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陀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在这里作者黑塞却把这个名字一分为二, 小说的主人公叫悉达多。他是一个出身印度贵族婆罗门的一个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喜欢的一切。但是他却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寻找自我。他做过苦行僧,和佛陀曾经交谈,和名妓共同生活多年,向商人学着做生意,拥有数不尽的财富。悉达多肉体和精神的享受都达到了顶点的时候,但他对自己厌恶到了极点。所以他想抛弃俗世的一切,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达到绝望的瞬间悉达多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的声音,最终觉悟。悉达多有一个好朋友叫乔达摩。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块就是佛陀。乔达摩是悟道的佛陀,意味着修行的成果。而悉达多则代表着每个希望找到自己的人。他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和乔达摩合而为一,终成成果。我们凡人的种种经历都能从其他身上找到影子。</p> <p class="ql-block"> 他是怎么觉悟的呢?这个婆罗门的贵族青年活成了人人都喜爱的样子,但他自己却不喜欢自己。他认为父母的爱、朋友的爱不会带给他一直的幸福安宁和满足。他让自己去做一个沙门。沙门就是苦行僧。他创造苦头让自己来吃。当他看到三个沙门路经他的城邑的时候,他被他们感召。所以就在说服父亲的情况下前去苦行。而他的好朋友乔文达也跟随他一块儿。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形容消瘦,面目憔悴。他遇见女人表现冷淡。他遇见身穿华美之人表示轻蔑。一切温馨的瞬间,一切痛苦的遭遇,他都表示不屑。他认为一切幸福与欲望都是虚幻。如果修行仅仅是一种短暂的麻醉。那么喝酒旅行都可以使自己进入一种暂时的逃避,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修行?他想要找到一条彻底解放自己的道路。而在他犹豫的时刻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佛陀乔达摩。他已证悟了涅槃,摆脱了轮回。没有财产孤身一人云游四方传经讲道。他就是世尊佛陀。他也曾经是一名苦行的沙门,后来又回到奢靡无度寻欢作乐的尘世中。所以沙门长老根本不把这个乔达摩放在眼中。而悉达多也拥有了和乔达摩几乎同样的经历。而此时的悉达多和乔文达也想聆听佛陀的法义。看到乞食的佛陀,他安详肃静的前行,带着隐约的微笑。当一个人能够达到知行合一,他的表情是松弛的,他的呼吸是轻柔的。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几乎像空气和水一样。这个夜晚,佛陀讲法,他打动了许多的听众,许多人听过之后都请求皈依。因为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前途。乔文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跟随。而出人意料的是希达多却选择离开。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他从未敬重和仰慕这样一个人,他发现佛陀是完美无缺的。为什么要离开他?佛陀的法义并不是他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没有人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在明晰而有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佛陀的彻悟。那个你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才是最重要的,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悉达多决定要通过行动来证悟自己。而不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证悟自己。所以悉达多离开了佛陀,也离开了他忠实的朋友乔文达。他孤身上路,从此开启了一段自我觉醒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他要成为自己。他不是为了去寻找更好的法义,而是为了摆脱更多的圣贤和法义,独自去实现他自己的目标。那个成为自己的路,没有方法,没有捷径,甚至也没有上师,那就是一个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最终觉悟。他要拜自己为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也是作者黑塞自己的态度。人要做自己首先要找到自己,信任自己,依赖自己。悉达多要找到自己,他发现世上再没有别的像“我”这样让我费解。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作者写悉达多实际上是在写自己)。悉达多开始离开父亲离开家庭脱离红尘寻求解脱,现在他走了一个相反的路,他要返回红尘,在红尘中修行。返回之后的悉达多宛如与红尘初相逢。世界是美的绚烂的。悉达多用自己拥有的肉体亲自去感受,看到了自然万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另一种感受:孤独。这就是找到自己和拥有自己的感受。这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的孤独。人生而孤独。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作者,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当一个人决定为自己做主的时候,你必须要如实的面对孤独。悉达多感受到这一点。然后他走上了自我创造的道路。而此刻悉达多更自我更坚实。他从寒冷和沮丧中一跃而出。他重新迈开步子,疾跃向前。悉达多走在路上,世界本身没有变化,但是他的心变了。当人单纯、觉醒、不疑专注的穿行于人间,世间何其隽美而妩媚。他在精神上重新认知。但这时他遇到了一个严重的考验。就是他爱上了城中的名妓迦摩罗,他受到了诱惑。他请求这个名妓作为他的朋友和导师,教他学习欢爱的艺术。而这一课是所有的孩子到成年人必经的学习(我们必经要学习的东西有哪些?这不是通过他人的经验可以传递的,必须要亲身经历的比如说迷恋手机游戏、学生期间谈恋爱等等我们不能回避它剥夺它)。随后悉达多又被迦摩罗引荐一位富豪,跟着他学经商赚了很大的一笔钱,然后他衣着光鲜的来到了迦摩罗这里得到了欢爱。这样回到了红尘中的悉加多就得到了金钱权力和情爱的欢愉并且沉溺其中。就像所有人经历的那样世俗惰性和虚荣侵入并充满了悉达多的灵魂。他彻底堕落,疯狂敛财。不再怀抱同情与怜悯。但沉迷之后的悉达多并未得到解脱,他陷入了更大的空虚。他所学会的是他最难接受和最蔑视的东西。所以在他最后和迦摩罗的一夜狂欢之后,悉达多突然感觉到性与死亡是如此的接近,他突然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幻灭。再美的人也会衰老,再漂亮的小鸟也会死去,这就是无常。这世俗中所有的游戏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轮回。如果你打破不了轮回,就只有接受无常。你必须接受一次一次的重复带来的厌倦感。悉达多终究难以成为随波逐流的俗人,这让他万念俱灰。他通过椰子树坠入河中,想就此了却一生。但荒芜的一角却传来了一个声音:悉达多长眠的魂魄猛然的苏醒他便认出了自己的蠢行。那是生命的种子,它有自己的意志力,那也即是生命力。 </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突然醒悟到:我必然经历贪欲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入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抵御它们。也就是只有你经历了这一切,你才能知道真正意味着什么,才能决定是放下还是执念。在世俗的生活中,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让一个男人又成为一个孩子,让一个思想者成为一个普通人。他让过去的自己“死”了。才真正成为一个新的悉达多。这时他到达河边,遇到了一个船夫。这个船夫就说我当时就说我们还会再相遇的。因为当年悉达多从林间走向了城市。现在他又由城市走向林间。他觉得是船夫教会了他学会倾听。船夫说是河水教会了他倾听。于是悉达多就开始学做一名船夫。他学会了摇撸修船捕鱼,同时也向河水学习倾听。从河水这里他感受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甚至也没有了时间,只有当下。由此他也悟到了自己的一生也像一条河流。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p> <p class="ql-block">生命不灭,刹那既永恒。这是迦摩罗的死带给他的启示。迦摩罗留给了他一个儿子。但他的儿子不接受他这样一个父亲,面对叛逆的儿子他异常痛苦。只要没有改变你就永远不会改变。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也不在于意志做对。他知道被折磨是所有人的命运。他包容了并不完美的一切。他知道每一个人都要走自己的道路,他知道这都是自然的。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意志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世界。因为这一切他也感同身受。现在的悉达多不在嘲笑世人的虚荣和荒谬,反而爱戴和敬重他们。他看到众人为欲望而活,因为欲望而不断的创造出行征战,不断的受难,他爱他们。这是真正的慈悲,这是给予理解的同情。在这一刻,悉达多终于彻悟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须。爱的欲望也应该得到哺育。痛苦就该去品尝。蠢行也该去实践。对所有的生命都一视同仁并发自内心的爱,才会让一个人得道圆满。 </p><p class="ql-block"> 佛陀的弟子乔文达得到了一个消息说那个河边住着一个觉悟者。他来到他的面前,一开始他没有认出他就是悉达多。他向悉达多征求法义和学说。悉达多说,智慧无可言说。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并且属于它。乔文达说佛陀的法义是让我们脱离尘世之爱而不是让我们理解尘世融入尘世。悉达多认为佛陀的伟大不在他的思想里法义里,而在他的生命中。这位伟大的导师爱事物胜于爱言辞,爱生命胜于爱生命的意义。悉达多微笑起来,这微笑慈悲安详,充满智慧。他已经在这个笑容中和佛陀达到了一致。审视世界、解释世界、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儿。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的注视这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通往自己的路途中,都是在回答你是谁。</p><p class="ql-block"> 黑塞说,觉悟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黑塞的作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探索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如何获得解放?人如何在外界的误导、诱惑和逼迫下,在无法承受的孤独彷徨和痛苦中坚持下去,成为自己。《悉达多》这本书就是黑塞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和回答。他用悉达多的一生告诉我们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够自己体悟。而我们为何要阅读这一本书?答案是:世界上的任何书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却能让你悄悄的成为你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