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9日, 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侯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白音宝力格公社白音宝力格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郭兆英</p><p class="ql-block"><br></p><h5>作者简介:郭兆英, 女, 北京女八中 66 届高中毕业。 1967 年到西乌旗草原插队, 是“文革” 开始后, 首批“上山下乡” 的 10 名知识青年负责人之一。 在牧区从 事放牧, 草原基础建设工作。1970 年以后, 先后在西乌旗革委会、 内蒙古党委、 国家自然资源部等单位工作。</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把自己如何下乡的经历,简要地写出来, 是想告诉人们,我所经历的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和自己的人生感悟。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想通过它,告诉人们开始几批下乡的,並非像有的传说那样, 被强迫或者糊里糊涂去的。当然, 后来下乡的情形各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还想说,知青对党和国家、 对当地农牧区,是有一定贡献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想通过自己对知青的认识, 以及我的这段亲身经历, 能有助于大家从多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正确、全面地认识知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1963年, 我考取了北京女八中。这是我人生里程中最重要的加油站。 进入女八中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季青校长(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的爱人)在开学典礼上, 那番鼓舞人心的讲话。她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光辉历史; 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之材。 她的讲话始终在激励着我,教我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永不放弃、 不断进取。在以前的学校,我是全年级的学习尖子,到了女八中以后, 被选为团支部组织委员。 当时班上的团干部,除了我一人是外校考来的,其余都是本校考上来的。 但是,第一学期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却成了中等, 我由团组织委员降到团小组长, 又到一般团员。学习成绩下降,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我想起王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那番鼓舞人心的讲话时,努力进取的勇气就有了。 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规划:要求自己的学习成绩在高一年级保持中等水平, 在高二年级达到良等水平,在高三年级成为优秀水平。结果,我提前一年进入了优秀学生行列。 同时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学雷锋”、 “学王杰”等运动中, 还被树立为各种典型。所以,又重新被选为团支部领导,还在高三年级入了党, 并且学校还要保送我上大学。可惜,开始了“文革”,未能成行。后来, 由于各种原因, 我三十多岁才得有机会系统学习。我通过脱产和业余时间, 系统学习或短期培训, 考取了十八个学历证书(其中有八个是退休后, 在各公司工作期间考取的),並获取 了两项高级专业职称。尽管如此,仍感到有一种遗憾, 因为没有时间和机会, 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多的发挥作用。我想, 一定有很多很多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兆英(右一)与二名同学分别前在天安门广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文革”在中学开始, 学校停课,“内战”四起。“文革”初期,我和我们家都受到了误伤,我 (修正主义苗子)和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分别在学校、单位挨批挨斗,家被抄, 面对当时政治混乱,除了疑虑,更多的是不满。1966年8月以后, 我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与几个同学自发到工厂、农村参加了几个月的义务劳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7年初, 我又和几个同学从北京步行到狼牙山, 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一路上,我亲眼目睹农村缺乏知识的窘况, 联想到高三毕业时,学校进行的“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教育, 深深认识到是劳动人民养育了我们,有志气的知识青年理应到农村去, 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献给农村, 去改变那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狼牙山社会调查过程中, 我给一位“文革”初期曾共过事的25中学生去了一封信, 谈了我很多社会调查的体会和打算。 他回信说,他对这些问题没有太多思考。但是他们班的同学曲折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想法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7年4月,我从狼牙山返回北京, 目睹京城仍在“内战”,加上父亲也被打成走资派,十分反感。当时, 大概是因为江青4月3日、4日的两次讲话,使北京中学生分成了“四三” “四四”两派,打得一片混乱。我想,中学生无大学可升,无业可就,总不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闹 “革命”吧?该向何处去?那时,我有了一些探索性想法, 也有摆脱困惑、寻找新出路的渴望。 这时,北京25中的曲折和一些同学也对“文革” 打派仗感到厌倦,认为创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大学可能是条出路。他曾发出 一份创办红卫兵大学的倡议书,两天就有很多人报名。 在创办红卫兵大学的过程中,他们按 “文革”时期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学生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因此,不可能构筑无产阶级的教育阵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就在这个时候, 我从狼牙山进行社会调查返京, 曲折的那位同学把我介绍给曲折(后来我们成为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的夫妻)。我们认识之后, 在探讨中学生运动应该走向何方时, 我谈了很多农村缺乏知识的窘况, 分析了农民养活知识分子又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的问题, 大大影响了他的思想。在这段时期,我们经常交换看法,达成了共识: 决定联系一些中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当时我们认为,知识分子要革命, 只有和工农相结合。再则, 农民养活了我们,我们理应把学到的知识献给他们。 况且农村是那么需要知识。</p> &nbsp;&nbsp;&nbsp;&nbsp;&nbsp;1967 年 10 月9 日,十名知青临走时,在天安门前宣誓<div><br><div>  另外,我们也深受 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榜样人物的影响。那时候, 曾大力宣传过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侯雋、董家耕、 赵耘等一批“身居茅屋,心怀世界”的事迹,对我们感召力很大。思路清晰了, 决心下定了,我们就开始筹备到农村插队。一些同学听到这个打算, 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就在这时候,北京市革委会旁边贴了一些大标语, 过去插队知青要求返城。于是, 我们又坐在一起学习毛主席《五四运动》、 《青年运动的方向》著作, 觉得毛主席提出的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应该没有错, 我们一定要亲自走这条道路。 当然去农村插队不是一帆风顺的,阻力非常大,我们团队的人数由少到多,又从多到少,最后只剩下10名坚定者: 女八中的郭兆英、郑晓东;二十五中的曲折、 胡志坚、高峰、鞠颂东、王紫萍、宁华; 二十二中的王静植;女十二中的金鹃。我们10人中, 没一个人的家长同意子女插队落户, 但大多数家长又不敢公开反对。<br>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舍不得,多次找人、 找学校做我的工作。当时,学校军宣队还准备让我做学校党支部书记( 其实我只是个预备党员),所以学校也不同意。但是,我始终非常坚决, 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只要认准了的事,一定努力去做,並且会坚持做好它。 我们筹备开始,先是选地点。 开始比较理想主义,再加上青春浪漫,惟恐走得不远, 沿着地图的边界线找,选中了新疆拜城这个极为生疏的地方,好让自己没有退路。计划9月底,在当地大雪封山之前出发。 随后, 我们到北京市劳动局汇报了这个计划, 北京市劳动局安置办公室的同志,不赞成我们去新疆, 说中苏边境纠纷多,不稳定, 建议我们到内蒙古去,我们同意了, 并等市劳动局出面与内蒙古有关部]联系来具体落实。<br>  10月初, 内蒙锡林郭勒盟派安置办的杨振祥、 张保德同志到北京接我们。10月8日那天,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丁国钰、 李冬民以及北京市劳动局、教育局的领导,接见了我们10人, 叮嘱我们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到牧区后要虚心向牧民学习,尊重民族风俗, 把牧区建设好。还要求我们,为留在学校的中学生带个好头,打响第一炮。<br>  当时,我们第一次隐约感到, 他们可能把我们的行动, 同中学的毕业分配连在一起了。10月9日清晨, 我们10人来到天安门广场, 这里已聚集了上千名送行的同学和朋友,还有家人。 北京市劳动局也组织了欢送队伍,气氛非常热烈。我们在金水桥前列队, 面对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慷慨激昂的宣誓(誓词事先准备好的,比较长)。 之后坐上北京方面派的大轿车, 带着光荣而又沉甸甸的使命,像要上战场的战士一样, 义无反顾地北上了。</div></div>   从有下农村插队的想法到出发, 历时半年多时间,我们的思想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1967年10月9日, 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从学校走向牧区,开始了人生旅途中一条崭新的曲折的路。<br>  两天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半版的篇幅,刊登了我们去内蒙插队的消息, 并刊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后来, 有些记者还跟着我们到了蒙古包 ,羊群边,记录下我们的学习、劳动和生活。<br>  谁也没有想到,1967年10月9日,我们 10名北京中学生,奔赴内蒙古锡盟草原插队的行动, 竟会成为那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端。随后,成千上万的知青从全国各个城市走向农村、 牧区,人数达1700多万。 当我们10个人走向内蒙古牧区时, 对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没有想过。 我们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此举对毛主席做出决策会起到什么作用 ;不会想到此举会为安置成千上万中学生的工作提供思路;更不会想到, 在我们之后10年间,有1700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 几年后又离开农村返回城市,形成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大迁移, 冲撞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由于新闻媒 体的宣传,在我们到草原落户的第二个月, 即1967年11月,又有300多名北京中学生, 作为第二批知青来到了内蒙牧区插队, 我们第一批十名知青,在锡林浩特市和广 大市民一起,隆重地迎接了他们。 <p class="ql-block">  1967 年 11月,十名首批北京知青和锡林浩特群众一道欢</p><p class="ql-block">迎第二批赴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 “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之后,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迅速形成高潮。 我们的行动, 对当时迷茫彷徨的全国中学生的去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把自己如何下乡的经历简要的写出来, 是想告诉人们,我所经历的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我认为, 面对当时国家经济的危机四伏、 社会秩序的混乱动荡,学生无法升学就业的局面, 出现了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 缓解了各方面的压力,仅就这一点讲,知青是有功的。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改变农村旧面貌的事迹, 体现着我们这一代人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知青精神是一种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过去需要,今天需要, 明天更需要,我愿知青精神发扬光大,永不衰减。</p><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专有名词,48年来, 一直紧随着我, 伴我走过了坎坷的人生路。回想起我走过的路程, 它包含了多少苦涩和自豪。同时, 我也深感付出的太多,失去的太多。48年来, 虽然也取得过一些成绩, 却未能成就骄人的事业,心中也曾很不是滋味, 可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蹉跎岁月和努力进取伴随我走过了前多半生。 一路成长的艰辛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懂, 因为我们对生活的忠诚,有自己的深度和过程。 生命道路坎坷而曲折, 再多苦难我们也担承了,岁月中的苦涩苦难, 造就了我们丰富的人生。 缺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它是用信仰来支撑的。</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们的知青朋友们是要总结过去, 但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更好地、更切实地规划一下未来的生活,如何健康、快乐、 积极地走完我们后边的人生路!我常跟朋友们讲, 这也是我当前的生活态度: 昨天已经属于过去,不必得意,也不必追悔;明天还未到来,无法想象, 也无法把握;只有今天常在,努力过好每一个今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15年10月9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OMc9W5pVUEcPiySkdprMA" target="_blank">知青看草原 | 1967年10月9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a></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讀者:康志紅</b></h3> 注:<br>&nbsp;&nbsp;&nbsp;&nbsp;&nbsp;本文轉載自《情繫烏珠穆沁——西烏珠穆沁旗知青的記憶》西烏珠穆沁旗知青文集編委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