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持人主持微论坛活动。</p> <p class="ql-block">微论坛1</p> <p class="ql-block">微论坛2</p> <p class="ql-block">一、听名师讲座,悟工作室建设之道</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午,上城区教育学院正高特级教师孔晓玲分享了《名师工作室的策划与实施》。她以案例《一个不能少》开讲,第一次研修活动中仅有 3 人参加,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万事开头难,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作室建设需从低起点出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员,这种教育方法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点滴的影响,激发学员的自我成长动力,不能将名利看得太重,否则就成了累赘。</p><p class="ql-block"> 她说2014 年 6 月起,工作室开展每月一节展示课、现场说课与论文答辩等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素养,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优秀导师需具备学识涵养、实践智慧、组织管理等素养,这与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标准相呼应。理想的名师培养路径为定制课程、多维并举,工作室发展的共赢模式包括共享、平台、成果等,可助力成长,还能帮助年轻老师及社会需要的人群,开展公益事业,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组织管理要素涵盖方案规划、运行机制、评估保障等。孔晓玲老师介绍他最初在一个 40 人的办公室,从无人接电话、倒垃圾到自己行动后带动大家,实现质的上升,让人深刻体会到言传身教的力量。正如《论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和同事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期要进行调研、撰写方案、开展实施并总结评价,项目标定好后,设计单元评价再实施过程有利于达到目标,这一过程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的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要做好长远、全方位规划并在日常落实。工作中要掌握主动权,因其具有前瞻性,能让其他工作配合让位。人是群体动物,需要组织。工作室发展内涵提升策略包括课题引领、任务驱动、定制课程、精准聚焦、多维并举、平台拓展以及提升教师自我发展力等。除专业内容外,她还请人讲解唱歌、养生等教师关注的知识,将个人美好生活与工作相结合,实现工作生活的完美融合。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相契合,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充满教育的智慧。遵循不干扰、不功利、不苛刻、自由进出,“独行众行运”的原则,为工作室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个人认为工作室成员到发展,个人必须要主动,被动学习是很难长久的。在工作室内,大家可以抱火取暖,实现工作室成员的</span>共同发展。鸡蛋从外敲击是打破,从里击破是生长,是突破,是生命!我们每一个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都应该是在教育生命过程中不断生长和突破!过于追求名利因素的人,那是自己对自己的折磨,首先要把事情做好!很多时候,重点要突出,细节也要兼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经典朗诵</p> <p class="ql-block">正高特级潘志平校长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二、听阿潘讲座,探寻新教育之路</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10 月 20 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杭州市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的讲座——《现代学校管理与管理创新——以阿潘的亲情教育故事为例》。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潘校长从现代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谈起,强调教育之道要基于人性、符合天性、适应个性。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在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他以引人入胜的亲身故事传达着教育智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与力量。其语言富有辩证,且不失幽默,引发了老师们笑声不断和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口中的“阿潘校长”分享的“当老师”“当校长”“思考亲情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潘校长以活动开展践行逐梦,致力于“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办学生喜欢的好学校”“做有亲情的好教育”。</p><p class="ql-block">1、不断思考,捕捉教育契机</p><p class="ql-block"> 听了潘校长的讲座,能明显感受到他独有的“气质”。他从学生管理中总结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管胃”,创造出“阿潘羹”。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中的小细节,只要善于捕捉和思考,就能成为教育的契机。做教育需要内心的平静与沉静,他通过阅读和写作补给精神养料,让教育事业更加纯粹。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要以不断思考的精神,让这份光辉更加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彼此成就,共建和谐校园</p><p class="ql-block"> 潘校长倡导共建和谐温馨亲情的教育大家庭,强调领导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彼此成就的关系。“自己欢喜,他人喜欢”是对老师的成就;亲情教育实践的六大行动,给学生以选择是对学生的成就。正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们要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共同努力,彼此成就,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个教英语的握个手!</p> <p class="ql-block">合影!</p> <p class="ql-block"> 虽然阿潘晚来了一会儿,原因是司机弄错了路线,但是,他延长讲座到天黑,一下午的讲座,大家丝毫无倦意,笑声不断,收获满满。潘校长 40 余年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着我们,他的亲情教育理论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思考和探索“看见世界,看见自己,看见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要以潘校长为榜样,不断思考,彼此成就,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