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世界上高句(音勾gou)丽遗迹分布最集中的一处,汉代时高句丽在此建立政权,从此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之久。景区内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记录了高句丽的历史和文化,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曾经辉煌而又曾被世人所遗忘的古老民族曾创造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857679平方米,主要由:长寿王陵、好太王碑、集安博物馆、禹山贵族墓地, 高句丽王都一一丸都山城五个景区构成。</b></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7月12日我们在“集安博物馆”,</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f9t6w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集安博物馆•寻高句丽历史</a>,<b>通过参观高句丽文物和图片资料,对高句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准备去“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由于景点比较分散,路况又不熟,也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决定打车去,司机师傅同意做我们的向导及导游。</b></p><p class="ql-block"><b> 首先来到【长寿王陵】,王陵系高句丽中晚期的王陵,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建于公元五世纪,长寿王继位之时。其形状设计考究,工艺精湛,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其结构类似于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显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高度发达的建筑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长寿王陵又名“将军坟”是因为最开始以为是某个将军的陵墓,随着逐渐发掘才发现是高句丽王。</b></p> <p class="ql-block"><b> 俯瞰长寿王陵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长寿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以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中间填充河卵石,底部近于正方形,边长31.58米,有7级阶坛,22层石条逐层内收砌成,高13.1米,使用了1146块石材,墓室从第三级阶坛筑起,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坛中间。墓顶用整块巨石封盖,周边石条凿有等距的圆孔,发现过莲花纹瓦当、残瓦、铁莲等,所以推测原有墓上有建筑。师傅告诉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上去玩,墓室里也进去过,室内只有两座石棺床,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棺材应该是放在石棺床上的,已没有了。</b></p> <p class="ql-block"><b> 为抵消向外的张力,保证其稳固,每面用重达10余吨的3块巨石倚护,现存11块了(后面缺少中间的一块)。</b></p> <p class="ql-block"><b> 长寿王陵的巨大石条,均是从22公里外采石场运来。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等办法,把巨大条石一块块运来,砌上,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充分显示了高句丽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令人惊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在长寿王陵东北部,有一座祭台和2座陪坟。陪坟只有一座比较完好,形制与将军坟略同,就是规模较小些,呈石棚状。据史料分析,墓主人应该是长寿王的近臣或嫔妃。</b></p> <p class="ql-block"><b> 每块石条的外侧边缘均凿刻凸棱,在砌筑时上层石条叠压在下层石条的凸棱内,防止石条错位滑落。可见古代匠人的聪明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司机师傅的引领下来到【好太王碑】景区,好太王碑是高句丽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刻有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功绩和战绩,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好太王石碑,在荒烟蔓草中湮没了十个世纪之久。直到1877年桓仁建县,被一个叫关月山的书启公务之余发现了这块石碑,拓印若干碑文,后传入北京,才引起各方的重视。1928年,集安工商界集资修木结构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护,1982重修此碑亭。</b></p> <p class="ql-block"><b>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记功碑,亦称广开土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雨雪,一直矗立于此。</b></p><p class="ql-block"><b> 好太王姓高名安,亦称谈德,“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继位,安帝义熙八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为了铭记好太王一生的赫赫战功,其子长寿王为之树立这座纪功碑。</b></p> <p class="ql-block"><b> 好太王碑体是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粗制而成,碑身略呈方柱形,四面环刻碑文,汉字隶书,端庄厚重,从右至左竖书刻成,合计1775个字。字迹虽有少量剥蚀,但基本文意清楚,大体上分三段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碑亭的后面有好太王塑像,碑文拓片、译文以及不同时期好太王碑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好太王碑历史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碑文拓片</b></p> <p class="ql-block"><b> 碑文译文</b></p> <p class="ql-block"><b> 好太王碑西南方向360米处是“好太王陵”,始建于公元391年,是现存高句丽时期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王陵。</b></p><p class="ql-block"><b> 早在光绪年间,陵墓曾经出土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2003年出土一件铭文铜铃,刻有“辛卯年,好太王…”。由此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墓室门</b></p> <p class="ql-block"><b> 墓道及墓穴,内有并排两座石棺床,应为夫妻合葬墓。</b></p> <p class="ql-block"><b> 封墓石</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好太王碑景区,师傅带我们来到了【丸都山城】景区,这里距市区2.5公里,他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丸都山城的前世今生。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两次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丸都山城的建立是因追一头野猪说起,史记也有记载,在高句丽第二代国王琉璃明王执政时期,一次准备举行祭祀活动时,一头准备杀的野猪挣脱跑了,国王派猎民骑马追赶,一直追到“国内尉那岩”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集安,逮住了那头野猪。猎民回到纥升骨城,禀报琉璃明王,意思是,臣抓到野猪的地方,山高水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建议大王迁都于此,有利于发展生产,还有战略防御优势。大王听后,采纳了意见,于是将都城搬迁到集安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高句丽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三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山城,修筑大型宫殿,同时更名为丸都城。环山为屏,谷口为门,山腹为宫,易守难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丸都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体现人类创造与自然的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丸都山城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使城外高墙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6947米。(图片源于百度)。</b></p> <p class="ql-block"><b> 山包上石头垒砌的高台建筑,为山城内作瞭望警戒用的“瞭望台”,这里视野开阔,山城近收眼底,远眺国内。</b></p> <p class="ql-block"><b> 从瞭望台下来,约15米处有一块很平坦的呈长方形,南北约16米,东西宽约9米,分布三排础石,外缘衬以楔形石条。据考证分析是守护瞭望台戍卒轮岗休息的驻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司机师傅边走边给我们讲了“鲤鱼退兵”的故事,在大武神王执政期间,也是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威震四方。遭到东汉辽东太守的不满,要好好教训一下高句丽人。公元28年,辽东太守发兵高句丽,很快兵临城下,运用“围困”策略,逼其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中,兵不血刃,乖乖的出城投降。可是,足足围困了好几个月了,也不见高句丽出城投降,还时不时传来城内的鼓乐歌舞的声音。此时辽东太守也扛不住了,军马粮秣都快供不上了。其实丸都山城内也要粮尽水绝了。大武神王很是惊慌,听信部下的建议,派人挑上几坛香甜的米酒,又从莲花池里捞出几条鲤鱼,用荷叶包好,去送给城外的辽东太守。城外人一看城内还有池塘养鱼,说明城内水源充足,还能酿米酒,证明城内粮食充足,太守只好就坡下驴,便撤回兵马,返回辽东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山城古井:此井因其水质清冽甘甜,冲泡茶饮其香愈醇,也有养生益寿之功效。</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我们来到个面积不大的小池塘前,周围苇蒲丛生,中间有一汪池水,中间长滿了莲花,故叫莲花池,又叫饮马湾。这就是师傅刚讲的“鲤鱼退兵”故事中小小的“莲花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现在周围全是农作物。</b></p> <p class="ql-block"><b> 前面的墙体就是丸都山城的“南瓮门”,位于南墙正中内凹处,地势险要,是当年进入丸都山城的重要通道,墙体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仍不失壮观宏伟。</b></p> <p class="ql-block"><b> 滿山遍野的野菊花、野百合等。</b></p> <p class="ql-block"><b> 师傅告诉我们这个石窝是原始的,我们小时候就见过它,不知是干何用的。</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司机师傅的引领下沿着大理石石板路往前走,便来到高句丽时代的皇城遗扯。昔日辉煌的皇宫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许许多多柱础石,让观者凭想象还原其宫殿建筑物昔日气势恢宏的样式。(集安博物馆中有想象还原的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丸都山城皇宫遗址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皇宫前这块呈长方形的石砌处,看标识是“旗杆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集安高句丽古墓博物馆,包含431座高句丽时期的古墓葬,埋葬密集,排列有序,规格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高句丽民族不同时期,不同身份地位的埋葬习俗,是一座露天的高句丽古墓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司机师傅带我们返回市区时,介绍一下“集安国内城遗址”,城址略呈方形,周长2741米。城墙由花岗岩石条构筑,坚固美观,国内城是高句丽王朝的第二座都城,公元三年迁都国内城,直到北魏始光四年迁都平壤前,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使迁都平壤后,国内城仍作为高句丽的“别都”使用,被称为“三京一”。</b></p> <p class="ql-block"><b> 原有城门6处,南北各一处,东西各两处,民国时期重修三座门:西门为“安武门”。</b></p> <p class="ql-block"><b> 国内城的东门,是高句丽时期的重要通道,民国时期更名为“辑文门”。</b></p> <p class="ql-block"><b> 南门称为“襟江门”。其余三座全被封堵。</b></p> <p class="ql-block"><b> 市区内在 “ 高句丽遗址公园”中有一处被学术界认为是国内城宫殿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该区域曾发现石墙体及八角形合面柱础石,建筑规格较高。出土遗物中,包含许多蟠虮纹砖等显现王权等级制度的遗物。</b></p> <p class="ql-block"><b> 探寻高句丽文物遗迹,不仅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浩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古代高句丽时期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来集安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历史的韵味与文化的魅力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