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民办教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是1972年麦收前,我回唐山探亲。回村后,妹妹对我说:“大队书记来找你,叫你到学校当老师”。我就把这事和队里的保管员、房东王大叔说了。王大叔一家人很好。在村子里还没有给知青盖宿舍之前,我和妹妹一直在他家和他的大女儿一起住,我们也是好朋友。所以,有事我也愿意和他说。我说:“现在有的同学都被选调回城工作了,有机会我也想回城”。王大叔当时开导我说:“大队找你当老师,你就先干着,等以后有回城的指标再说”。我一听,也对。当天大队书记找我谈话,当面和我说了去村小学当老师的事。我怕自己干不好,就答应书记先去试试。这样,我就当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刚到学校什么都不会、不懂。 诸如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等,都得从头学起。郭茂林老师是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王炳悦老师、王秀荣老师来校工作比我早,有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起工作的同时,相互学习,并主动向其他三位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属于本人自身的问题,我肯定会做最大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星期天,除了做好我和妹妹的三顿饭和家务事外,会利用其余时间学习业务,或者提前写好备课笔记。让自己得到充实和想办法提高业务水平。既然村领导相信咱,把孩子交给咱,付出多大努力都值得,唯恐误人子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学校以后,给我的印象是学生比较散漫,不太守纪律,有的学生上着课就敢往外跑。这还不算,另外,我记的很清楚,还有两码事,让学校老师很头疼。农村大忙季节,社员们出工也早。孩子们也和家长一起吃完早饭,有的老早就来到学校,书包放教室,到处乱跑,淘气惹事。有一天早上,我刚到校,就听郭老师说,学生(记不清是谁了)淘气,用石头砸老乡家的猪,人家来学校告状。郭老师住校,所以,就把这事跟郭老师说了。郭老师说好话,承担责任,才把老乡劝回家。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随后学校规定:为了不让早到校的孩子们去校外淘气,惹事,到校后一律进本班教室上自习,由各班老师负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次是夏天。下午我到校后,感觉和往日不同,学校里很安静。到教室一看,学生寥寥无几,只有几名女生。当时问她们,其他同学都干啥去了?几个学生回答:“上河里洗澡去了”。村里有条河,老乡们说叫“泥河子”,把村庄分成东、西两半。村里不管老少,通水性的居多,都会游泳。天太热,孩子们吃完午饭,就到河里泡着游泳去了,忘了到学校上课。学校派同学去河边找,才陆续回到学校。学校对上述违返纪律的同学只能进行教育,开导。然后学校强调一段时间内主抓、整顿校风和纪律问题。大会、小会和各班,反复强调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提高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的观念,以规范学生。逐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每个村都有民办小学校。学校是由贫下中农管理,有相当的话语权和任免权。那时农村的学校,麦收和秋收季节,都要放假,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到各生产队地里去拾秋(拣粮食),然后交到生产队,做到颗粒归仓。村里会为学生买些学习用品奖励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在的学校共计120多名学生,按上级规定,平均30名学生一名老师,共四名老师。其中,郭茂林老师是国办教师,每月开工资。我和其余两名老师为民办教师。那时的待遇是工分加补贴,民办教师每月补贴5元人民币。工分则待到年底结算时,按当地的中等劳动力的水平,由大队会计统一拨到所在生产队个人名下。大概记得我个人每年的工分是 2300 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农村条件很差,学校环境不是很宽敞。因陋就简,什么都要老师们同心协力自己动手。那时小学五年制,每年级为一个班,共五个班,只有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兼做郭茂林老师的宿舍。把一个年级学生最多的一个班放在一个教室上课,这样,就有两个教室里是复式班。就是一个教室同时有个两年级的两个班学生上课。我担任的是复式班学生的班主任,管理两个班。复式班班主任不好当,教的是两个不同的年级,提前同时要写好教案和备课笔记。按着学校编排的课程表,上算术课两班都是算术课。这样就得先安排一个班自习,讲一个班的课程。讲完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然后再讲另一个班的。有时其它课程也要管。学校四位老师中,有一位是学校负债人,那时规定,由负债人老师担任各班的副科教学工作。但,有时接到通如去公社开会、学习。这样副科也都要由各班主仼担当。有时,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力不从心,感到疲备不堪。另外,按上边的要求还要认真备课,认真为学生批改作业。但是,当看到孩子们课下无拘无束,欢声笑语,活泼可爱,或平时走在村子里,学生叫你一声老师,打一声招呼,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挺知足,挺欣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就到了一九七五年的十一月份,我被招工返城工作了。结束了我在农村插队的知青生涯 。但是,这几年的民办教师工作却让我记忆犹新。很平凡的一段经历,虽然自己很努力,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是所有民办教师中的一员,沧海一滴水。但还是想趁着自己不痴呆,记忆力还算清晰,凭记忆把这段很客观的真实经历,实事求是的写了一篇回忆短文,以纪念个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54周年。并用“美篇”收藏起来。在此,非常感谢“美篇”这个学习、交流的大平台。使年逾古稀之人,也能够享受“美篇”带来的乐趣!祝“美篇”越办越好!!2022年的教师节是我国的第三十八个教师节,9月10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十五,今天也是中秋节。借用“美篇”这个平台,向我母校的老师、向曾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老同学们、美友、及所有朋友;向正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的所有老师们,道一声:节日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祝大家中秋节快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文是我在纪念日前所写的第五篇小文拙作: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民办教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篇:知青岁月 插队往事(六)感恩祖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时间:2022年 7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改定稿:2022年 8月 2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章发布:2022年 9月 10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知音 · 赵淑琴. 2022年 9月 10日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