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调落子戏剧流派——在戏剧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淮山

<p class="ql-block">  流派是指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了师承和传播。比如京剧的:“梅派”“程派”“荀派”“尚派”。豫剧的:“常派”“崔派”“阎派”“桑派”。</p><p class="ql-block">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多种流派的形成是艺术昌盛的反映。不同的流派都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那么平调落子有流派吗?如果有又都有哪些?其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平调落子的有关方面,做个简单的疏理:平调落子是武安独有的两个戏曲剧种,是优秀的地方传统戏曲文化,距今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湧现出了许多著名演员,如:“头杆旗”“金马驹”红牡丹”“白牡丹”“五时的”“大飞机”“山疙瘩”“三杆笔”,和王忙来、秦崇德、秦尚德、李秀奇、魏洪昌、卜锡林,以及张德起、武鸿凤、李魁元、房志彬,包括武安剧团的杜更会、袁锡章、杜银芳、王太何,涉县剧团的候天喜、梅的等等、等等,对平调落子流派艺术的传承和流派风格的彰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始终是平调落子戏剧艺术最有价值和魅力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说,他们都有成家立派的资格和条件,但就现实而言,他们不缺的是艺术大家称号,少见的是独家流派的性实。究其原因不外有三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没有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大多是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艺钵。他们肯定是优秀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表演上缺少自已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p><p class="ql-block"> 三是没有建立以自身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使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因而说他们都是好演员或艺术大家,但不一定或都是某独家流派。</p><p class="ql-block"> 流派就是表演者运用程式思维及“四功五法”等诸多技术技巧,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个人独特、清晰可辩的演唱及表演风格,为业内外广泛地认可和学习,并形成了以流派创始人为中心的传承谱系。</p><p class="ql-block"> 纵观各个剧种:大凡一个艺术大家,对上有师承,对下有徒弟。这是普遍的特征。平调落子也一样,各艺术大家都有自已的老师和学生。对上师承没的说,可谓是精心学艺、刻苦练功,真正地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和汗水。不然就不可能成为什么艺术大家。可问题是往下就出现了情况,有学生有徒弟,但不一定就把自已绝活儿师承好了。常听宣传道:XXX是谁谁谁的徒弟,但并非像豫剧“金不换”是“牛得草”的徒弟那样,关系精准,目标明确,形象完美,俗话说:“活脱”。</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老师的特点不明显?还是学生学的不刻苦?真是:徒有师徒关系,但没有师徒之实。这里有两种情况:(一)师傅本就没有多少艺术特点,或这些特点没有得到业内外大家的认可,因而教什么、教会什么引不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其公信度差。时间只会在白牤活中度过。(二)徒弟学艺不精,没有学到师傅的真本事,或是得之皮毛焉能逼真。于是朦胧中对要学的东西缺乏足够的重视或精准的付出。结果只是学之得之不甚了了。</p><p class="ql-block"> 我曾亲眼目睹了许多这样的情况:要说是老师那是当之无愧,要说是学生那绝对也是货真价实。但要说艺术,除了共性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外,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所谓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这就涉及到一些表演套路,没有出新和奇招,或者业内外大家并不认可,那也就失去了艺术特征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优秀演员好当,而在这个其础上,再弄出一些格别、独特、奇新的新套路来,并还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确实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因而,看来平调落子的流派只能在自然而然中,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 好歹这数十年中也看得出一些端倪来。比如武鸿凤老师以其别具一格的嗓音,和在观众中持久不退的影响,所形成的“武派”;李魁元老师以其华彩优美的身段,和典雅俏丽的声腔,所形成的“李派”;卜锡林老师以其中规中矩的表演,和苍劲有力的独特声韵,所形成的“卜派”;以及杜润田老师、张德起老师,一个以丑角为代表,一个以黑头为代表,所形成的“杜派”和“张派”等等。当然,以上所谓的“派说”只是一家之言,虽还未正式形成,或没有得到正式的“官宣”,但为了传承地方戏曲文化,广大发扬武安平调落子艺术,政府能不能打造一下而有意为之?比如:为锁定人编排代表剧目,为锁定人创作专门唱腔,为锁定人煅造独特身段,为锁定人提供理论服务提高艺术观点等等。有人说了,尽是胡思乱想哩,能这样搞?</p><p class="ql-block"> 是的,不能乱来,应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但拥有悠悠三百年“大历史、小剧种”特征的平调落子,能否能继续健康的发展?或发展的更好?不这样是否缺了点儿什么?</p><p class="ql-block"> “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世上的任何人和事,只要下决心去做就有成功的希望。但愿平调落子也和其它剧种一样,不但历史悠久,且群英荟萃、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一派繁荣。特别在说起艺术流派来,也能和其它剧种一样,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以彰显我平调落子的正统、规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