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我教《散步》

燕子老师

<p class="ql-block">  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情”母题下的一篇重磅文章,它是可以和《秋天的怀念》对照读、对比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的设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主问题:</b></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最想说的是哪句话?</p><p class="ql-block">“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二、问题链:</b></p><p class="ql-block">1.《散步》写了什么事?</p><p class="ql-block">——一家四口田野散步,发生了分歧,最后解决了分歧的事。</p><p class="ql-block">2.《散步》写了哪些人,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四口人。一家人。</p><p class="ql-block">——三代人。祖辈、“我”辈、儿女辈。</p><p class="ql-block">——三种人。老年人、中年人、儿童。</p><p class="ql-block">3.分歧是什么?怎么解决的?你读出什么来?</p><p class="ql-block">——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听母亲的还是听儿子的。——一家之主的“我”决定。</p><p class="ql-block">——走大路。伴母亲时日不多——走小路。母亲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奶奶:疼爱孙子,“我”:责任重大,妻子:顺从丈夫,儿子:活泼可爱</p><p class="ql-block">4.散步事小,在作者笔下却不小。比对景物描写,你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生命熬过严冬。小路尽头是美景。散步其实是一场生命的磨砺。</p><p class="ql-block">——家庭是最小的单位,一家子有了分歧可以学他们解决。</p><p class="ql-block">——每个家庭都可以像他们一样,把尊老爱幼做得更好。儿童听爸妈的,爸妈多考虑大家想法。</p><p class="ql-block">——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常用笔法。</p><p class="ql-block"><b>三、延伸问:</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长大后,成了那个“我”(或妻子),你会怎么做?——承担责任,互谦互让,扶老携幼,珍爱家庭。</p><p class="ql-block"><b>四、总结:</b></p><p class="ql-block">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散步》——温馨和谐</p><p class="ql-block">《秋天的怀念》——悲哀伤感</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散步》的多元主题艺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郑婷婷</b></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1985年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当时作者莫怀戚的父亲去世不久,莫母似乎一下失去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的弟弟恰好是医生,发现莫母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微妙阶段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少子女陪伴。同时,作者的美国汉学家朋友对“孝”倍加推崇,因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但是有关文章的主题一直众说纷坛,其中尊老爱幼、亲情责任与生命是广为人们接受的三点。这一篇极具艺术魅力但是主题又具有不确定性的文章值得我们用心探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立体深刻的多元主题</b></p><p class="ql-block">《散步》全文八个自然段。第1段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明一家四口人分别有“我”、母亲、妻子、儿子。第2段就写母亲出来散步的原因:听儿子的话。这一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了和谐家庭关系特点:母慈子孝。第3段写许多老人挺不住漫长冬天的折磨,母亲却熬过来了。这是作为孝子的“我”劝母亲散步的原因。第4段的写景,表明了“我”的心理活动:应该让母亲出来感受一下具有生命活力的春天;表现了“我”对母亲熬过一个严冬的欣慰;烘托出散步时一家人愉快温馨的和谐气氛,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第5段写的是儿子两句稚嫩的话语,在温情场景的背后看出一家人的幸福模样。第6段是文章的分歧部分,一家人面对大小路发生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让原本和谐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声音。有前面第2-4段的铺垫,“我”决定照顾母亲走大路,就不该“但是”了,可偏偏母亲为小孙子考虑又变了主意。家庭关系的和谐要在尊老和爱幼两个方面都要做好,这第7段表明“和谐家庭”的荣誉标牌可以钉在这一家的门楣上了。第8段中事情的分歧得到解决,一家人共同选择走小路,有意思的小路和友爱的一家人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纵观全文,对一家人互敬五爱、互相谦让的氛围的呼唤和赞美,应该是本文的主题。但细想之下第6段和第8段所写的沉重责任感则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多元和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语言细节的刻画和赏析体会到语言背后作者所蕴藏的情感,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主题意蕴。</p><p class="ql-block">(一)尊老爱幼</p><p class="ql-block">从文章的开篇我们就能了解到这是写一个家庭里极为琐碎平凡中的一件小事情,而通过选材散步这件小事却歌颂出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一位“慈母”,一位“孝子”,一位“贤妻”,一位“稚子”,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的人物形象,作为文中的“我”和“妻子”站在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地带,身上背负的不仅是照顾年迈的母亲,同时还要养育年幼的孩子,如果哺育子女是动物的本能,那赡养父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在生命之河循环往复递进中,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成为弱者,这就很有必要传承我们一直弘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序,所有人才能被尊重和优待。</p><p class="ql-block">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学会尊重老人并且爱护幼小也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散步》这篇散文在情感价值上的体现。“我”与“妻子”分别背着母亲和儿子,最后一起慢慢地,稳稳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了,在一老一幼之间尽显人性的温暖和爱意。不管是走大路的体贴或是走小路的谦让,都能让人在互敬互爱的氛围中共同感受到这一份蕴藏在无声中的真挚情感。这也是《散步》一文中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主题之一。</p><p class="ql-block">(二)亲情责任</p><p class="ql-block">“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曾经被删除,当年莫怀戚知道此事之后非常地生气。那么这句话为什么不能删?是不是作者太过于小题大做了?这句话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深意呢?谭铁斌在《特级教师谈语文》中提及这正是一种“精神发现”,其实莫怀戚的精神发现首先在于写明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责任,其次是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是发现暗藏其中的亲情责任的使命。而整个散步的过程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作者在情节设置上采用了一波三折法使得文章情节在平淡中有波澜起伏之感。</p><p class="ql-block">1.波折一:母亲本不愿出来一信服地点头</p><p class="ql-block">南方初春时节天气还较为寒冷,而母亲是又熬过了一个寒冬,母亲的整体身体状况还极为欠佳。这个时候的母亲是不愿意出来走动的,但由于在“我”的劝说下母亲才信服地点点头随“我”一起出来散步,从不愿到点头的微妙转变中是儿子对于母亲的爱与温暖,同时也是母亲对于儿子的信任与依赖。浮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儿子搀扶母亲走出家门口的画面:儿子半低着腰,母亲盈盈地笑着倚靠在儿子的身侧,没有言语,只有温馨与责任浅浅围绕在其中。</p><p class="ql-block">2.波折二:大小路发生分歧——决定走大路</p><p class="ql-block">散步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文章中却用了“分歧”这么大的词。为什么莫怀戚要极尽渲染之事花大段的篇幅描写“我”的困难抉择过程呢?这分歧是因为“我”不想拆散一家人而兵分两路。虽然是极为细小的一件事,一日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一家人之间的和谐氛围,而由于一切取决于“我”的时候也侧面凸显了“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作为中年人需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调和家庭氛围中不和谐的因素,这自然而然地指向了亲情与责任的主题。</p><p class="ql-block">3.波折三:择路分歧被解决——决定走小路</p><p class="ql-block">母亲疼爱孙子,最终决定走小路,家庭分歧在不经意间就被爱所消融。母亲与孙子之间是两代人,但亲情的血缘是割不断的存在,因为这一份疼爱让母亲选择顺从孙子,一起去走有意思的小路,那一份亲情和责任也在不经意间悄悄传递。</p><p class="ql-block">(三)生命</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提到,散步的写作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中也提到,他骨子里其实是想写生命。从作者的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到生命是《散步》中的又一大主题。</p><p class="ql-block">文章明确提及生命的是第4段,其中写南方初春的田野上处处表露着春的气息,隐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四季更迭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对生命消逝的记录。在文中,“儿子”说前面的是母子俩,后面的也是母子俩。从他极为稚嫩懵懂的两句话中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传递的美好。文章最后一部分我们从作者的笔下得以窥见有意思的小路景色,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不单是母亲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更多的是体现尚在虚弱中的母亲对美景的热爱,也是对自我生命的眷念和珍爱。生命看似是极为宏大的主题,但作者却有意将生命的主题放在《散步》当中,通过小小的散步折射关于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他对于生命主题的探索思考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多元分析</b></p><p class="ql-block">在一篇仅有500多字的文章中,作者却通过独特的视角叙写了一个具有魅力和多元主题的故事。一点一点地细嚼文章,我们发现它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滋味,其中一体多元的主题可说内涵丰富。</p><p class="ql-block">艺术主题的多元化通过生动、直观、形象、具有魅力的语言凸显出其独特的主题艺术作用散步》就是典型的具有一休多元主题艺术的文章。文章中尊老爱幼、亲情责任与生命作为这篇散文的三大核心主题,在展开形式上是层层递进,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是由表及里。那为什么要写如此多元的主题呢?自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文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大迟,大迟了”,这里的春天自然不只是简单地说自然界中的春天,作者以文人独特的笔触表达的是中国的寒冬已过去,中国迎来了已经破冰的春天。尊老爱幼与亲情责任非常适官地出现在文章当中,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中闲适地散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通过散步这件事让人们内心深处受到感召,亲情伦理关系也在慢慢地破冰,似乎春天的温暖一下子普照在人们的心灵当中,一家人相亲相爱和谐共存。“母亲”决定顺从孙子的意见走小路其实不仅是对孙儿的疼爱、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而“我”与“妻子”背上的既是责任也是生命,责任需要“我们”承担,生命则需要“我们”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散步》一文是否三大主题并重呢?其实不然,作者在文章中明显更倾向于生命主题的演绎</p><p class="ql-block">散步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姿态呢?它不是跑步、不是快走,它是一种极为简单容易、能缓解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在小小的散步当中,“我们”无须走得多快多好,只需要放松身心,与家人闲谈,一路欣赏遇见的各处风景。在初春时节一切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作者经历失去了父亲的悲痛,又陪伴母亲“熬过了”寒冬,在经历了“生死离别”“与死神抗争”的艰辛苦痛之后,一家人在初春田野上散步闲谈,尽管是普通又寻常的景象,但在他们的眼里是那样的难能可贵、值得珍惜。生命的意义总是在经历失去之后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常叹生命与世事无常,如此小的散步作者用敏锐的笔触记录下来,因为这不是普通的散步,它是经历了生命考验的一次磨砺,尽管出现大路小路的分歧,但一家人用爱完美化解了这场危机与考验。生命的意义应该就是珍惜平凡中的琐碎,和爱的人相守在一起体会着幸福,这也许才是散步最美的地方,始终在平凡中珍惜温暖、体会生命之重。散步本就该是“生命”最美好的行走姿态,我们从散步中体会的就是“生命”。生命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衍生到宇宙中的一切都具有生命,日落星辰、虫鸣鸟兽、花草树木都具有生命的意义,人作为地球的主宰也不过是宇宙间微小生物。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又如何看待生命?《散步》中的多元主题让我们对于散步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深入作者,深入语言、思维、内容才能读懂作品,与作者相会,与文本共通。</p><p class="ql-block">(选自《散文百家》理论版,2021年第7期,有删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