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老人与海》赏析

牧马河

<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远离海岸的湾流中,进行英勇搏斗而展开的故事。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个“硬汉子”形象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曾经在48小时内就卖出了20多万本,创造了小说销量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一、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 古巴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民住在海边一个小窝棚里,他过着贫困的生活,而且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唯有一个叫“马诺琳”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帮他收拾打渔的工具。最近老渔民倒霉透了,一连84天都没有捕猎到一条鱼,虽然霉运罩顶,但是老渔民却没有放弃,第85天,他依旧乐观的出海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他的运气棒极了,捕猎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由于马林鱼过于巨大,力量比老渔民都大,马林鱼把老渔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处,老渔民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战胜了孤单、疼痛和饥饿,把马林鱼杀死了,他把马林鱼绑在船上,开始返航回家。马林鱼的血引来了海洋中的鲨鱼,它们拼命地抢夺马林鱼的肉,虽然老渔民用尽方法杀掉了不少的鲨鱼,但是马林鱼的肉最终还是被哄抢一光,等到他回家,马林鱼只剩下一个骨架。</p> <p class="ql-block">  二、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p><p class="ql-block">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三、作品评价</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精湛的小说艺术——这在其《老人与海》中有充分表现——同时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瑞典文学院</p><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p><p class="ql-block"> ——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p><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p><p class="ql-block">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台湾学者陈人孝</p><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p><p class="ql-block"> ——当代作家王小波</p><p class="ql-block"> 在《老人与海》中,读者看到的只有温情。老人和男孩的深厚感情就不说了,连露台酒吧的老板马丁也经常给老人免费的饭吃,而老人则对他的邻居满怀感激,认为“我生活的这个乡镇很友好”。人在这里变成了大写的人,对应着的是自然。</p><p class="ql-block"> ——翻译家李继宏</p> <p class="ql-block">  四、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正如肖恩·奥弗莱因所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中,人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圣地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是行动哲学。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体的行为和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他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他们所遵循的真理是“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p> <p class="ql-block">  五、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又名《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p><p class="ql-block">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p><p class="ql-block">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海明威</p> <p class="ql-block">  六、海明威的四段感情</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一生经历了四段婚姻,这些婚姻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历程,也展现了他与不同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海明威的四段婚姻及其相关背景。</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妻子:‌哈德莉‌</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是哈德莉,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多年,哈德莉在文学史上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在海明威的晚年回忆集《流动的盛宴》中,他表达了对哈德莉的深情,称“我爱她,我并不爱任何别的女人”。这段感情在海明威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妻子:‌宝琳‌</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是宝琳,他们的婚姻期间,海明威的事业和写作生涯得到了宝琳家庭的经济支持。宝琳安心在家相夫教子,成为海明威的第一读者,她的文学鉴赏水平很高,对海明威的写作有着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p><p class="ql-block"> 玛莎·盖尔霍恩是一位战地记者,与海明威在战地工作中相识并结婚。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挑战,玛莎的事业心和独立性使得两人的关系紧张,最终因聚少离多和不断的争吵而结束。</p><p class="ql-block">‌ 第四任妻子:‌玛丽·韦尔什‌</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是玛丽·韦尔什,他们的婚姻开始于一次不太理智的闪婚,但最终玛丽选择了留在海明威身边,直到他去世。玛丽是个意志坚定的女人,为了海明威辞去了《时代》周刊的工作,甘心照顾家庭和海明威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情感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他的每一段婚姻都反映了他的个人成长和对爱情的追求。从哈德莉的深情到玛莎的职业冲突,再到玛丽和宝琳的独立与包容,这些关系不仅塑造了海明威的个人生活,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妻子,比海明威大8岁。</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任妻子,是哈德莉的闺蜜,属小三儿上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任妻子</p> <p class="ql-block">第四任妻子</p> <p class="ql-block">  《老人与海》最经典的名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