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陈情表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陈情表(李密)·原文</p><p class="ql-block">西晋·李密〔魏晋〕</p><p class="ql-block">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一作:悯;孑立 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p><p class="ql-block">陈情表(李密)·译文</p><p class="ql-block">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出师表》,一篇《陈情表》,这两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汉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户晓的蜀汉名相诸葛亮,一是蜀汉旧臣李密,一写人臣之忠,一叙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于后人甚至放话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出师表》自不必说,文如其人,其文读之堕泪,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动地。《陈情表》写祖孙之情,千百年来,更是引发无数普通人的强烈共鸣,以至于李密本人,被誉为中华第一孝子,《陈情表》成为高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李密故里四川彭山区保胜乡龙安村,更因此成为“中华孝乡”。也确实,六个月大时丧父,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的李密,与年迈祖母相依为命,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是催人泪下,让人不忍卒读。但是在感人肺腑的祖孙之情背后,在情真意切的词句之外,还有隐藏在李密内心深处,不为我们所知的另外两种情感。</p><p class="ql-block"> 1、对西晋的忧惧之情由祖母刘氏含辛茹苦,一手抚养成人的李密,从小便发奋苦读,好学不辍。他曾师从当时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学习儒家经典,博览五经,尤其精通《左传》。年轻时候的李密,在蜀汉曾任尚书郎一职,除了出了名的孝顺祖母外,他还以机智善辩、巧于应对闻名于世。有一次奉命出使到吴国,吴主问他蜀汉现有兵马多少,这个问题显然涉及军事机密,但是直接拒绝回答,肯定也不妥,结果李密很聪明的虚晃一枪,气定神闲来一句: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公元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40岁的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一职。这邓艾有口吃的毛病,成语期期艾艾说的就是他。在率军攻打蜀汉时,邓艾的大军率先攻入成都,直接宣告蜀汉政权的灭亡。对于邓艾的邀请,李密想都没想,直接就拒绝了。两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也就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从五品的官职,被李密以祖母年迈,无人奉养为由拒绝了。然后从这一年起,晋武帝就开始连续四次下诏书请李密赴任,李密每次都以同样的理由一再拒绝。按说,蜀汉已亡,你也没有殉国而死,就不该一再摆谱,意思意思就得了,可为什么李密一再拒绝在西晋为官呢?这其实是因为李密生活在当时政治环境异常复杂危险的司马氏统治的时代。公元263年,司马昭处死了和曹氏集团关系密切的嵇康。向来支持曹氏集团的阮籍,也采取或闭门读书、或外出不归、或沉醉不醒的软对抗方式,来远离西晋王朝,明哲保身。最终也在这一年,郁郁而终。已为亡国之人的李密,有了这些人的前车之鉴,对西晋新朝自然产生忧惧之情,所以才一再拒绝做官,以至于后来的司马炎,都开始有点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已经是第四次了,一向心狠手辣的司马氏集团,明显动怒了,同样身为文人的李密,既不能以死抗争,置年迈祖母于不顾,又学不来阮籍的逃之于书酒,面对天子之怒,再次直接拒绝,同样不行。</p><p class="ql-block"> 于是,才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陈情表》。既然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西晋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主张,那么他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奉养祖母的情真意切之词,来高度契合西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他以孝辞官的请求。然后是晋武帝很自然便入了李密挖好的坑,欣欣然跳了下去,还一脸感动:密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p><p class="ql-block"> 2、对蜀汉的怀念之情。在《陈情表》里,李密先后27次对西晋王朝自称“臣”,又对蜀汉故国直接以“伪朝”称之,还直接表示说,自己做官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实际上都是李密为远离杀身之祸,给晋武帝施的障眼法,真实的李密,对蜀汉故国,有深厚的怀念之情。在内心深处,他同样有根深蒂固的名节观念。他最想望的人生结局不过是,隐姓埋名,奉养祖母,默默老死乡野。怎奈,极力拉拢怀柔蜀汉旧臣,好给当时还在苟延残喘的东吴政权一众大臣,提供归顺后良好示范的西晋,怎么可能放过李密这样一个素有名望的标志性人物呢?李密对蜀汉故国的怀念,集中体现在他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和无比敬仰之情。有一次,西晋名臣张华,当着李密的面,批评诸葛亮,说他给人说教,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像个老太婆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啊?这话看似是请教李密,实际上是在公然贬低蜀汉名相诸葛亮的水平,然后李密的回答非常高明: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这话的意思是说,为何我孔明先生说话唠叨?因为怕你们这些凡俗平庸之辈听不懂。有力维护了诸葛丞相的赫赫威名,同时李密对诸葛亮的崇敬爱戴之情,也是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祖母刘氏去世后,在西晋,李密先后出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汉中太守任职期间,李密还在汉中的勉县,倡导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还要早5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武侯祠”。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内,大殿之上,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那伟岸崇高的形象,是对包括李密在内的蜀汉旧臣、蜀汉百姓,怀念故国,最好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李密在出任温县县令的时候,以刚正著称,他廉洁奉公,政绩显著。当时,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要求当地百姓供养,百姓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据理力争,最终使诸王过境不敢再搜刮于百姓。</p><p class="ql-block"> 李密在做汉中太守时,只做了一年后,就被罢官归田,因为他为官清廉,为人刚正。在官场上,最见不得这种人,所以李密自然在朝中好到没朋友。有一次他酒后发牢骚,赋诗说: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在官场,最见不得大实话,何况还是白纸黑字。很快李密便被人实名举报到了晋武帝那里,晋武帝大怒,很快将他免去官职,赶回老家。本来,当年西晋一再要求李密出来做官,不过是看重他的名望,用他来拉拢当时的东吴大臣,好给他们作归顺西晋的榜样。如今,东吴早已灭亡,作为棋子,你还不安分守己,皇上大手一挥,你自然就秒变弃子了。只是,于李密而言,这样也好,与其做一个窝窝囊囊的官,当官却与民做不了主,倒不如安然老死于乡野。比起当年他的老师谯周,面对邓艾大军长驱直入,极力主张投降当时的魏国,后来在魏国,还因功被封阳城亭侯,李密这个不识时务的学生,明显是不合格的。</p><p class="ql-block"> 只是,这样一个为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民做主、为官清廉、为人刚正的李密,不论是为官蜀汉,还是任职西晋,他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里走出来的,我们百姓心中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忠臣孝子,值得我们万世景仰的英雄和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