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舜帝陵占地面积30公顷,陵园为明清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四周枫柏扶荫,陵内现存众多稀世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舜帝陵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十大历史文化地标,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等。</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位于湖南宁远县以南30公里,是九嶷山的核心景区。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寝陵,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帝陵,被誉为“华夏第一陵”,其始建于夏朝,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紫金台望祠舜帝陵始。九嶷山舜帝陵即是历朝历代祭祖朝圣之所。</p> <p class="ql-block">舜帝庙位于舜源峰脚下,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现存部分庙宇及一块“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每年清明前后,来此祭拜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走进舜帝陵,山门前是广阔的祭祀广场,祭祀广场呈三级扇形状,面积25820平方米,广场主要是用于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舜帝大典就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广埸上的九龙柱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 九龙柱是一种图腾柱,按常理来说,一个部落只有一种龙或凤的图腾。但细细打量,你会发现九根石柱中其实有五根龙柱和四根凤柱,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因为舜帝是凤凰的化身,所以其部落也是以凤凰为图腾。后来舜与图腾为龙的尧帝部落联姻,龙凤结合,因此才会出现了龙图腾柱和凤图腾柱同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从风水学角度看,这九根柱又是风水柱,起到调节风水的作用,使舜帝陵风水更趋完善。</p> <p class="ql-block">进入舜帝陵陵园之前,还需踏过造型特别的金水桥和神道。按理,一般庙宇不会特设神道,但因为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尊贵身份,所以设立了神道,足见这里的人对始祖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神道两旁站立的都是舜帝的“守护者”,安安静静的也不知道站了多少年。他们都是带着祝福降临在这里的,乌龟象征万年长寿,大象象征国泰民安,麒麟代表吉瑞等等,前面还有许多文臣武官守候着这里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祭祀广场,径直来到神道。神道全长210米,神道两旁并列着石人石象,由南向北分别排列着文官、武官、羊、麟、象、龟、犀牛、狮。</p> <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的舜帝陵碑亭。</p> <p class="ql-block">在祭祀广场上的八角碑亭里,还有江泽民主席在2004年9月9日亲自题字,留下“九嶷山舜帝陵”几个大字。据说还特意选在9月9日题词,于九嶷山相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象助耕”是舜帝的一个传奇,这是祭祀广埸上的大象塑像。</p><p class="ql-block"> 传说,虞舜,是瞎眼老人的孩子,性情非常孝顺。他父亲愚蠢顽劣,后母奸诈狡猾,不贤惠。弟弟叫象,傲慢无礼。尽管如此,舜仍然十分孝敬父亲和后母,爱护帮助弟弟。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地上的大象和天上的禽鸟。舜在历山耕田种地,大象赶来帮他耕田,禽鸟飞来帮他除草。</p><p class="ql-block"> 尧帝听说了舜的这些事,认为他很有德行和才能,就派九个儿子帮助舜做事,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最后还把整个天下让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九嶷山舜帝陵又称舜庙,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的舜源峰下。现存舜庙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建于此。从明、清起,多次修茸,重修后的舜帝庙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由午门、神道、祭祀殿、拜殿、正殿、碑廊等建筑构成,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9.1公顷。</p><p class="ql-block"> 庙内有“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一方,明清祭碑24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舜日照乾坤。上联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尧天光宇宙。下联气吞山河。</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午门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九嶷圣地的舜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占地面积5万方平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是我国揽胜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p><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三面宫墙环绕,红地毡铺在中轴线上,迎面是午门。</p><p class="ql-block"> 午门是帝王宫殿的正门,专供御祭大典时,皇帝或钦命御祭大臣从中门进入。午门为宫门式三门城楼,城楼面宽20米,进深12米,高14米,三孔拱形城门。城门上建有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城楼,两侧有登楼石阶,城门上四周有回廊。城门上嵌石刻匾额,上刻楷书“午门”二字,城门砖石砌筑,拱门雕刻祥云环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午门上远眺九嶷山秀丽景观和舜帝陵壮观风貌。</p> <p class="ql-block">舜帝的主要功绩在于以孝德教化民众。</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正殿为重檐庑殿顶全木结构建筑,殿宽36.6米,进深18.8米,檐出宽广,双重斗拱,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基须弥座,殿前月台由花岗岩石素面砌筑,坍墀斜置月台前,高浮雕花岗岩祥云堆叠,巨龙栩栩如生。四周与月台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52根直径60公分的巨大石柱、木柱支撑起全高18米的正殿。</p><p class="ql-block"> 正殿额匾为“德泽神州”,楹联为:“事亲孝待弟善耕历陶河风雨不迷大麓,任贤能流逆恶爱民勤政梧嶷永记南巡”。对联可为舜帝仁孝、勤政、任贤、南巡一生德行的概括总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钟楼一层的“三圣殿”是供奉尧、舜、禹的祖庙,也是舜帝陵中一个重要的祭祀庙堂。</p> <p class="ql-block">舜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对舜帝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先秦,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祭祀舜帝的活动从未停歇,并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正中端坐着一尊金色的舜帝塑像,在塑像的背后安放着云南省人民政府捐赠的象征万古长青的“活化石”一树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尧、舜、禹,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三圣”,万众景仰。</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中钟楼上有铜钟一口,器型宏大,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钟楼,为重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面宽、进深为12米,高12.9米,飞檐翘角,结构精巧,舜帝来到九嶷山,为降伏孽龙,铸就了一口青铜大钟和一面大鼓,舜帝带领老百姓敲钟击鼓,先用惊天的钟鼓声将孽龙震摄住,再用青铜大钟将孽龙牢牢罩住,黄龙在震天动地的声波中,化为一滩黄水。</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每逢吉日,老百姓都来敲钟击鼓,把舜帝的钟声鼓声看作是祝福、消灾辟邪的福音。</p> <p class="ql-block">鼓楼里的巨鼓,声震百里,</p> <p class="ql-block">在舜帝陵中,树立着修陵的记述石碑,详细描述修陵的全部过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祭祀舜帝的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望祭舜帝是最早的帝王。</p><p class="ql-block"> 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继舜帝位,曾南巡来到南岳衡山,在衡山县西三里“望九嶷而祭骨”,成为第一个祭祀舜帝的远古帝王。</p> <p class="ql-block">舜时,中国已经有了九州的疆域雏形。</p><p class="ql-block"> 拜殿的墙挂满了放大的木牍,记叙了舜帝生平事迹,殿的右边有一组编钟,左边是一幅二千多年前的一幅地图,它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帛书地图,全名叫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绘于公元前168年,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在这幅地图上特别夸大地标识出九嶷山舜帝陵,图中有九根柱状物的地方,旁注了“帝舜”二字,指的就是秦汉时期的舜帝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舜帝陵拜殿。</p><p class="ql-block"> 拜殿为重檐歇山顶全木结构清式建筑,建在高80厘米的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上。殿宽24.04米,深18米,高14.95米,四周回廊,屋顶覆盖黄色硫璃瓦。拜殿为祭祀大典时,备设祭品之处;祭祀人整衣冠,静心待祭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柏树,树冠如盖,遮天蔽日,据说已有600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柏树周围系满了许愿带。</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主殿,供奉着舜帝塑像,还有其生平介绍。</p><p class="ql-block"> 正殿是舜帝陵庙的主殿,供祭祀用。殿宽36.6米,深18.8米,高16.5米,建在高1.8米的石砌须弥座上。殿前建有石砌月台,月台前台阶正中装饰有云龙石雕丹陛。丹陛台阶旁有抚瑶颂碑,台阶前两旁各有天禄头像石雕一座;正殿回廊有高浮雕龙石柱,围栏有舜帝故事石雕和九峰及名人游九嶷石雕;殿内有舜帝座像、舜迹图壁画。整个建筑重檐高脊,黄瓦飞甍,气势雄伟,壮丽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舜帝陵的祭祀厅中,有《史记》等史册记录、描述舜帝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舜帝巡游。</p><p class="ql-block"> 正殿内有六幅讲述舜帝德孝生平事迹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最后面的是寝殿,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寝殿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殿宽18米,进深9.5米,殿内有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据志书记载,墓碑为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人文始祖舜帝驾崩后,以山为陵,葬在寝殿后山舜源峰上。</p><p class="ql-block"> 寝殿的门柱上有一幅楹联:“孝感天地,德播人间”,额匾为:“孝震乾坤”。</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始建于夏朝,是我国有史以来帝陵中最古老的陵,号称华夏第一陵。</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山门侧边进入。山门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面宽五间,檐出广宽,檐角高翘。山门始建于明朝,历经明清两朝六次整修,逐渐形成现在明清风格的建筑。山门正上方有“舜帝陵”三字的一块额匾,这三个字是从舜帝陵寝殿的墓碑上拓印而来,山门的三扇门一般不开,只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才开中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帝铜像,身着华服,目光如炬,凛然而踞。</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央有舜帝的铜像,高3米。</p> <p class="ql-block">大气磅礴的《抚瑶颂碑》。</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公元1570年,粤寇陈世禄挟持瑶王盘法胜,煽动造反,长达六年之久仍未平叛,朝廷秉承舜帝精神,教化百姓,顺利招抚,它体现了明朝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的治国方略,是舜帝以德化人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此碑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所立,碑高3.5米,宽1.58米,厚0.3米,碑刻行书二十四行,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全碑雕刻手法为平底阴刻,刻纹光滑流畅,字迹不失其真,是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焚香祭祀舜帝,佑我中华,世代安康。</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主殿边上有巨大的古树,华盖蔽日,这些植物从生物演进的角度印证了舜帝陵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为明代古碑,题辞为“帝舜有虞氏之陵”,位于舜帝陵的寝殿里,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清代宁远知府的祭祀文碑。</p> <p class="ql-block">寝殿两边的碑廊是遗存古代祭祀舜帝石碑之地,古碑以明清两朝为主,据记载原有几百余方,经历朝历代损毁,现存36方原碑,碑文内容大多为朝廷每逢大事告祭舜帝时留下的祭文。其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楷书御祭文碑,书法精湛,在全国极为少见,被视为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舜帝陵左侧有舜文化展示馆,以孝、廉等舜德教育后人。</p><p class="ql-block">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邦社会。当时文字尚未形成,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出现的对先代的仰溯追忆,描画那是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传扬舜有重瞳之异,躬耕历山之奇,南巡崩葬之谜,敬仰他禅让恭谨之举,明德仁爱之心,孝悌温良之德。自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发端到确立,舜帝发挥了强大的凝聚效力,用精神力量统一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为九嶷山九峰之首,远看像盘龙,近看像雄狮,相传是舜帝崩葬之所。九嶷山群峰拔地而起,层峦叠翠,无一不朝向舜源峰,所以自古就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九嶷群峰拱舜源”之说。</p> <p class="ql-block">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宁远县城南60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省自然保护区,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溶洞和民俗风情著称于世,系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十大旅游区之一。其中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岳。</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入口处矗立着巨大的毛泽东诗碑《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林木覆盖率达98.5%,绿树葱茏,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更是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位居九嶷山“九峰”之首,传说是舜帝藏精之所,有中国“第二花果山”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舜源峰海拔610米,居中间位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并不险峻,但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从舜源山巅远眺,周围群峰环绕,有众星拱月之态,真有“九峰拱舜源”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舜源峰山路崎岖陡峭,林深树密。</p> <p class="ql-block">舜陵后的舜源峰,山峰海拔600多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p><p class="ql-block"> 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八峰,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p><p class="ql-block"> 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p> <p class="ql-block">舜源山野猴众多,占山为王,甚为凶猛。</p><p class="ql-block"> 我上山时穿着红色的T恤,被山门口的工作人员拦住了,问,为什么?她们要我去把红色的衣服换掉,因为这会激怒野猴,引来麻烦,甚至会被攻击。我走过各类名山大川无数,从未碰到此类事,表示不解。但她们言之凿凿,苦口婆心,再三规劝,不得不信。只能去车上将衣服换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上山,途中甚是安宁,未见一只野猴骚扰,觉得山上的工作人员小题大做,哄骗我们。</p><p class="ql-block"> 待我们下山来到门口,才看见树上和笼中有众多野猴,它们正在树上吃东西,顾不上与我们纠缠。方知工作人员所说不假。</p> <p class="ql-block">猕猴是群居动物,舜源峰上的野猴集中在树上生活,数目众多,很有声势。</p> <p class="ql-block">从舜源峰山巅远望,山脚下星星点点的民居犹如世外桃源,仙气飘逸。</p> <p class="ql-block">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风光旖旎。</p><p class="ql-block"> 舜葬九嶷,并非只是传说。九嶷山舜庙古已有之,千年香火不绝。沧桑历史虽已掩埋了真相,却有当代考古学人求索时空,揭开舜庙久远的尘封,印证舜葬九嶷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2002-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远县文物局对九嶷山玉琯岩遗址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确认了秦汉至宋元时期舜帝庙的存在,证实了宋代舜帝庙的宏大规模。舜庙建筑时间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规格之高,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它见证了我国尊崇民族始祖、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建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纪念馆详细介绍了舜帝生平,展示了舜帝时代的历史风貌和遗址科考成就。</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最初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古华夏族,继而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为特征、超越狭义血缘认同的共同体。千百年来,帝王将相、黎民百姓尊崇舜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把祭祀舜帝作为兴国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标志,强化民族文化认同,虔诚祭祀,顶礼膜拜,最终获得了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 九嶷山玉琯岩和舜源峰,成为历代帝王、政府官员及文人墨客、四方百姓对舜帝朝拜的文化圣地,祭舜活动传承不辍,获得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遗址纪念馆在玉琯岩附近。</p><p class="ql-block">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管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20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的传奇,千古流传。</p> <p class="ql-block">从夏禹开始就有了对舜的祭祀。</p> <p class="ql-block">早在汉朝,舜帝庙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地图中有舜帝庙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而获罪,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其间曾到过九嶷山,写下了传世铭文《九疑山铭》。现有宋代书法家书写的《九疑山铭》,雕刻于九嶷山玉琯岩摩崖上。</p><p class="ql-block"> 铭文为: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漫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征。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嶷,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p> <p class="ql-block">唐朝、宋朝的舜帝庙在玉琯岩先后翻修,史料记载,有的还是奉皇帝敕令兴修的。</p> <p class="ql-block">张九龄奉诏祭舜是唐朝祭祀舜的一件大事:公元730年,唐玄宗遣宰相张九龄赴九嶷山祭舜。在《祭舜陵文》中张九龄说:“故不以荒服之外,不以黄屋之尊,巡狩而来,殂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古代舜帝庙模型。</p><p class="ql-block">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的“舜帝魂”牌位。</p><p class="ql-block">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邦社会。当时文字尚未形成,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战国时期出现的对先代的仰溯追忆,描画那是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传扬舜有重瞳之异,躬耕历山之奇,南巡崩葬之谜,敬仰他禅让恭谨之举,明德仁爱之心,孝悌温良之德。自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发端到确立,舜帝发挥了强大的凝聚效力,用精神力量统一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舜帝陵遗址博物馆中用泥塑、照片和实物模型生动再现了尧舜时期先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舜帝歌颂景仰的诗文众多,不少墨宝堪称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玉琯岩独立田峒之中,山体小巧玲珑,山上绿荫如盖、古木参天,奇石抱树,树于石中,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盆景”。秦汉以来玉琯岩即为象征意义的舜帝坟冢,岩额“玉琯岩”三字为宋代书法家李挺祖所书。历代文人骚客仰舜帝功德,登临于此,留下不朽诗文。</p><p class="ql-block"> 山上目前保存完好的南北朝至清代的摩崖石刻25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隶、草,字体齐全,是不可多见的书法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玉琯岩汇集了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南宋名儒道州刺史方信儒的手迹真为珍贵,每个字都达1.7米以上见方,是不可多得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宋人题的“玉琯岩”三个大字,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扑朔迷离的“九疑山”。</p><p class="ql-block"> “九疑山””碑刻是玉琯岩摩崖石刻中的精品,为宋代书法家方信儒所书,令人费解的是“疑”字中 “矢”少了上面一撇。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说舜葬九疑乃上天旨意,不用怀疑;二说南宋国破家亡,少此一笔喻国土不整;三说为了三字布局的宝美;四说“矢”乃兵器,代表战争,舜以德治天下,故易“矢”为“天”,意为从此战争消弭。</p><p class="ql-block"> 哪种说法更确切,有待您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此树为黄连木,树心虽空,但春夏一到,仍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玉琯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位于舜源峰南两公里处,山体小巧玲珑,山上遍布奇石怪树。这里自古被认为极富仙气,素有“天下第一盆景”之美誉,山上的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拥有80多种树木,其中黄栋木,黄柳芽,树等还是国家二类保护树木。</p> <p class="ql-block">玉琯岩的放生池,乃行善积德之地。</p> <p class="ql-block">三分石为九嶷山重要景区,但十分偏辟,在深山老林中,我们当日在舜帝陵遗址公园出来后,已是日暮时分,驱车前往,近半小时仍没有进入核心景区,只能遗憾而返。</p> <p class="ql-block">位于宁远深山处的九嶷山三分石风姿绰约(借用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 三分石是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距离宁远县城约50公里。三分石又叫舜峰、山峰石或三峰石,海拔1822米,由三块360余米高的花岗岩,即舜石、娥皇石、女英石组成。</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三分石将飞瀑分成了岿水、潇水、沱水而得名;还有人说自舜帝驾崩九嶷山苍梧后,此山就每年长高三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故居的入口不从正面进,而从侧面入,这是他为人低调,不张扬的实证,也有人说这是风水布局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其中曾国藩为四大名臣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故居”即“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占地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正门挂有黑底金字“富厚堂”牌匾,取自“富厚如之”(出自《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意在告诫子孙”富且宽厚,智宜敛藏”。同治三年,曾国藩加封“太子太保”后,委托九弟国荃和儿子纪泽为他建造富厚堂,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乡间侯府,也是最后一座乡间侯府。 </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内部有八本堂、求阙斋、旧朴斋、艺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轩、棋亭、藏书楼等各种建筑。其前厅、中厅是“八本堂”(挂有曾国藩手书“八本堂”匾)。主楼后厅的神台顶上悬同治帝钦赐的“太子太保”“勋高柱石”二匾,表彰其一生功绩。</p> <p class="ql-block">这次湖南行很少遇到下雨天,而去曾国藩故居和长沙橘子洲那天,天降大雨,拜谒两位湖南近现代最有名望的人物在雨中肃穆瞻仰的感觉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外观非常朴素,就像湖南一般的民居,但宽阔延绵,墩实厚重,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物感。</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主体建筑近1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一方雅亭,万顷碧荷,曾国藩的富厚堂故居按侯的礼制建造。</p> <p class="ql-block">大树参天,遮天蔽日,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有种说法是曾国藩出生于名门望族,乃春秋大儒曾子的70世孙。“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曾国藩故居有着详尽的资料和景物,勾画出曾国藩比肩孔子,王阳明(两个圣人)的半个“圣人”的坚韧之路!光明与黑暗齐肩,长处与缺点并存,真实而坚定,勇敢而顽强。他是真正靠后天历练成的处世高手。</p><p class="ql-block"> 湖南人是公认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这种精神在4000年前的蚩尤时代,就已体现得淋漓尽致。蚩尤代表湖南最早的霸蛮形象,曾国藩则是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不仅做到了“修身齐家”,还做到了“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又进一步影响了蔡和森、秋瑾,他们为了革命敢于牺牲奉献……这些珍贵的精神品质,共同构成了湖湘的“底气”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曾经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六个第一”,可以说,开风气之先,厥功至伟。</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是划时代的!曾国藩之前,湖南的“存在感”较低,湖南的历史名人,各行各业均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曾国藩之后100多年时间里,湖南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真正的“于斯为盛”,“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祖父、父亲对其思想成形,性格秉赋都有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间富厚堂,半部清代史,曾国藩一生坎坷而传奇,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p> <p class="ql-block">战战兢兢,曾国藩一生为人都极为谨慎,如履薄冰。</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在富厚堂,有专门一间房子详细介绍曾国藩的生平。</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1872),湖南双峰县(时属湘乡)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先驱,又是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湘乡桐城文派”创立者。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始步仕途。以平太平天国功封一等毅勇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死后清廷加赠太傳,谥“文正”。</p><p class="ql-block">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开清代兵制变革新纪,延续清室残局数十年;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倡导西学中用并亲为实践,是中国近代化之发轫者。</p><p class="ql-block"> 作为晚清大儒,曾国藩于义理、词章、考据,既有深厚造诣;于道德、文章、事功,亦有上乘表现。正己率物,以身作则,开一代之风气;苦心毅力,自立立人,为学人之楷模。著述甚丰,经世致用,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一生强毅谦谨,受人推崇;家书家教,尤负盛名。然因镇压太平天国、办理“天津教案”毁誉不一。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对现代人影响很大,毛泽东曾对他有过独特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也对曾国藩非常膺服,接受他的不少理念。</p> <p class="ql-block">思云馆,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曾国藩故居内。思云馆是曾国藩亲自取的馆名。古代因以“望云思亲”表示怀念父母。思云馆最初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曾国藩亲自书写馆名并制成匾挂在大门上方,可惜原匾遭到了破坏,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大门联为:“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国藩这一名联,作于咸丰七年(丁巳年),曾用木板刻出,悬挂在思云馆大门的两边,直到“大跃进”才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思云馆系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曾国藩称其“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思云馆位于富厚堂围墙内正宅之北后的小山坡中,全宅建筑面积676平方米。思云馆经历了143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整无缺。</p> <p class="ql-block">一方书桌,简单而实用,曾国藩故居中各个房间都平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放置在花厅中的“笃亲锡祜”牌匾:笃,纯情,专一。亲,父母及族人。锡,即赐。祜,即福。寓意对亲人情谊深厚,上天就会赐福于你。</p><p class="ql-block"> 此匾额是清同治六年,曾国藩应湘军水师将领、同治三年(1864年)任陕甘总督楊岳斌之邀,为长沙青山镇楊家祠堂而书。这是目前发现的曾国藩所书匾额中最大的、落款官名最全的一块。</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卧室,挂着其夫妻的画像,这是后人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八本堂,曾国藩手书墨迹。匾额中的“八本”是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手书,为曾家子孙待人接物的八个原则。</p><p class="ql-block"> 八本堂为富厚堂正厅,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十一日,曾纪泽率全眷从金陵(南京)移居富圫新庄。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春),曾纪泽将富厚堂中间的住房翻修一新,称“八本堂新宅” 。</p><p class="ql-block"> 八本堂进厅内悬有曾国藩手书“八本堂”三字,下方为曾纪泽书写的曾氏家族“八本”家训。这一家训为曾家后人历代所效行,是曾氏家族耕读传家之根本, 为人处世之宝典,家族精神之内核,延绵兴盛之秘藉。</p><p class="ql-block"> “八本堂”孕育和见证了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家族传奇,被称为“千古家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卧床和简单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国藩的这段名言是其人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右侧庭院是院中最早的建筑。也是曾国藩唯一住过的居所“思云馆”。作为曾国藩羽化蜕变之居所,“思云馆”内有数副其为修身明志所作楹联。</p><p class="ql-block"> 据说,曾国藩在为官的前半程非常不顺,有时甚至是“举步维艰”。但通过在家守孝,在思云馆闭门思过,静心修炼,从这里再次出山后,他低调了许多,无人不拜,无信不回,从此逐步摆脱了屡败屡战的境况。</p> <p class="ql-block">思云馆后树木葱茏,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位于娄底与衡阳交界的双峰县荷叶镇,背依鳌鱼山,面朝荷花池,倚山傍水,风水宜然,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取自《汉书》:富厚如之,是曾国藩封侯拜相后由其兄弟兴建的一座侯府,耗资约五千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整个宅子占地四万平米,集合徽派建筑风格和苏州园林格局,利用七星拱月的风水布局而设计。宅子前一个月牙池寓意平安富贵,东西向两个入口。前院是一个大草坪,给人开阔愉悦感。宅子利用中轴对称一分为二,四面墙合围成一个类似北京四合院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卧室非常简陋,但参观的人众多,这就是人格魅力所致。</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曾编辑《曾文正公嘉言钞》,他评价曾国藩是“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方正规矩,秀外慧中。</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是清代重臣曾国藩的故居,由半月塘、半月台、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毅勇侯第门楼、宅南公记书楼(求阙斋)、朴记书楼(归朴斋)、宅北芳记书楼(艺芳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过去,许多大户人家都在宅院里放置水缸,一是防火的需要,二是聚水,风水中聚水就是聚财。</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曾国荃,皆名列清朝总督之列,曾国藩更是封侯。其子曾纪泽也是晚清重臣,是最早的驻外使节,很早就走出国门看世界,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p> <p class="ql-block">篆书匾额,明清家具,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嗜好。</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藏书楼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里有曾国藩的“公记“藏书楼和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朴记”藏书楼,北侧有曾纪鸿的“方记”藏书楼。富厚堂的精髓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我国保存完好的私家藏书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的书房很有特色,高三层但无楼梯,仅靠屋顶吊着一个绳子和竹篓,叫人把自己拉上去只能看书下不来,不会分心。</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仿泮宫而建。据《曾宝荪回忆录·我的家世》载:“这幢大屋大体是照侯府规制盖的,宅有东西两门,进来是一个半月形的石板大坪,半月台外是一张大塘,也是半月形,有如……泮宫,进了大门,便像北平的四合大院,富厚堂左边是宅东门,右边是宅西门,客人从东边进入宅东门,客人从西边进入宅西门。” </p><p class="ql-block"> 《礼·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日泮宫。”</p><p class="ql-block"> 《辞源·泮水》:“泮宫之水。泮宫东西南方有池,形如半璧。以其半於辟雍,故称泮水。”笺:“泮之言半也。泮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富厚堂建筑的规制之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手书的对联:一尊满意悦桑麻,万卷诗书宜子弟。告诚子孙要不怠稼穑,勤勉读书,耕读持家,清白做人。</p><p class="ql-block"> 曾氏有“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这与当地民谚“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理念,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读书,是曾国藩一生嗜好,也是他对子孙的最大期盼。</p><p class="ql-block"> 曾家无论男女都要学习,这一理念在当时很先进,也因如此曾氏家族先后出现200余位人才。富厚堂内也设有学堂,可见诗书传家的必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客厅,名字用篆书书写,许多人看不懂,甚至说这三字是“麻将室”,令人喷饭。其实这叫“无慢室”。</p><p class="ql-block"> 无慢室建成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无慢”为“不要怠慢”之意。是曾家接待客人的地方,其门槛很低,表示了对客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无慢室,古朴典雅。中间悬挂的是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子曾纪泽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无慢室内景,不奢不傲,中规中矩。</p> <p class="ql-block">曾纪泽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从儒到法到道,三次巨变。</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从一个偏僻山村的农家子弟,通过勤奋苦读,沿科举正途入仕,因时势变化,他由京师二品文官变为地方统军大员,从平定国乱到任地方要员,在一生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其思想随着身份的变化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系砖木结构,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分设八本堂、归朴斋、勤敬斋、思云馆等。建筑朴实庄重,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乡间侯府。</p><p class="ql-block"> “富厚堂”之名,最早出现在曾国藩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记“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七千串之多”一语中。</p><p class="ql-block"> 曾宝荪在《我的家世》中诠释取名由来时说:“我家世居湘乡荷塘乡,地名富圫,我们的住宅,名富厚堂(据说是惠敏公照《汉书·功臣表》中,关于列侯记有‘富厚如之’之语,故以富厚二字为堂名。”</p><p class="ql-block">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记载“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由此可见,曾国藩拜相封侯,取“富厚”之意名其堂,即示意自己所盖的是“侯府”之宅,大门前悬挂“毅勇侯第”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的主人是晚清名臣。</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入仕为文官,做过六部尚书中之五(除了户部),在丁忧期间转武官平定了太平天国,官至封一等毅勇侯。人生经历过几次挫折,曾因“天津教案”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其在守孝建的“思云館”反思自省转折改变再入仕。</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与夫人像高悬于卧室墙上。其妻为曾国藩老师欧阳凝祉之女,人虽丑,但治家相夫皆一流。</p> <p class="ql-block">两宅之间有宽阔的水槽,以防火灾。</p> <p class="ql-block">出淤泥而不染,在宅院中广植荷花,体现了主人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勤虚敬慎,这四个字是曾国藩一生的“座右铭”,亲力亲为,不敢有一丝懈怠。</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手、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p><p class="ql-block"> 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精湛范本。</p> <p class="ql-block">曾家老井,为曾氏家族提供饮用之水,现仍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中有一棵居大的桂花树,据说是曾国藩亲手所植。桂花寓意吉祥,丹桂留芳。</p><p class="ql-block"> 桂花历来是中国文人雅士的心头好:</p><p class="ql-block">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p><p class="ql-block"> “山寺月中寻柱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p><p class="ql-block"> ——唐 ·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p><p class="ql-block"> ——唐·宋之问</p><p class="ql-block">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p><p class="ql-block"> ——北宋·柳永</p><p class="ql-block">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p><p class="ql-block"> ——南宋·朱熹</p><p class="ql-block">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p><p class="ql-block"> ——南宋·杨万里</p><p class="ql-block"> 此皆咏桂名句。</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的卧室,她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孙女,早年曾留学英国,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外国理科学士学位的女子,并在剑桥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家乡兴办私立女子学校,成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太子太保,表明曾国藩曾授一等勋位,位极人臣。还有“勳高柱石”,两匾均为清朝同治帝所书。</p><p class="ql-block">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授“武英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谥称“曾文正公”。</p> <p class="ql-block">牌匾:肃雍和鸣,肃,恭敬;雍,温和,比喻家庭和睦。</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富厚堂模型。</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在富厚堂外,有一个半月形的荷花池,既雅洁,又符合风水要求。</p> <p class="ql-block">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有门楼、内坪、前后两进主楼、主楼南侧有花厅、绣楼以及曾国藩的“公记“藏书楼和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朴记"藏书楼,北侧有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芳记”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西北角半山坡上有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在家守孝期间亲手营建的"思云馆”,门前有半月塘、半月台,宅北有荷花池后山有绿杉亭、在朴亭等。整个建筑错落有致、朴实庄重。其藏书楼是我国最大的私家藏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亲营"思云馆"</p><p class="ql-block"> 思云馆是富厚堂围墙之内,一栋独立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位于正宅之后西北角的小山坡树林之中。咸丰七年曾麟书去世,国藩"丁艰"在家,即亲自营建了思云馆。思云馆是曾国藩亲笔署额。馆名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思云馆初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曾国藩亲书馆名制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在家亲营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思云馆始建于咸丰七年(1857)春,咸丰八年(1858)六月,曾国藩再度出山带兵,离家后,他一直关注着思云馆。当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在《致澄弟季弟》信中说:"思云馆之外,染坊架子之下,尚须添种王瓜竹,夏月思云馆中可生凉风"。九月十二日,他在《致澄弟季弟》信中又说:"家事如馆内之书……。今冬明春又须在思云馆处屋后山多栽新竹。"次年五月十日,他在《谕纪泽》信中说:"付去关帝庙'铁掌绝伦'四个字,查收,又'白泥观'三字,仿'思云馆'之例,做匾送去。</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丁巳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曾国藩此一名联,即作于咸丰七年(丁巳年),并悬挂在思云馆匾额两旁,直至"大跃进"才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故居中的仿清朝绿呢官轿。</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祖父的墓庐照片,和曾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又称橘子洲头、水陆洲,它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是长沙重要的旅游名胜。</p><p class="ql-block"> 2004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橘子洲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和保留古建筑,积极营造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人文历史与植物景观相结合的景观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巨幅青年毛泽东像卓然不群,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 <p class="ql-block">从橘子洲头看江景——游弋在湘江中的游艇。</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头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四面环水,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现在已经改造成绿树成荫,花木扶疏的功能性园林。</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毛泽东诗碑。</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诗词碑是橘子洲景区文化与历史的精髓代表,该碑高4.8米,长8米,厚0.2米,四周麻石嵌边,中嵌大理石。诗词碑1966年12月动工,1967年8月建成。</p><p class="ql-block"> 碑的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个鎏金大字,南面刻有《沁园春·长沙》,是据毛泽东1961年10月16日手书,水印木刻复制稿制作而成的,字体狂草,如龙蛇奋舞,该碑现为湖南省级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湘江,烟波浩渺,奔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中,有夏荷数亩,翠叶如碧,风情万种。</p> <p class="ql-block">青年毛泽东不仅是橘子洲的标志,也是长沙的一大地标。</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头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四面环水,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激扬文字,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在橘子洲头远望长沙市区,黑云压城城欲摧。</p> <p class="ql-block">枝繁叶茂,生机盎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