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稀客/</p><p class="ql-block"> 对于石川河来说,朱鹮算得上是稀客,如果不是省林业部门在铜川柳林野化放飞,她们翻过秦岭来到这里还是很艰难的。</p><p class="ql-block"> 久居河岸的人,看到白色大鸟(白鹭),当地百姓习惯叫白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人们打心底里喜欢,敬而远之,鸟在水中觅食,人在田里劳作,互不打扰。远看朱鹮,与白鹭相近。</p><p class="ql-block"> 朱鹮比小白鹭大,较中白鹭小,体型胖矮,在水里一起的时候,人们常以为是一家大小出行。</p><p class="ql-block"> 朱鹮生性胆小,警惕性高,在低头觅食的时候,总会张望四周,一有人影出现,就会刮刮叫着惊飞,腹羽在阳光下呈现出粉红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今年来了四只,一只身上佩戴了背负式北斗卫星追踪器,一只有黄色的脚环,两只未戴。羽毛洁白,头顶有披状羽,头与喙端发红,喙中段黑色,腿脚红色,健康活泼。</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入秋后,山里冷了,她们由栖息地沿河流而下,落脚在荆山下的石川河富阎段。</p><p class="ql-block"> 这里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越,河水长流之后,水丰草茂,鱼虾成群,引得众多的迁徙鸟儿在这里歇息。朱鹮就好似走亲戚,时令一到,结伴而来。两三只、五六只的,出没在石川的河滩水道,愿这里也成为朱鹮又一个家园。来得多了,稀客也就成了常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附录小知识: 1、“朱鹮为雄雌同形同色的鸟类,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尤以初级飞羽的粉红色较浓,头颈部的羽毛特化伸长形成下垂的冠羽,整个面部,包括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且呈鲜艳的红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红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黄色,脚亦为鲜亮的红色。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网络资料)</p><p class="ql-block"> 2、在繁殖季节,朱鹮的羽毛会呈现出灰色。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新长出的羽毛本身就是灰色,而是朱鹮利用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来实现的。它们会在头部、颈部和肩部分泌出黑色的小颗粒,这些颗粒含有深色的非水溶性物质。朱鹮会用嘴蘸取这些物质,并将其涂抹到原本粉白色的羽毛上,从而使羽毛变成灰黑色。这种在繁殖期特有的颜色被称为“婚羽”“繁殖羽”,它不仅帮助朱鹮吸引异性,还起到保护作用,因为这种颜色变化使得它们在繁殖季节更容易融入环境,不易被天敌发现。</p><p class="ql-block"> 当繁殖季节结束后,朱鹮的羽毛又会逐渐变回原本的白色,到了九月左右,全身羽毛变成白里透红的颜色,这是朱鹮一年四季中最美的状态。这种颜色变化不仅是为了繁殖和保护,也是朱鹮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 此外,朱鹮的羽毛在静止状态或在地上觅食时,红色并不明显,但当它们展开翅膀时,翼下漂亮的绯红色飞羽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朱鹮的一种独特之美。(网络资料)</p><p class="ql-block"> 3、“新京报讯 据陕西省林业局消息,10月15日,该局和咸阳市联合在渭河秦都段细柳营湿地野化放飞24只朱鹮。至此,陕西10个设区市都有了朱鹮野外种群或人工饲养种群分布。据了解,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陕西朱鹮保护历经“发现”“抢救”“繁衍”“壮大”四个阶段,种群数量从1981年洋县姚家沟仅存的7只发展壮大到全球的1.1万余只,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特别是2013年起,陕西把野化放飞作为推动朱鹮种群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相继在铜川、宝鸡、西安、渭南成功建立野化放归种群,朱鹮栖息地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创造了“涅槃重生”的生态奇迹。”(摘自《京新报》2024年10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