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10.11<br>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br>三星堆与金沙<br>在这场探秘之旅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首秀展品。各种表情夸张的人像是展厅里的主角,一批重器展现古蜀文明之“最”。<br>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h3> <h3>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27年。1927年春,广汉农民燕道诚同他儿子燕保青去沟底淘水车尾部,把车厢提开,用锄头深淘沟底时,突然发现了一堆玉器。<br>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蜀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12平方千米相当于1681个足球场的面积),年代距今4800—2800年左右。<br>2001年02月08日,在成都市区发现金沙遗址<br>金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h3> <h3>以下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文物<br>石璧 1927年出土<br>这件刻着“燕三泰”的石璧,是燕道诚的儿子燕仁安,于1951年捐给了三星堆博物馆。</h3> <h3>★辫发青铜人头像 2021年出土</h3> <h3>青铜眼型器一组 1986年出土</h3> <h3>青铜祭坛零件 (铜龙型器) 2021年出土</h3> <h3>铜挂饰、扇贝形挂饰、扇贝形挂饰<br>这三件均为2022年出土</h3> <h3>锥状柱头<br>青铜锥状柱头,器物身上有些小孔,推测它可能是在宫殿里和其他木构件组合使用。</h3> <h3>铜神兽 2021年出土</h3> <h3>★铜鸟 1986年出土</h3> <h3>1、铜羽形饰 1986年出土<br>2、铜鸟形器 2021年出土<br>3、铜扇贝形挂饰 1986年出土<br>4、铜圆形挂饰 1986年出土<br>5、铜圆形挂饰 2021年出土</h3> <h3>1、铜鸟形饰 1921年出土<br>2、青铜神树枝头花蕾及铜鸟 1986年出土<br>三星堆出土了上百件鸟形器,如鸟形铜铃和饰件,其中以青铜神树上的立鸟为代表,学者普遍将这些鸟与古蜀人鸟崇拜或东方部族相关联。更有观点认为二号坑出土的人面鸟等,反应出太阳神鸟崇拜</h3> <h3>三星堆的镇馆之宝青铜神树,一共八棵,最高的接近4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高的青铜文物,树的工艺非常复杂,用到了焊接、链接、铆接、套接,当时是没有焊枪的,树的细节非常精细,有的甚至连现代的工艺也很难达到。<br>截图 本展没看到此物</h3> <h3>★铜神树</h3> <h3>青铜树</h3> <h3>玉璋</h3> <h3>★铜太阳形器<br>铜太阳形器的造型独特,其正中凸起的阳部与周围的五芒放射状图案,以及晕圈上的圆孔设计,都显示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太阳形象的独特表现。<br>铜太阳形器都是古蜀文明中太阳崇拜的重要象征,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之情。</h3> <h3>★青铜罍<br>这件罍于1986年出土,在器表有一副图画,一座祭坛,左边为一树木状,右边为一玉璋,中间有太阳与鸟。这一场景与三星堆发现有一定契合度,或为祭祀场景的再现。</h3> <h3>★金面罩(商)<br>这是2021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到目前已出土10件金面罩,金面罩眉眼是镂空,两耳朵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罩。单独出土的金面罩应为青铜头像剥落下来。</h3> <h3>★铜兽首冠人像 1986年出土</h3> <h3>祭器模型(复制品)<br>这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宝物,它的身世可谓充满传奇与波折。三千年前它被埋入举行仪式被烈火灼烧 ,部分已不存在,现存也惨遭变形解体命运,靠考古人执着与智慧复原剩余部分。<br>从下至上,两只神兽撑起四个立人及山形,四面镂空处各有五个小立人立人双手似乎举着什么器物,上方处立四支凤鸟,中间方形孔似乎上面还有器物。<br>祭器模型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今正静静向我们诉说古老的往事,它吸引无数人渴望解开其中隐藏的谜团,探寻那段失落的文明。</h3> <h3>★竖披发青铜立人像 2021年出土<br>这是一件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人像头部竖披发,浓眉大眼,高挺鼻梁,身着无袖长裙,其双臂肌肉发达,姿态优美而独特,左臂握拳上举,右臂从肘部残缺,这种残缺反而增添了人像的沧桑与坚韧。臀部后倾翘起(这叫一完美),赤足立于方座之上,膝盖弯曲呈半蹲状,那坚定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永恒的守护。<br>专家认为它可能是一件大型器物的顶端部分,整体塑造的是一个大力神的形象,应该是古蜀国力量的象征,</h3> <h3>青铜人头像 1986年出土<br>青铜发笄ji人头像 2021年出土<br>辫发青铜人面像 2021年出土<br>青铜人面像 2021年出土<br>三星堆出土人头像大体分四种。圆头顶,阔眉,杏叶大眼,眼角吊起。大鼻,薄唇,下颌突出一道直达耳后。耳斜直。发向后梳,且有蝴蝶状发饰。颈部铸造为倒三角。</h3> <h3>★青铜扭身跪坐人像<br>展示出3000多年前的古蜀就有了写实的雕塑艺术。这件青铜人像与另两件造型基本一致的青铜人像组成“三胞胎”。不同于三星堆此前出土的抽象化的青铜人像,这件人像更接近真实的人体形象——双膝跪坐姿势,身体略微前倾,头扭向右侧,双手半“合十”,手掌和两片盘发的内侧均磨平,曾为卡槽。人物双手、小腿和盘发上均饰有云雷纹、燕尾纹、羽冠纹等。</h3> <h3>★铜神兽 2022年出土</h3> <h3>★高发冠青铜人头像 2021年出土</h3> <h3>★铜虎头龙身像 2021年出土</h3> <h3>★铜跪坐人像 2821年出土</h3> <h3>陶盉(中商)</h3> <h3>铜蛇 (头、身、尾) 1986年出土</h3> <h3>陶狗头</h3> <h3>★戴金面罩青铜人面像</h3> <h3>★金面具人头像</h3> <h3>★兽面纹青铜罍lei 湖南荣家湾出土<br>(罍是古时一种盛酒的器具,形状象壶。)<br>铜罍 三星堆遗址出土<br>这么多相似之处在我整理过程中才发现的,组办单位早已研究透彻了。</h3> <h3>兽面纹青铜尊 商代 湖南岳阳费家河出土<br>铜尊 商代 三星堆遗址出土<br>是文化的交流吧!</h3> <h3>金面具 (晚商至西周)复制品<br>金沙遗址出土<br>金沙祭祀区出土的这件金面具与三星堆金面具同属一类器物,差别只是在大小尺寸上。<br>比较而言,在金器方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数量上三星堆明显多于金沙祭祀区。在尺寸上三星堆远大于金沙祭祀区金器。</h3> <h3>石跪人像</h3> <h3>连孤刃铜戈</h3> <h3>铜牛首</h3> <h3>★四节玉琮</h3> <h3>玉琮</h3> <h3>玉凿</h3> <h3>金喇叭形器</h3> <h3>陶盉</h3> <h3>尖底陶杯</h3> <h3>陶尖底罐</h3> <h3>★青铜大立人(复制品)<br>三星堆遗址出土<br>该文物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它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现存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早、最奇特,艺术水平最高的罕见青铜绝品,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br><br></h3> <h3>三星堆从发现的那天起太多谜团难以破解。<br>在遗迹中考古队发现许多象牙及象牙制品。难道四千八百年前四川盆地有大象?三星堆人进行了对外贸易,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象牙呢?<br>遗址中发现了几千枚贝类,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这些贝类均是印度洋的特产。<br>遗迹中大量青铜冶炼制造工艺技术和从何而来。<br>为什么突然消失没留下任何文字?<br>……<br>有人猜测三星堆与《山海经》有所关联,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揭示这个神秘青铜器的真相。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揭开它背后的秘密,了解它在三星堆文化中的真正地位和意义。</h3> <h3>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展<br><br>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h3> <h3>★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 清同治<br>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br>大件直径 72.5厘米。<br>瓷板不仅是研究清代景德镇建筑、整体布局的形象资料,还印证了文献关于清代景德镇建制分布及其职能的记载。 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br></h3> <h3>缂ke金十二章龙袍(仿制品)<br>原件年代为清乾隆1736——1795<br>缂金十二章龙袍是清朝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首博现有展出<br>这件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龙袍,仅复制了两件<br>一件就是我们看到的现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一件在缂丝大师王建江的工作室。王建江是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缂丝文物的修复与复制。<br>这件缂金十二章龙袍是复制品,可是由5个匠人耗时3年完成的。采用的是18k的四色金线,共用了10桶长达5万米的金线。此外这件龙袍的制作要经历18道工序,拼接后整件龙袍的图案要天衣无缝。<br></h3> <h3>“子刚”款白玉夔凤纹卮<br>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款玉卮的工艺之精湛。杯身由一块完整的玉料掏膛而成,足见其原料的宏大体量。更令人惊叹的是,整块玉料几乎无瑕,彰显了其不凡的身价。<br>器物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卮盖中间镂雕着一圆钮,钮上精美的涡纹增添了几分艺术感。盖边缘则立雕着卧狮和卧虎,凸显出其威武之势。而卮把底部刻有的“子刚”款篆书,更是证明了其不凡的身世。<br>总的来说,“子刚”款白玉夔凤纹卮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尽创意,也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仰。</h3> <h3>1、河北省人民政府委任状<br> 兹委任 杜秋 为密云县县长<br> 中华明国三十八年九月七日<br>2、河北省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br>任命 杜秋 为通县专属财政经纪委员会 副 主任<br>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二日<br>3、察哈尔省蔚县人们政府农业税(分户)收据<br>(察哈尔省在1952年被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h3> <h3>清贴绒《红楼梦》缂金<br>清代</h3> <h3>★清乾隆款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br>北京市文物公司捐赠 首都博物馆收藏<br>这是一件流失海外后来归国的国宝,此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西洋楼里,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抢走,后来被英国著名收藏家莫里逊氏收藏,2000年5月2日于香港苏富比上拍,经过一番波折的拍卖后,这件珍贵乾隆御瓷最终以1900万港币回到了祖国。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强大,经济不断繁荣,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还有更多的国宝踏上回家的路。<br>此瓶原来是一对,据说其中的另一只已经在1988年被台北鸿禧美术馆购得收藏。<br>这件六方套瓶的纹饰题材是乾隆粉彩瓷器的代表,将乾隆粉彩瓷器的纹饰和装饰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采用西洋文化元素做装饰,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陈设瓷。<br>.这件套瓶烧制于乾隆八年(1743 年),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创新,制作难度比一般瓷器要大得多。此瓶经过多种复杂工艺制造而成,精美绝伦且不可多得,其造型是清乾隆早期督窑官唐英精心创制的多种夹层玲珑交泰瓶中的一种,其纹饰不仅具有多种美好和吉祥的象征意义,更体现了东西方艺术元素的交流与融合。<br></h3> <h3>清雍正款景德镇窑霁红釉玉壶春瓶<br>霁红釉又称“祭红”,为清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仿明宣德红釉品种。釉色纯正,釉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气孔此瓶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h3> <h3>清乾隆款景德镇窑珐琅彩紫地富贵瓶<br>高21厘米<br>这只瓶子采用渲染接色的技巧,突出了立体感,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的华丽繁缛风格。在瓶内与外底部施松石绿釉,这也是典型乾隆珐琅彩的做法,外底松石绿釉地上为蓝料书写双方栏“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是珐琅彩的标准款识。</h3> <h3>★1、军粮经纪密符扇<br>主要用于防止漕粮验收转运过程中的作弊行为。<br>军粮经纪密符扇的珍贵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明清时期漕运管理的缩影,展示了古代对于粮食运输和储存的严格管理和创新防弊措施。(俗称密码扇)<br>详细介绍在 掠影(十)通州博物馆<br>2、验粮盘 清代 通州博物馆藏</h3> <h3>乐威毅公祠铁钟(仿制品)<br>清光绪十年<br>此钟为纪念在抗击英法联军战争中殉国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铸造,曾悬挂在大沽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重105公斤。<br>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再犯大沽口,乐善率官兵固守西北炮台,万余英法军队急攻。直隶提督乐善在保卫石头缝炮台的战斗中,抱着“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死”的决心,指挥官兵与英法联军展开血战,最后壮烈捐躯。</h3> <h3>《琉球国志略》是清朝乾隆年间周煌同翰林院侍讲全魁所著,主要记载琉球国的历史和地理概况的一本书籍</h3> <h3>费兰墀等送齐北瀛奉使琉球诗册<br>清嘉庆十三年<br>琉球群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在1372年与琉球建立了官方联系,琉球成为明朝的藩属国。1429年,琉球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继续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明清两代,琉球王国一直向中国朝廷朝贡,并接受册封。1879年,日本强行将琉球废藩置县,设立冲绳县,琉球王国覆亡。</h3> <h3>1、景德镇窑青花折枝桃竹灵芝纹梅瓶 明永乐<br>2、明嘉庆款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盖罐 捐赠<br>3、明万历款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故事图盆 朝阳区出土<br>4、明正德款景德镇窑黄釉青花花果纹盘<br>这个盘子好漂亮,黄色的底配上蓝色的花,感觉就像个艺术品<br>5、明嘉庆款景德镇窑青花朵云纹象耳瓶 通州区出土<br>6、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镶锡壶<br>7、清乾隆款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印盒 捐赠<br>小巧精致</h3> <h3>明嘉靖款景德镇窑五彩鱼藻纹<br>底足特点是罐底釉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该罐的器形硕大、短颈、丰肩、圆腹,腹部以下渐收,具有典型的嘉靖时期特征。</h3> <h3>累丝嵌石云凤金簪 明代<br>北京海淀区西郊董四墓出土</h3> <h3>铜坐龙 金代 房山金陵遗址出土</h3> <h3>龙泉窑青彩贴花牡丹纹凤尾瓶 元代</h3> <h3>天蓝釉贴花兽面纹连座双耳瓶 元代<br>北京新街口豁口后桃园元大都遗址出土</h3> <h3>磁州窑白地黑花赭彩凤纹罐 元代<br>北京西城区鼓楼中学元大都遗址出土<br>周身施划妆土用白地黑花赭彩绘画,肩部为开光花卉腹部绘开光凤纹,凤舞双翅,形象生动。</h3> <h3>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元代<br>北京房山区瓦窑塔基出土</h3> <h3>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金代文物</h3> <h3>北京地区出土辽代、宋代文物</h3> <h3>北京地区出土唐代文物</h3> <h3>北京地区出土 唐代文物</h3> <h3>作册奂鼎 <br> 西周早期 房山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br>这件文物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西周时期的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结构和文化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作为青铜器,作册奂鼎的铸造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高超技术。<br>作册奂鼎不仅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br>作册奂鼎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h3> <h3>北京西城区白纸坊第二小学、地图出版社、陶然亭红土店、房山区田家园出土 战国 文物</h3> <h3>东汉——战国时期出土文物</h3> <h3>河北邯郸出土东魏(534——550)文物<br>这出土年代够精确的。</h3> <h3>1、金贝币 春秋中晚期 延庆龙庆峡出土<br>2、虎头银节约 战国 鄂尔多斯出土<br>游牧民族青铜艺术品、金银饰品中都存在虎的元素。长5.5~6厘米,宽2.6~2.9厘米。该节约不仅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是目前所见“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考究的马具之一,而且在研究战国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书法以及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交往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br>3、凤形玉佩 西周早期 房山区琉璃河出土<br>4、胡人俑 北朝 河北邯郸出土<br>5、大风帽俑 北朝(北齐三年)572年 邯郸出土<br>有铭文<br>6、白釉莲纹长颈瓶 北宋 河北定州出土<br>7、银盒 北宋 河北定州出土</h3> <h3>1、白釉葵口盘 宋代 定州博物馆藏<br>2、定窑白釉花瓣口“官”款托盏 宋代<br>3、白釉葵口盘 宋代 定州馆藏<br>4、莲花杯 辽代 大兴区黄村镇出土<br>5、花口式三彩方碟 辽代 <br>受唐代文化的影响,辽代也有三彩烧造。辽三彩多用黄、绿、褐色釉,具有契丹民族风格。<br>6、云头形护手铜熨斗 辽代 河北承德平泉出土<br>7、铜涂漆鎏金唾盂 辽代 平泉出土</h3> <h3>1、白釉小净瓶 北宋 河北省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br>定州窑白瓷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这些地区在唐宋时期属于定州管辖,因此被称为定窑。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以生产优质白瓷著称,并曾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br>2、铜香斗 辽会同三年(940年) 定州出土<br>处于宋辽边界的定州是汉民族与契丹文化交流前沿,非战争时期也是重要的边贸之地,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出土了众多带有北宋之间文化交流的器物。这件香斗是佛前熏香供器,柄上刻有辽太宗会同三年的铭文。<br>3、酱釉划菱形水纹卧狮枕 金代 定州个人交<br>除生产白瓷外,定窑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这件金代瓷枕便是其中代表。<br>4、磁州窑白釉划花大碗 金代 河北沧州金代沉船出水。<br>5、黑釉碗 元代 河北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出土<br>6、龙泉窑高足碗 元代 <br>7、白釉黑花四系瓶 元代<br>8、一组元代建筑材料 滴水、方砖、瓦当<br>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元中都遗址出土</h3> <h3>青花雅韵<br>青花瓷它代表着中国人纯粹、淡泊、通透、富有水墨意味的东方审美。青花瓷是历史烧瓷技艺和心得感悟的结晶,也是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开放包容的典范。</h3> <h3>★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br>又名玉兽玦,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很可能是猪的早期胚胎。玉猪龙作为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显示出中华玉器文明的光辉。它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对后世龙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h3> <h3>玉猪龙的另一面<br>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至此,一条原始的龙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了,蜷体玉龙也由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h3> <h3>铜爵<br>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主要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铜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用途。商代晚期的铜爵通常出土于贵族墓葬中,显示出其作为贵族宴饮、典礼或祭祀等重要场合使用的礼器身份。西周时期的铜爵则进一步发展,其上的立柱有多种功能,如滤酒、节饮、提手和礼仪性等。</h3> <h3>铜饕餮tao tie簋gui<br>饕餮纹,古代器物上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br>1964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该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是西周青铜器中之佳品。</h3> <h3>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br>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我们揭示了广寒宫的一角。这座出土于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的珍贵文物,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轮皎洁的月宫之中。<br>嵌螺钿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选用各种贝壳,磨制成薄片,刻上精美纹饰后嵌入漆器表面,再髹上一层光漆,经过磨平、抛光,最终呈现出璀璨夺目的效果。这件广寒宫图漆器残片,不仅证明了元代已有薄螺钿镶嵌工艺,更将广寒宫的神秘与美丽定格在了永恒的记忆中。</h3> <h3>白玉如意 清代<br>这件乾隆御用的白玉如意,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玉剑铋 明代<br>玉剑珌通常在上下两端有贯穿孔,通过这些孔可以将剑珌固定在剑鞘上。</h3> <h3>元、明、清代玉石摆件</h3> <h3>小摆件<br>1、翠雕兽面纹狮钮瓶 清代<br>2、白玉仿青铜器兽面纹 清代</h3> <h3>天蓝釉贯耳瓶 清雍正</h3> <h3>孔雀绿釉凸刻夔凤纹尊 清雍正</h3> <h3>在这里也能欣赏故宫博物院的宝贝,拍了几张手机没电了,问过没有收到撤展的通知。<br>松石绿釉凸刻夔 kui 凤牡丹纹梅瓶 清乾隆</h3> <h3>1、孔雀绿釉出戟花觚gu 清康熙<br>2、孔雀绿釉凸刻缠枝莲纹撇口尊 清乾隆<br>3、瓜皮绿釉贯耳瓶 清嘉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