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路遥在给曹谷溪诗集《我的陕北》的序中说,我和谷溪最初相识在"文化革命"这幕戏剧的尾声部。而在这幕社会戏剧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原来是属于两个相互敌视的"营垒"。"文化革命"作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结束了,但可悲的是,失败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仍然十分强烈。意外的是,我和谷溪却在这个时候成了朋友,把我们联系起来的是文学。</p> <p class="ql-block"> 曹谷溪当时是司令部一派,而路遥却是红四野的王军长。在红四野将曹谷溪关押考打后的一天,红四野军长下令放了曹谷溪。两派大联合,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历经磨难的诗人曹谷溪,完全有资格在公社的革委会里去当一名一派的副主任,但他坚决拒绝了。周总理多次说过,两派都是革命群众组织的话,令他深思,使他觉得两派的确不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仇敌。他的派性观念越来越淡,下决心离开派性,去一个新环境里重新开始新生活。他的人格和名字这时发摆了作用,被调到县革委会政工组的通讯组,做了一名搞新闻又搞文艺创作的宣传干事。就在这时候,他正式见到己经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年仅十八岁的王卫国。对曹谷溪说,我要拜你为师,跟着你学写作。曾经作为一派总头头的王卫国与著名诗人曹谷溪突然化干戈为玉帛,成了曹老师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他认识了曹谷溪后就经常借书去苦读!在县文化馆油印的小报《革命文化》上,他写了一首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明明感冒发高烧,干活还往人前跑。书记劝,队长说,谁说他就和谁吵。学大寨就要拼命干,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曹谷溪一见,一阵惊喜,从小诗里看到了王卫国的灵气。他寻思道,应把这个在仕途上和爱情上双受挫折的小青年拉到写作的路上来,也许日后会造就一个人物。那时做梦也想不到仅在日后成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的夏季,曹谷溪利用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把从革委会副主任降成农村小学教师的王卫国调到通讯组进行培训,让王卫国重新在县城端上饭碗。他们共同的爱好抛弃了派别的偏见,热心地投入到一个清风习习的新天地里。一起出版了诗集《延安山花》,一起出了文艺小报《山花》。</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路遥的《人生》问世了,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坛的一道新景观。后来拍成了电影《人生》。他接着又苦苦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路遥的《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故事结构。农村女孩高加林、刘巧珍与城市女孩黄亚萍之间的情感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这种悲剧折射出了艰难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高加林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体现了现代青年不断挑战命运的品质、自信和毅力,又具有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胸怀大志,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注国际问题,对打篮球感兴趣,并融入时代潮流。与父亲不同的是,他不忍气吞声,不墨守成规,他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他的现实总是与理想相距甚远,正是这种反差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作家路遥写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名著。原载《收获》,1981年至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家奖。2018年9月27日,路遥的《人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p><p class="ql-block">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艰辛的写作终于累倒了路遥,英年早逝!这位学生的去逝,使曹谷溪悲痛万分!他要实现学生路遥在病床上的嘱付,把他理葬在延安的黄土山上,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曹谷溪为这最后的遗喔奔走了三年,最后埋葬在延安大学背后的一架山梁上,墓地的山坡上一片翠柏,墓前有两棵青松,整个山坡种植着白杨,核桃和陕北的各种杂木野花。曹谷溪又托好友从陕南西乡运来两裸白皮松,栽植在墓的两旁。此树是路遥的生前所爱,曹谷溪不仅让他回到了他所无限爱恋的生他养他的故土,还满足了他对白皮松的生前喜爱……</p><p class="ql-block"> 呵!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这是师生情的结晶。那魅力让文革时无法消除的派性消失的无影无踪,那魅力那结晶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