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第6窟)

荣新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第6窟创建于北周,是炳灵寺石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平面长方形,低坛基,平顶窟,高2米,深1.9米。南北两壁雕菩萨立像各一尊,均戴宝冠,前胸敞开,披巾于胸前交叉下垂,着长裙,手执净瓶,念珠等法物。</p> <p class="ql-block">  洞窟壁上绘有宝树,千佛。宝树上下连续,形成竖格,千佛在两树之间,如同在广阔茂密的树林中修行。南壁下方画着山岩之间的一颗大树上,有猿猴攀援,年雀停伫,讲述的是著名的“猴王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p> <p class="ql-block">  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最早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把标尺。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有明显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炳灵寺石窟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共开凿窟龛135个,以3.4.9—58,64,147,168,171等窟为代表。171窟(大佛窟)高约30米,依山雕凿有高达27米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一尊,善跏趺坐于方形台上,虽历经修缮,但仍然保存着唐代造像面行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在的虽然数量不多,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造像有第6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号三月二十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