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宋振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历甲辰年8月14日,父亲走完了自己87岁的人生旅程,离开了他眷恋的世界和挚爱的亲人,他生前因病卧床9年之多,全靠姐姐妹妹细心照顾,最后5个月才迫不得已住进医院重症病房。虽然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夫,一生平淡无奇,但是他宅心仁厚、乐于助人,医者仁心、济世救人,值得我们后辈永远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b>父亲生活简朴,富有生活情趣。</b></p><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成长于40年代前后,当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社会贫困,老百姓家里生活普遍非常艰苦,这也让他养成了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吃饭、穿衣力求节约,直到90年代还穿有破洞的汗衫。2000年后在我家帮忙照看孩子,家里的剩饭还舍不得扔,看过的旧报纸、用过的旧纸箱,他都整理的整整齐齐,定期处理给收废品的师傅,遗憾的是当时我未能给与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职工工资收入增加,家里生活水平提高,可惜父亲已卧病在床,只能靠鼻饲吃流汁,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虽然中青年时代生活不富裕,但父亲还是有自己的爱好。记得小时候家里柜子里有木炭笔,素描纸,还有口琴和二胡,父亲特别喜欢听京剧、看京戏,苏三起解、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京剧名曲,他都能朗朗上口唱上一段。父亲生病后,姐姐妹妹为恢复他的大脑功能,就时常播放这些曲子给他听,但如今天人永隔,他再也无法饱受耳福了。</p> <p class="ql-block"><b>父亲宅心仁厚,性格刚直不阿。</b></p><p class="ql-block">父亲在爷爷家身为长子,从小就养成了性格敦厚、心地仁慈、忍让担当的良好品行。他不善过多言辞表达,无论对亲戚、朋友还是邻居,都是说的少、做的多、帮的实,即使行医中对待病人也是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物资匮乏,尽管自己家里不宽裕,他还时常挂念生活困难的亲戚,每逢过年过节,他常常骑着自行车给困难的亲戚送去几斤鱼虾、肉蛋过节。大姑父去世较早,他虽然不能提供很多财力支持,但是对表哥表姐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心血,给了大姑很大精神支持。三叔从东北回老家跑客运,他帮忙拉客源,让妈妈准备晚饭,有时候客车返程晚了,就亲自到村头去观望。二舅生前长病,他不厌其烦,陪同四处求医,甚至远赴济南省立医院。由于他热情厚道,许多亲戚都来家里住过,即使自己家里也不宽裕,有时亲戚朋友来了,他还是让妈妈做几道好菜热情招待。父亲生性耿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对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都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更不会无原则的附和,始终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因说话过于直接,有时也难免被人误解,甚至得罪人,但他仍然心存善念、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b>父亲医者仁心,惠及邻里乡亲。</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经爷爷托人介绍,父亲拜胶东名医邵志昆老先生为师,研习中医诊脉疗法,学成之后分配至海阳县东村医院工作,从此走上了治病救人之路。在60年代初的返乡运动中,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回到家乡担任乡村医生,直到70年代末国家落实政策才重新回到乳山乡镇医院工作。在乡村行医近20年,他注重学习、实践和总结,克服了乡村诊所医疗器械、药品配备不全等困难,摸索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快速诊断疾病,以中西医相结合方法经济实惠治疗疾病,使周边乡亲小病能得到及时诊治,大病能得到及时排查不延误。他在逆境中奋进,不到40岁就成了海阳所镇南部地区的名医。父亲诊病不分亲疏远近、贫富高低,一律有求必应,细心诊治。上门求医者自不用说,对年长者、病重者,他常常登门诊治,不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他行医不求回报,有时候病人心怀感激之情,给家里送点海鲜、鸡蛋等土特产,他和母亲都尽可能拒收,实在拒绝不了的,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回礼。父亲打破了“医不自医”的传统禁忌,以他的医术为家人保健康,许多亲戚因为他的存在,省去了外出寻医问药的麻烦。晚年退休后直到生病前,他还坚持为求医者把脉开方,“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是他一生行医生涯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父爱如山,福佑子孙后代。</b></p><p class="ql-block">父亲对家庭特别是子女的爱深沉而又真挚,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他和母亲自己节衣缩食,尽可能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他日常言语不多,在家里没有很多说教,而是以行动来教育我们。他待人诚实、做人厚道,珍惜亲情、重视乡情,执着追求、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廉洁行医,这些为人处事之道一直都在深深地熏陶着我们。我儿子上小学 、初中时,父母来青岛帮忙照顾接送孩子,老两口无怨无悔,从不多言。那时我还年轻,总觉得父亲自己是医生,对他的健康没有更多的关心,平时忙于个人工作,也没能多陪父母外出旅游观光。每当回忆起这些,我就感到十分内疚。父亲对孙辈寄予厚望,好在我儿子天资尚可、勤奋努力,如今学业有成,靠自己的拼搏在国外取得教职;姐姐、妹妹的孩子也都大学毕业,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基本实现了父亲的夙愿,让我们做子女的略感心安。父亲从病危、去世到安葬,正值中秋节放假3天时间,每个“七”也都恰逢周日;他虽然久病卧床、饱受痛苦,但去世后面容安详、安葬顺利。母亲讲,他这是不肯给亲人增添麻烦和悲伤,也是他给子孙辈积来的福报。父亲一生心有善念、行有善举,他的爱和精神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他在天国会依然福佑我们。</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唯愿安好。虽然父亲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但是他的精神将会长存。我们做为子孙辈,要把对他深深的怀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无穷力量,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承先辈之精神,创后辈之未来,决不辜负父亲生前的教诲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b>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在天堂安息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0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