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子监 <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东城区境内,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长六百多米的街道,在北京是神一样的存在,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北京唯一一条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街道,北京城有一百多座牌楼,这条街就占四座,这就是有名的“国子监街”,清代被称为“成贤街”。</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这条街的北面坐落着一座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学府“国子监”,是当今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教育部的合体。国子监通过东侧持敬门与古代皇家祭孔之地孔庙相通,两者相伴,构成“左庙右学”的格局,传承着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清乾隆帝曾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这里出来的人们像古代先贤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圣贤之才,又叫“成贤街”。</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始建于1287年,在汉代被称为太学,再往前溯源是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荀子曾是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现在的大学校长。国子监的祭酒都是当时的国学大儒,唐代的韩愈、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刘墉、纪晓岚都曾做过国子监祭酒。其中最有份量的当属韩愈,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后的古文发展道路,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国子监街至今还有韩文公祠,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韩愈以古文见长,诗词略逊一筹,还是有脍炙人口的佳作。最熟悉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尽了早春景色的朦胧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我们都很熟悉,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国子监和它是同一级别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第一道大门叫“集贤门”,与北京国都的红漆大门不同,集贤门的主体结构是黑色的。这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黑色属水,水能聚财。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此“才”非彼“财”。除了大门,国子监屋面的瓦大都使用了黑色,也与水能克火的理念相关。</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进去就是太学门,大字一点是为太,取至高无上之意。与北京其它宫殿大门不同,太学门是没有门槛的,寓意着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品学兼优,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进了太学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高大华美的琉璃牌楼。北京有很多牌楼,这是唯一一座因为教育而设的牌楼(非牌坊)。始建于乾隆48年(1783年),呈三门四柱七楼之势。三门意为“福禄寿”,四柱意为为“春夏秋冬”,七楼取“北斗七星”,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可以通行,但有一次例外,新科状元可以和皇帝一起通过,无上荣耀之外,也寓意仕途无限光明,有妥妥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牌楼南北两面的横额“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是乾隆的御笔,是皇帝临雍讲学的真实观照。</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气势非凡,相当于后面辟雍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梁思成先生将国子监辟雍和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颐和园仁寿堂、天坛的祈年殿并称为北京六大殿。“辟雍”二字为乾隆御笔,外围盘着九条龙的边框,很是雍容。。</p> <p class="ql-block">辟雍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礼记.王制》中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通“璧”,取玉碧之圆;象征“水”;雍”是水中突出的陆地。天子的学宫四周环水,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p> <p class="ql-block">“泮”即是半圆形之水。诸侯不能与天子比肩,所以学校也只能有天子的一半:水池是半圆形的,称之为“泮池”,学宫在水的中央,被称之为“泮宫”。西安碑林的前身是孔庙,所以碑林前有泮池,<span style="font-size:18px;">泮池”之间是</span>泮桥,去西安时不大懂,现在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原本没有辟雍的,皇帝讲学在后面的彝伦堂。乾隆登基第二年就想修建辟雍,直到48年年近古稀之际,功成名就的皇帝才下令修建辟雍,着工部尚书刘墉完成。辟雍环水,国子监内没有水源,怎么办?一开始想引进护城河水,一来距离远,二来设计拆迁工程巨大,于是工匠们们开凿四口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环池上建四座汉白玉石桥直通辟雍四门,这样问题迎刃而解,皇家实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在辟雍建成的第二年,乾隆皇帝到国子监辟雍大殿进行了首次皇帝“临雍讲学”典礼,规模宏达,盛况空前。典礼首先由满汉大学士各一名讲经,而后满汉祭酒讲易,再由乾隆帝就《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大学》中的“为人君,止于仁”两段儒家经典发表观点。殿内东边一排王公,西边一排大臣,其它听讲的学生和官员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加上驻京的外国使节,总人数达四千多人。当时就想:这场面很熟悉很官方不是,差别就是规模大小了。过去是内外之别,现在是台上台下之别。(经常在台下听领导训话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听皇帝讲学的人很多,辟雍外离皇帝比较远的人听不见怎么办呢,在辟雍南门外和太学门两侧站有满汉传胪官各一名,他们的职责是将皇帝的讲话传递给外面的学子们。传胪官工作简单,官职可不低,是正六品官员,老百姓戏称“十年寒窗苦,不如传胪吼一吼”。我可不这样想,没有满腹经纶,都不知道皇帝讲什么,你也吼不好不是?</p> <p class="ql-block">辟雍大殿的后面是彝伦堂,“彝伦堂”横匾是康熙皇帝御笔。彝伦堂是国子监最大的厅堂建筑,是国子监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前宽阔的台阶及台阶下广场是国子监学生集会的地方。辟雍建成前,皇帝讲学在堂内进行,遇重大活动,也在彝伦堂内进行。代表性的仪式就是历届科举考中的进士们在状元、榜眼、探花的带领下,先在孔庙祭孔 ,然后在彝伦堂东门拜谢“恩师”—国子监祭酒和司业。虽然进士们不都是出身于国子监,但最高学府的校长和副校长可以代表天下的老师。 拜谢恩师之后,还要进行“释褐簪花”之礼。进士们脱下粗布的百姓服装,换上官服,由祭酒和司业在前三名插上金花。最后大家把酒言欢,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寒窗绽放出绚烂的冰花。。</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位于辟雍两侧数十间房的东西六堂是当年国子监学生上课的教室。分堂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学校的班级,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年级。明代六堂中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为初级班,修道堂、诚心堂是中级班,率性堂是高级班。国子监给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公费上学的机会,国子监的学生会刻苦学习,明代有一半的进士出身国子监,甚至有状元、榜眼、探花均来自国子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走在东西堂下,好像听到了七百年前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的西侧是博士厅,明代设博士五人,清代只设两人(满汉各一人),是祭酒、司业之下主管教学的主任级老师。博士厅相当于现代的教务处。</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的东侧是绳愆厅。绳愆,是用准绳衡量过失的意思,绳愆厅是国子监负责管理的重要部门,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教导处,是纠正过失的地方。国子监博士以下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凡是违反规章制度的,都归绳愆厅处罚。</p> <p class="ql-block">绳愆厅内部,一眼看去自动脑补当年噼噼啪啪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受国子监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国子监周围的百姓有分寸懂进退。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之说,当代北京有一母亲为了孩子也一再搬家,最后选择的落脚地为国子监街。</p> <p class="ql-block">许多在北京工作学习的外国人喜欢国子监街的浓浓的中国味,下班后坐在窗前,点一杯咖啡,享受难得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国子监转到最后,遇到一位志愿者在讲解,跟着听了一会儿。完毕后聊天时说他住在国子监街,打小在国子监进出玩耍,退休后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从一点半讲到四点半,生长在皇城根下,北京人有自己独特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东边,隔墙而立的是北京孔庙,是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建于元朝的1306年。与曲阜的孔子家庙不同,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帝王举行国家祭祀的场所,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推广儒学,笼络汉族民心,稳定国家统治,下令修建孔庙,毗邻国子监,形成了“左庙右学”的规制。从汉代起,儒家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人们尊崇孔子,修建孔庙,最多时国内外多达二千余座,孔子思想的影响广大而深邃。</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一般孔庙的大门叫“棂星门”,过去帝王祭天时先祭棂星,但北京孔庙的大门在清乾隆年间重修后被定名为“先师门”。大门有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硕大稀疏,造型古朴,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在北京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孔庙是南北中轴,三进院落。过了先师门就进入第一进院落,是过去皇帝祭孔前做筹备工作的场所,有宰牲亭、井厅、神厨等。</p> <p class="ql-block">院落中最打眼的是这座雕像—孔子行教像。老人家宽衣博带,身体微倾,目视前方,和蔼亲切,当时就想,君子的爷爷就是这样子了。孔子双手交叉身前,左手在前(女士右手在前),行士见礼。站在像前离老人家最近的地方想:我若穿越回去给老人家行个礼,他老人家也一定会这样的回礼。</p> <p class="ql-block">孔子其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别存在。</p> <p class="ql-block">其特别处有三:一是出身特别,孔子血统高贵,是商王族微子启的后代,后来家族没落迁鲁,人丁寥落,其父年近七十无子,于是孔父叔梁纥与孔母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 。此“野合”非彼“野合”,司马迁的“野合”是指孔子出生与“礼”不和,孔子出生时叔梁纥年奔古稀,而颜征在不到20,差距太大不和周礼。这就挺有意思了,孔子一生都在“克己复礼”,而他自己确是“不和礼”的产物,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二是长相特别,孔子“生而圩顶”,即中间底,四周高,名“丘”是实事求是。身长“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九,在那个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时代,“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殊不知这个长人改变了后世万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三是行为特别,他天资聪颖,自学成才,30岁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的知识垄断;55岁周游列国,14年出行7个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惶惶如丧家之犬”。返回鲁国后,整理古籍,述而不作,使诗成为经 使经典成为经典。大哉,孔子!</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悲情的,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彬彬有礼的周王朝已经远去,他却呼喊“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生活在梦想里,知其不可而为之。累了倦了失败了,望着奔腾不息的流水,一声感叹:“逝者如斯夫”!颜渊走了,子路没了,心灰意冷到极点,曳杖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是可爱的,在发现学生宰予逃课白天睡觉时,孔子发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忤圬也”,不愧是圣人,骂人也骂得这样有文化。他坐在杏坛上,看着我们,喋喋不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巧言令色,鲜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样的孔子,少了神气,多了人气,好多人孔子,喜欢孔子的儒家,我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鲁哀公问如何选拔人才,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在中国历史上,供认的圣人有三个半:孔子、王阳明、诸葛亮、曾国藩算半个,我加上一个周总理,为其无论公德和私德无一点瑕疵,当得古今第一贤人。 孔子,当得古今第一圣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帝王对孔子进行了无数次加封,尊号包括:“先师”、“先圣“……等等,不一而足;元大德十一年,元武宗将孔子原谥号“至圣文宣王”加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孔庙大成门前立加号碑一座。这是孔子得到的最高封号。</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内御碑分两类:一类是记事碑,记录皇帝翻修孔庙,祭祀孔子等等,另一类是公德碑,记录皇帝平定叛乱,收复边疆等丰功伟绩。众多御碑庄严肃穆,构成孔庙独特一景。为什么北京孔庙内有如此多的御碑亭呢,因为孔庙不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儒家四圣十二哲的牌位,东西侧殿中还曾供奉着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先贤大儒的牌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殿堂。</p> <p class="ql-block">最彰显北京孔庙皇家气派的是这一进院落中,有198座进士提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p> <p class="ql-block">进士题名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最进士们考中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以纪念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成功,毕竟科举比现今高考难多了,高考每年都有,科举考不中得等三年。宋代王廷圭写过“雁塔题名处,蟾宫折桂新”的诗句。蟾宫折桂、雁塔提名都指进士高中,但蟾宫折桂比较虚幻,曲江游宴、雁塔提名却是大唐士子们最实际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关于雁塔提名,最有名的故事当属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当时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这一年,只有17名进士被录取,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同榜进士在曲江饮宴后,游览大雁塔,并在塔下题名,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溢于言表。是啊,比起苏轼,白爷爷的一生可顺多了,即便有心中的朱砂痣,也不耽误他“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随意,可谓自古名士多风流啊!</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也很得意不是?</p> <p class="ql-block">最得意的当属诗囚孟郊。两次落第,46岁高中,以为终于苦尽甘来,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真高兴啊,我们活什么,不就是活这样的一个个瞬间吗?!</p> <p class="ql-block">后来呢?后来不说也罢。孟郊前半生摆烂,后半生摸鱼,一生孤苦。他的诗沉郁冷硬,与韩愈很像,被归为韩孟诗派,与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相区别。苏轼评价说:“元轻白俗,郊瘦岛寒”当很中肯。</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的进士提名碑是元代开课取士后建立的。明朝建立后把元朝的题刻磨掉换上本朝的,所以198座石碑中,元朝仅三座,明朝77座,清代118座。里面有我们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明代的有于谦、张居正、汤显祖、袁崇焕、清代的有刘墉、纪晓岚、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蔡元培等等……科举制度打破阶级壁垒,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上升通道,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在南京,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就坐落在秦淮河边。以前去过,印象不深了,现在如果再去,当滋味不同了,岁月流淌,眼光也变了呀……</p> <p class="ql-block">看着一方方石碑,好像在见证历史,那一个个的名字幻化成无声的呼喊:我来过了呀,……吾去也!</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行礼的正殿。建筑风格为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黄琉璃瓦,下金砖铺地,规制与故宫太和殿相当。殿内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礼器、祭器、乐器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雕有二龙戏珠图案,雕刻精细,蔚为壮观。浮雕前为神道,皇帝御用。</p> <p class="ql-block">焚帛炉,烧祭品的地方。老人家在天上,地上的人够不着,青烟袅袅,直上九天,他会看到听到收到。</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月台前有颗古柏,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能辩忠奸,识善恶,人称“触奸柏”,700多年了,枝繁叶茂,苍劲依旧。</p> <p class="ql-block">在大成门两侧,各有石鼓五面,是乾隆年间仿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叫乾隆石鼓。 石鼓上刻的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p> <p class="ql-block">因为先秦石鼓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不清,乾隆皇帝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决定重新刻制。所集石鼓文共310字,它们记录了先秦时期的游猎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第一面石鼓甲上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乘上最好的车,架着优良的马,在众臣的簇拥下,旌旗为先导,游猎于田野间。快速奔跑的鹿,正是他们射猎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石鼓旁还竖立有碑文,记载了重刻石鼓的经过,西侧碑文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的《石鼓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见过了“熹平石经”,见过了“开平石经”,在孔庙又见到了“乾隆十三经”,当是意外之喜。</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的经文都是由江南士子蒋衡一人书写。蒋衡自幼擅长书法,历时十二年完成了这部作品。他的书法工整,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特旨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将蒋衡手书的十三经刻于石版,列于太学,定名为“乾隆石经”。</p> <p class="ql-block">这套石经包括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共计63万字。这套石经不仅是中国最后一部官刻儒家石经,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石刻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书碑林立,文脉不绝……</p> <p class="ql-block">时值2024年9月27日,9月28日孔子诞辰2575年是举行祭孔大典的日子,所以孔庙博物馆提前闭馆进行彩排。我在国子监,听隔壁钟声九响,这钟声穿越时间,走了2575年;跨越空间,从山东曲阜发起,走向未来,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钟声在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