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千古情——大禹治水

宋永权

宜昌市的三峡千古情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与惊喜。国庆节期间,我有幸前往该景区,用相机记录了三峡千古情。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 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 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