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大礼堂

工农兵

<p class="ql-block">  1973年初,81322部队团党委决定修建一个南北宽40米,东西长120米的军人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当时,是六连李清泉副连长、六班张会信班长带领“董存瑞班”的战士,面对施工中的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施工中为了赶进度,官兵们每天都是6点钟就到现场工作,一直干到天黑才能收工,除特殊天气外,几乎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br> 十几米高的墙体,砌砖是背上去的,砌筑砂浆是一担担挑上去的,20米长、3米多高、重达两吨的木梁,是在李清泉副连长组织下,班长张会信拿出了“小老虎”的劲头,带领“董存瑞班”的战士,硬是用人推绞盘一架架拉上去的。<br> 特别是在上大礼堂二楼楼板过程中是非常艰辛的,共124块预制板,每块350公斤,由8名战士一块一块抬上去的。当时,官兵们喊着劳动号子一步一步将预制板抬到二楼安装。<br> 那段时间正是夏天十分炎热,干部战士穿着衬衣肩都压得红肿,却无人叫苦叫累。<br></p><p class="ql-block"> 军人大礼堂建成后,是网红打卡地,干部战士都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爸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军人大礼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施俊标,“董存瑞连”第17任指导员。 或许因为都是1972年12月从南通入伍的,他是为数不多的与我父亲有过微信联系的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  可是自从81322部队移防延吉市后,其在磐石县宝山乡的营房便荒废了。有战友2016年曾回访部队磐石驻地,团部大操场的遗址上,仅剩下军人大礼堂右厢房一小截房子了,等2017年回访时,大礼堂的遗址什么都没有了,变成了一片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