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造桥”广济桥——潮汕纪行之一

高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雨中,广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b> 初夏出游,“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六天里,虽有淋漓之苦,也有雨趣之乐,“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谨借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话为序</b></p><p class="ql-block"> 潮州有首民谣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了他们以桥为豪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潮州上东平路的客栈离广济桥仅百步之遥。抵达潮州的次日一早,任凭雨再大,我们还是兴匆匆来到韩江边游览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在桥头我们看到了神奇的 “连接梭船”(搭建浮桥)的全程。占年长的光,我被“照顾”挤到了前排观看。也正因此,我有幸成了第一拨走完500米长桥的游人——因大雨和潮汛,在我们离潮州前,广济桥连日都是“拆船断桥”的。</p><p class="ql-block"> 入夜,广济桥和韩江两岸的灯光秀是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赢得万众瞩目。虽然那夜大雨如注,半城游人依然潮水般涌向江边,凭栏远眺,沉浸于节日般的欢乐之中。灯光秀不止于桥上的灯光表演,广济门城楼和对岸韩山上的五色灯光也随着舒缓、灵动、悠扬、激昂的潮州音乐,以及人群的欢呼声,变幻不定,如诗似画,美不胜收,令人陶醉。表演结束了,许多人和我一样虽然已被淋湿,但依然意犹未尽,望着被各色轮廓灯装扮得仙境似的广济桥,久久不愿散去。</p><p class="ql-block"> 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潮州文化历史地标</span>的广济桥和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p><p class="ql-block"> 在潮州民间,出于对韩愈的崇拜有“仙佛造桥”之说:韩愈来潮州后,请来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法力失效,致使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艘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定两边的桥名分别为“湘子桥”和“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南宋乾道七年广济桥建造之初乃韩江之上的一座浮桥,由以86条船架设而成,江中砌有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固定桥身。初名为“康济桥”,但没多久,毁于韩江洪水。重建后,浮的桥船只增至106条,并在西岸增加了一座“杰阁”。几年后,又在江中增建石墩(即石洲)并在上筑亭,同时在西岸的石墩和江岸间架设木桥以供船伐通航。自此,康济桥成了浮桥与梁式桥相结合的桥梁。之后,历任潮州太守皆先后对浮桥施行了修缮,或增加江中石墩,或在墩间架木成桥,或于墩上造亭。至庆元二年河上东有济川桥,西有丁侯桥,中间连以浮桥,广济桥之雏形自此形成。</p><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广济桥因元兵到潮州,被毁于兵火。元大德年间官方重新修造桥梁亭屋,同时筑高桥墩,提高了桥的通行以及抗洪能力。</p><p class="ql-block"> 明朝宣德十年,在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下,对桥进行空前规模的重修,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梁上铺厚板,板上铺砖,并用灰勾缝以防火,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楼台”)。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浮桥用3根铁索固定,每根铁索重达4000斤。桥修好后,更名为“广济桥”。嘉靖九年,州守邱其仁减去浮桥用船六艘。<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形成“</span>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广济桥自创建以来,历时359年形成今日之格局。茅以升认为赞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广济桥两次遭兵火烧毁,两次修复。雍正二年,潮州知府张自谦修缮广济桥,并铸造鉎牛(即铁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牛头上铸有字印“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故民间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p><p class="ql-block"> 1929年,当地政府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止。1958年,人民政府开展广济桥大修工程,撤去梭船,在两座新建的双柱式桥墩上架钢梁,铺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的石墩全部加固后留用,桥面由原原先的5米扩阔7米,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20年后,又一次进行扩建桥面,将7米的桥面全用作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用作人行道。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广济桥结束了作为交通纽带的30年使命。</p><p class="ql-block"> 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的“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2002年4月,成立了“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统筹修桥事宜。2003年10月,维修工程正式动工,2007年6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2007年9月,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的新修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权威的数据是,现今的“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济桥凝结了近千年来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和劳动血汗。</span></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直面广济桥,身临桥上,真实地看一看,走一走,那种油然而生的敬佩和自豪,才会是真切的,具体的。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盼望前往潮汕的动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20日6</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潮州韩江西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城楼俯视广济桥桥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桥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潮州民间有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斗法造桥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在初创期的100多年里,桥梁是木质的,元代才改为石梁。但是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而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遇到洪汛,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维修后的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的桥墩分为船型墩和半船型墩两种。船型墩上下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对上游方向的尖,对下游方向的平。船型墩可以有效地降低上游来水对大桥的冲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浮桥由十八只梭船(梭形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石墩上,能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18条梭船连接而成的浮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铁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桥墩上的建筑,分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据传,广济桥初建成时期,桥屋曾成为桥上林立的店铺,一度热闹非凡。2003年的大修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石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传说清代道咸年间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潮州知府吴均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并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洪水退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桥上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济桥上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这是安置在桥东江边的修桥时换下的石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岸桥头出口处仰韩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入夜,广济桥灯光秀万众瞩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