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前,我应邀参加了上海文史馆与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任政诞生百年书法展暨纪念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任政先生生前肯定不曾想到,今天开会的会标会用上自己写的字。众所周知,现在的电脑、手机都装载着有任老所写的行书字体,供人们使用,极其方便。电脑字库中的行书体是用得最多的字体,可以这样说,现在全世界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能看到任老的字,而日常见到最多的就是被用作街市的店面招牌,报刊,书籍中的标题字,深受大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为了丰富美化报刋书籍出版物的版面,上海字模一厂开始邀请上海书法家创写,新的印刷字体,其中就有行书字体。</p><p class="ql-block">那时上海书法家任政、胡问遂、单晓天、赵冷月、周慧珺、周志高、刘小晴、张晓明等各写了代表自己风格的行书字样(200个单字,内容统一),然后把它缩小印样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最终雅俗共赏的任政行书得票最高被厂方选中。</p> <p class="ql-block">任政先生在厂方召开的征选行书字稿座谈会上发言。左为书法家赵冷月先生,。</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任政先生正处在老当益壮的艺术颠峰,但要在方格中写出既能直排又能横排、又要字字呼应,行气连贯的字,可以想象有相当难度的。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要反复写上好几个(见照片,这是我收藏的废弃的原稿,上有铅笔打的圈圈,这是出版专用符号,俗称猪尾巴)。</p> <p class="ql-block">那时老先生白天在四川北路邮局办公室应酬各方求字,晚上还要在电风扇下,伏在案上艰苦地书写6196个印刷通用的行书字稿。</p><p class="ql-block">说到稿酬,那时蚊格刚结束才开始恢复,标准是极低的。无奈,他辛勤付出的稿酬却出乎意料,难以想象的少,仅仅每字一毛钱,共619.6元,惊哉!</p> <p class="ql-block">2016.11.29在上诲文史馆座谈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参加工作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就有专门研究印刷字体的研究室。由于工作需要学习书法,我于一九六二年参加了上海青年宫举办的书法学习班。巧的是班主任就是任政老师。</p><p class="ql-block">记得任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发给学生临习用的课徒样张,每次发三四张,其中有他用元书纸临写的“褚遂良倪宽赞”、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隶书有“史晨”、“礼器”等等。一个班级二、三十人,每次要写很多样张发给同学,可见他对学生教书是非常“任政”的。</p><p class="ql-block">六三年春,毛主席号召:”向雷峰同志学习”。上课前一早,他就把预先用隶书写好的“学习雷峰好榜样”标语贴在教室黑板上,学生一进教室就看到这条标语。这情景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当然标语课后被我收藏了。</p><p class="ql-block">也许他知道我们几个学生是搞报纸、书刋印刷字体设计的,对我们特别眷顾。记得生平第一次去南京东路朵云轩化三角七分买了一张宣纸,就是为了求先生写字。说实话心中还是比较忐忑的。我把宣纸横竖一开三,一张用红粉事先画好格子,另二张裁成三尺大小,就这样冒昧地向先生求字,想不到他一口答应。在下一节上课时,我一进教室就看到写好的三张宣纸已张挂在黑板上了。非常开心激动!</p><p class="ql-block">二尺宣写的是隶书“蝶恋花”,三尺宣则用行书一横一直写了“满江红”,“节临兰亭序”。任老师在三张落款中都把我称作“研隶”,一开始还真不懂。任老师长我二十六岁,“研隶”即砚弟,其意味是深长的。既是长辈的谦虚,又寓意希望小辈在同道学习中快速成长。这三张墨宝是先生留给我的珍贵礼物,至今我一直珍藏着,已快一个甲子了!</p> <p class="ql-block">我初学书法的六十年代,当代书家字帖很少见得到,仅上海教育出版社出了沈尹默、胡问遂的大楷字帖很欢迎。其余则找旧时书坊出的九成官,麻姑仙壇,玄秘塔等黑的碑刻、字帖学。如自学,无人指点收获很少,写了一段时间,不见进步,反感枯燥乏味,不想再写。但当我一旦进入青年官受教于任老师,进步飞快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每次上课,任老师都站着用大号狼毫笔醮清水,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笔法要领,学生在下面看得很清楚。还对大家说可以行书楷书交叉进行学习,那时他教行书“快雪时晴帖”,就是那样站着一笔笔交代如何写《羲之顿首》等等字的。也就是在那时才懂得古人写信用顿首是什么含义。</p><p class="ql-block">初学书法以临墨迹上手比学碑帖容易入门,书法老师用笔醮清水黑板上示范书写,这都是任老师上课教授书法的经验,我把他写出来,一定可以给今后书法老师上课有点启发帮肋。在青年宫学书法,有一次任老师教我们写隶书。我就举手问任老师,如何看待目前文汇报上新出现的隶书标题字?</p><p class="ql-block">任老师接口就用他那略带黄岩口音的方言说:“那是没有学过汉隶的“烂石书”,正是一针见血指出他的弊病。</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二年文汇报隶书标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我方知隶书笔法虽简,初学易上手,但汉碑是非学不可的。那笔画间出现的上下起伏的抖动痕迹,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笔法功力的呈现,需日常历练,时间积累方成,容不得半点虚假做作。</p> <p class="ql-block">字模厂整修文汇报隶书原稿样张,注意上有俞乃风谨书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老师平时也关心报上出现的新字体,曾向我们上海印刷技术研交所自荐书写隶书样张。那是一九六三年书写的毛席诗词。(见下图)这是我们用专业制版用照相机拍摄的缩小效果照片,至令还黑白分明,不见返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后期他被上海字模一厂通过竞选,书写了6196个通用印刷字模,即现今电脑中的行书学库。八十年代其书写的隶书字样,在文化部举办的《印刷新字体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如今可惜的是未能将《任政行书体》的名字在电脑字库中命名,这对任老是不公的。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当今社会。有关部门应立即还其应有的署名权。其家属应得的知识产权利盖,也相应得到保护。我在此强烈呼吁!</p><p class="ql-block">到了一九八三年我调入上海书店出版社当书画编辑,同任老师的关系就转成编辑与作者关系了。自然也到了学生向老师回报教导的感恩时候了。</p><p class="ql-block">当我社有书号,可以出当代人的作品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任老师。当时要编辑出版一套各种书体技法指南丛书,例《指书技法指南》,《小楷技法指南》《篆书技法指南》,《草书技法指南》等等,那隶书当然也应称《隶书技法指南》。当我向任老师组稿时,很顺利就拿到现成的书稿。原来此书上海人美答应出书,后因蚊格搁下未出,心中自是高兴。但看书名与我们不符,细看方知此稿曾经沈尹默过目并获好评,还亲题《隶书写法指南》又题词:“向来学习隶书无通俗教本,初学往往不易入门。任君此著可弥补此种缺陷,善读之者自可开凿通津,悟入胜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后来这书名当然不改就用沈老的。</p><p class="ql-block">在编辑该书过程中,有一重要章节“隶书的变化写法”在送总编审续时没有通过。原来任老师把所收集的隶书各种变化写法,按笔划多少来编,化了不少心血,一一书写归类精心编排制作。由于不符合正规出版书籍要求,要推翻重写进行整理。而每字的字头,原是任老书写的很小正楷字,每个字只四毫米大小,现在要他老人家重写显然不现实。后来就由我代笔书写,还一个一个按顺序重新剪贴整理。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实才难以限时完成,只能抽掉,择时另行单独出版。</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一幅作品中出现相同的字要变化着写。楷书这样,行书草书更应这样。隶书当然也要变化样写,写得越多越显示你的功力高古。所以此章节的出版,对初学者帮助很大。如今这未完成的书稿,当2002年我行将退休前,其子任舜华来社,想出任老师另一本楷书大字习字帖时,我就把未完成的这部原稿退回了他。并请他继续完成该书稿的后半部,后来情况怎样则不得而知,不过由上海王宽鹏书法家编著的《隶变》前不久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对想学隶书的读者将是个很大的福音。</p><p class="ql-block">本文曾刋于2016.12.15上海《新民晚报》</p><p class="ql-block">又 本文原创刋发新浪微博至今,有读者反映不易见到,今特重写发于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