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心赤印、璀璨绽放——打卡北京新地标北京城市图书馆

永红

2024年10月18日周五多云,上午与娟、老纪相约来到位于通州绿心森林公园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此行目的是为学校离退休党员活动考察与探路。 北京城市图书馆,又被称为“森林书苑”。<div>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以及银杏树和银杏叶。图书馆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以及银杏树和银杏叶。144根宛如银杏树干的立柱支撑起整个空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这些立柱不仅承载着建筑的结构功能,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276块高约16米的超高玻璃组成的幕墙,使得书海与森海融为一体,创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div><div><div> 2023年12月27日城市图书馆对外开放,在当天的人文北京,城市活动报刊上是这样报道的:文杏为梁、缥缃化脊,绿心赤印、璀璨绽放。12月27日,一座由144棵"银杏树"支撑起的知识空间--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放。自此,北京城市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址和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共同构成了首都图书馆"一馆三址"的服务新格局,同时发布新版标识,"以书为脊、文化似梁"的视觉意向寓意亲民、特色、智慧将引领首都图书馆成为崭新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div></div> 此图为网上效果图。 上午10点刚过就来到了图书馆,在门前打卡留影。 进馆后大厅中央的花坛,后面是阶梯式、旋转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图书人的理念什么的。 这是城市图书馆官网首页的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阶梯上用许多国家的文字撰写的提示语:“书籍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书的人会获得两次生命” 走进图书馆,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空间恢弘富丽的艺术宫殿,超高通透的玻璃幕墙将窗外黄绿相间的森林与整个建筑、室内高耸林立的书架融为一体,坐在这里看书,累了可以远眺观景、可以沉思遐想、可以梦游天际;总之会有一种高规格的享受。<div>  而我们一走进这座图书馆,就已经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地震撼到了。馆内异常安静,我以为我们是最早的参观者,刚想出声感叹一下,就被不知从哪里出来的管理者所提示“安静!”,后来发现,馆内有许多的工作人员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为你提供需要服务。</div><div> 轻声拾阶而上,发现已经有许多学生、学者、市民正在安静的读书和学习。<br></div> 室内能够看到一根根高大的立柱(树干)撑起的大树,柔和的灯光与室外的自然光融合。<div> 这个区域称为森林书苑,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可用面积约为2.18万平方米,已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br> 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借阅,读者可沿“春楮径”“夏墨径”“秋毫径”“冬石径”拾级而上,随行随阅。其中,春楮径为文旅主题图书借阅,夏墨径为法律主题图书借阅,秋毫径、冬石径分别为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和工具书阅览。<br></div>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参观。 小学生到这里参观读书,大概是环境的熏染,小学生们都在静静的做自己事情,没有大声说话的。 老纪在翻阅一本杂志。 竖在门口的一个指示牌,在馆内,这样的指示牌很多,不然会迷路的。 这是“非遗文献馆与地方文献馆”,位于城市图书馆一层东南侧,面积约1675平方米藏书2万册、件。地方文献馆以体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主旨,并推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出阅读专架。 <p class="ql-block"><br></p> 这是一个动态视频区域,正在循环播放北京城市的变迁历史。 正在播放的是“水脉京华”视频。 非遗文化标识“应运而生,典亮非遗”,前面的芦苇象征着运河文化。 拿起一本陆羽的茶经,认真阅读。 桌上有电脑,可供读者查询相关书目,非常的便利。 少年儿童馆,没有进去。 古籍文献馆位于二层。 每个馆的门前都有相应的主题与装饰风格,例如古籍文献馆,竹文化和太湖石,大概是彰显我国古文明的源远流长吧。 古籍文化馆前的工作台,读者可以在这里进行咨询和索取馆内介绍小册子。 一台估计是最早的打字印刷机,我没有看明白,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说明,有点遗憾。 修竹点缀、屏风隔段、古色古香、优雅舒适的休闲阅览区。 这也算是图书馆内一处养眼的景观吧,邀几位好友,在此品茗阅读,惬意满满。 依窗而坐,在柔和的自然光中静心的阅读、学习,时不时的抬头活动一下颈椎,欣赏一下窗外的秋意~~~~ 窗外的对面是运河博物馆。我上次已经去过了, 这个区域里的每个阅读座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都有电脑和充电电源,对阅读者来说特别的方便。 这是在顶层的阅读大厅。 窗外的景色,秋色已浓。 休闲阅读区域,我还看见几个隐藏在书架间的小沙发,有读者斜卧在那里休息,我没好意思拍摄。 都是文学大师的作品哦,也是我的最爱。 尽可能从上向下的拍摄一下图书馆一角,太宏大了。 古籍文献馆前的雕塑,一条龙,不知是什么材质雕塑而成的, 文献馆内的围棋。 这是一间具备直播功能的多媒体教室,看介绍得知:这也是首都图书馆“中华经典传习所”的传习基地,2023年8月挂牌为北京地区第一家“中华经典传习所”,立足古籍大众化传播,积极倡导古籍阅读,开展经典古籍优秀版本推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我进去的时候正在播放红娘子的故事。 从顶层转到东面一层,图书馆的东门只需出不能进,想在这个门出去溜达一下观景,就不能进来了,还需要转一圈到西门。 元宇宙体验馆,很神奇的一个馆。<div> 北京城市图书馆打造的初代元宇宙图书馆,构建超越想象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 世界,数字孪生技术将实体场馆复刻至云端,读者穿行线上的平行世界,可体验、参与 线下馆内的展览、活动,也可与线上世界的读者、馆员、专家交流互动。<br> 在这里,读者可以设定自己的数字形象,与“鲁迅”“图图”和“2122”交流互动, 尽情探索知识的无垠边界。</div> 进去看看,光线较暗,好像是走在天梯上,旁边的屏幕上影影绰绰的不知所以然。拍了一个视频,大家感受一下吧。 想上网科普了一下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想表达什么?,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挑简单的,我能明白说一下吧。<br> 这个元宇宙空间分为五个部分:<div> 思之域-公共元宇宙,读者的数字人形象可进入古籍、少儿、艺术、非遗在元宇宙中映射的“少年儿童馆”、“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与“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四个主题场景,并与场景进行互动;<br> 阅次元-个人元宇宙每个读者都是一个宇宙。读者可在此根据提供的道具,搭建自己心目的书房,体现每个人理想中的阅读环境,也是读者阅读时心境的一种表达。<br> 言之境-公共数字人呈现鲁迅、儿童、未来人三个。读者可与不同的数字人进行语音对话。等~~~~</div> 这是游人与未来人的互动。是不是很有意思。<div><br></div> 中午12点左右我来到地下室,这是一个用餐的地方,在阅览室是不允许吃东西的。首先看到的是图书馆的文创作品,好可爱的小熊挂件,机器人冲泡咖啡。 一共两种盒饭,每天的荤素搭配是不同的,总价55元一份,小贵哦。 48元的 我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轻轻地穿梭在书山和读者之间,用相机记录下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尽管如此,我好像还没有走完整个图书馆的三分之一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和图书馆说再见了,等有时间我们还会再来,找一整天的时间,静下心,选一本心仪的书,慢慢地读,读累了就闭眼感受一下森林公园里大自然的气息。再提一下,这里的座椅都还是比较舒服的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