去难追回”。毕竟那已是上世纪的事儿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学相聚,餐桌上也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鸿福山庄是离肇庆学院不远的一个餐馆,场地宽阔,大厅有舞台音响。宽大的背景板上,纪念活动主题“春秋四秩至,岁月不居惜”,熠熠闪亮。写着“肇庆师专八一中文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主标题,醒目大方。午餐席设四桌,现场热烈。班长白志明同学介绍了这次毕业纪念活动的情况,曾繁燕同学主动上台发言,通报了吕静锋、李日昇两同学突然不能来的原因,并介绍了吕静锋同学近来的情况。吕静锋同学向来喜欢写新诗,勤奋耕耘,收获颇丰,他最近以《白垢不问》公众号,发表了众多诗作,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路上》这首诗,就是难得的</span>佳作。</p> <p class="ql-block">  在进餐期间,有一个小插曲,让人感慨不已。那就是让同学们在事先制作好的座位表上,看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签上名字。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有的同学看到座位表不知将自己的名字填在哪里。还有的同学不知自己是第几组的,前后左右坐的是哪位同学都不清楚了。这还不算奇葩,更奇葩的是,有的同学居然连自己同桌三年的同学是谁也想不起来了,要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年同桌是没有变过座位的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来,时间真的厉害,它真能磨平一个人的记忆。幸运的是,卢宇光同学聚会回去后在清理旧物时,惊奇地发现了八一中文班第一学期的座位表,真的太不可思议了。这下好了,同学们可以借此又能多回忆起一些往事来。</span></p> <p class="ql-block">  “八一中文”,是那个时代乃至后来,都能给肇庆师专(今天的肇庆学院)留下深刻记忆的标志性符号。无论是留在教育战线,还是走上从政道路,抑或是下海经商等,八一中文,都有令人赞许的地方。你看曾繁燕同学的诗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鹊桥仙·金秋聚首》是</span>多么的有韵味,现录之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秋聚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眸四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期约端州把晤。</span></p><p class="ql-block"> 依依挥手记当年,</p><p class="ql-block"> 话珍重 校园别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身心撩动,</p><p class="ql-block"> 催促启程起步。</p><p class="ql-block"> 且将北岭旧时情,</p><p class="ql-block"> 续万世 同窗想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林谦同学,他充满着相逢的喜悦,在聚餐会上现场朗诵了他的诗作。而他的另一首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 湖</span>》,同样的富有意境:</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风吹过胸膛</p><p class="ql-block"> 追逐少年寻梦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雨落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汇成一片宁静的湖</p><p class="ql-block"> 往事渐渐飘远</p><p class="ql-block"> 像云朵倒映在湖面</p><p class="ql-block"> 鸥鸟飞过瞥见自己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不忍碰碎湖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天空露出纯真的脸</p><p class="ql-block"> 远方的雪为我倾注清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心有锦绣如“八一中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者,实令人称羡也!</span></p> <p class="ql-block">  被同学们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朱英中同学聚会前有感而发创作的另外两首诗句亦录于此。</p><p class="ql-block"> 咏八一中文 </p><p class="ql-block"> 求学北岭东山岗,</p><p class="ql-block"> 五十一君共一堂。</p><p class="ql-block"> 三光四霞阳昇起,</p><p class="ql-block"> 两忠双华志毅强。</p><p class="ql-block"> 从教侍文能靖宇,</p><p class="ql-block"> 理政经商可兴邦。</p><p class="ql-block"> 纵有取舍存同异,</p><p class="ql-block"> 不负天道与伦常。</p><p class="ql-block"> (注:班里同学名字中,有“光”的3人,有“霞”的4人,有“忠、华、靖”的各2人,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昇、志、毅、强、宇、兴”的各1人,将这些字嵌入诗句中。</span>2024/10/5于清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 题 </p><p class="ql-block"> 从来岁月难称衡,</p><p class="ql-block"> 阴雨晴日不相平;</p><p class="ql-block"> 莫叹四秩年华去, </p><p class="ql-block"> 霞染桑榆色正红。</p><p class="ql-block"> (2024/ 9/25于清庐)</p> <p class="ql-block">  你看,那无拘无束的聚餐会上,气氛那么热烈,笑容又是那么灿烂,相互低语之意切切,举杯祝愿之情浓浓。四十年后能共处一起,围台进餐,愉快交谈,那是多么难得又是多么兴奋的事啊!</p><p class="ql-block"> 相见时互道思念,分别时说声再见。约定与期待,那是续写人生篇章中的最美时光、最美图画、最美憧憬!</p><p class="ql-block"> 相聚是金秋,分手也金秋。我们祈盼着在未来的一个秋的风景里再聚首!</p><p class="ql-block"> 那就让我们约定与期待再一次美丽地邂逅吧!</p><p class="ql-block"> (2024/10/22于清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