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日共研,催一树清香,逐梦语文,迎一路芬芳。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汾阳市实验学校六年级语文组迎来了本学期第一轮大单元组内研讨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静垚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前,先为学生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带领学生们走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通过讲述邱少云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学生们被邱少云那“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打动。特别是在邱少云为了掩护战友和部队安全,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申文娟老师以第四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引出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再想想围绕中心句选取了哪些事物,就这样在学习课文中,一步一步的将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们耳目一新。还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来介绍事物,非常形象直观。让学生感受到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是作家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在教学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燕玲</span>老师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辰霞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带领学生见识一场奇迹、领略一处风景、体悟一种精神,这三个标题贯穿整节课堂。学生抓住关键句来填写老人信息卡,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了单元导读的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在辰霞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这位瘦小的老人创造绿洲奇迹,植树造林十五年,精神可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如艳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好节奏和“乎”字,体会文言文一咏三叹的韵味。学生在读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在悲喜之间释知音。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整堂课将朗读贯穿其中,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经典故事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亚楠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堂上,学生们争做宣讲员,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刘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通过划关键字词、谈感受等方式,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学们把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心中,切实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优秀的习作作品,少不了前期优秀的素材积累。赵兵连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回顾课文进行交流,学习巩固本单元的重要写场面方法“点面结合”,即在场面描写中,既要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要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二者应有机结合。引领学生学习“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表现形式,把表达知识显性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六年级语文组内研讨课以新课标为引领,落实课程育人功能,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会促进教师们相互学习,深研理念,落地课堂,共研共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