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盛夏(二)

平安是福

天水 麦积山 1600多年前,穿着木屐的佛陀渡过了黄河,经陇山一路寻访,来到中国的龙脉秦岭脚下,在形似麦垛的小陇山,留下了麦积山的风雅。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的砂砾岩不易石雕,造像以精美的泥塑为主。从后秦到清代开凿了200多个洞窟,在80多米高的崖面上,层层环绕,迂回而上,有14重之多。</p> <p class="ql-block">  崖壁似蜂巢,悬崖千重梯。当年诗圣来此,也仅 “上方重阁唤,百里见秋毫”。如今的人们,蜂拥而至,观尊尊雕像,赏幅幅残存壁画,在时间的缝隙中,一窥千年的经世轮回,找回古人留下的那一处处,一段段足以坚定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凭证。</p> <p class="ql-block">  以山体为背景的雕刻,也叫北朝雕刻博物馆。足以北朝开始至结束,序列完整,汇集了北朝不同时期的佛造像,弥足珍贵。</p> 佛陀宝相庄严,俯瞰众生。所有的人间悲喜都被这低垂的双眼和慈悲的面容化解。 神情安详,静默无言。涤荡了所有的苦辛,所有的经历,便具有了这样彻然、澄然。 在最早的后秦石窟里,佛偏袒袈裟,表情刚毅冷峻,仍是异域风格。 <p class="ql-block">  北魏中后期,造像多了本土人对佛的理解,塑造出一尊尊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的造像。或许当年匠人心里的佛就应是这样开朗的,快乐的。微笑明亮了洞窟。</p> 听法的小沙弥,早已进入那心无挂碍的佛国世界。幽暗的洞窟中,就连他的影子都在微笑。东方微笑 — 中国人感情世界中,最好的表情。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面带微笑,完全中国化了。人的可亲,神之高远。西来文化,中国审美,完美合十。 <p class="ql-block">  微笑、微笑、还是在微笑。人与佛的距离在这一双眼睛归纳出的变化中,一下近了许多。佛与人有了互动。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东方维纳斯”。</p> 一万多身佛造像,在密林深处微笑了1500年。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麦积山造像浓郁的东方韵味。被称作东方雕塑陈列馆。 <p class="ql-block">  威风凌凌的哼哈二将,凌风傲雪,守护着佛与菩萨。</p> 佛教在中国留下了最多的石窟和最美的造像。慈悲为怀与中国文化信守的爱与和平情投意合。中国人常把母亲比作今生的佛,把救度苦难的人称作菩萨。这种对佛的理解,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廊檐,依稀可见片片残存的精美壁画。隆重出游的车马队,飘逸阿娜的飞天乐舞,志向高远的腾飞天马,象是展示,又象是在激励。</p> 麦积山景区,现今以归属敦煌艺术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文保工作。划区域选洞窟是目前的参观模式,稍有遗憾。相信将来一定让游客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问道 崆峒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邻宝鸡,北抵银川。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p> <p class="ql-block">  混元阁位于崆峒山最高峰香山。是一座上八卦下正方的仿古建筑,颇有天圆地方之感。高29.6米,百里之外清晰可辨。登临混元阁极目四眺,天阔地宽。大有“三秦收眼底,陇原咫尺间”之势。</p> <p class="ql-block">  在香山还有一座道观,香山殿。从宋元后,几废几建。现在的大殿是1982年重建。虽说是道观,由道士住持。供奉的却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教一家、万善归一,表达了中国人信奉的兼容并蓄,和谐包容的传统文化观。</p> 崆峒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云海茫茫。层层银絮在山谷中飘荡,奇峰古刹忽隐忽现。 自古西来第一山,烟笼雾锁最奇雄。 夏日的崆峒,既可以领略绿树成荫,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更能欣赏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登高远眺,满目苍翠,弹筝湖水波淼淼,山湖交相辉映。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万般韵味尽在其间。 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绝顶之颠的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建筑为崆峒山宫观之首。殿宇重重,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 三教殿里,佛祖、老子、孔子的坐像并排而立。三教合一,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天师殿:奉祀道教创始人东汉张道陵。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后人都尊称为张天师。 三星殿 三星殿里,福禄寿三星居首,八仙分坐两边,群星聚会。福禄寿三星带来幸福、吉利、长寿,八仙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皇帝问道宫。相传,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领悟了至高的道理。经过28年的努力,终成天下大治之业。 崖壁上这个红色的木阁子,就是广成子的悬棺。相传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了1200多年,羽化成仙后将自己的法体留在了此处。 雷声峰位于马鬃山东南余尾山脊,此山脊两面临空,峭壁千仞,风云变幻莫测,如遇天雨,雷声滚过,崖壁回荡,遐迩可闻,故称雷声峰。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玉皇楼。供奉玉皇大帝主神。</h3> 雷祖殿。又称九光殿。位于雷声峰山巅中段。是崆峒山现存明代建筑物中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建筑殿,供奉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雷祖殿前的石坊:用黄沙岩雕成。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图案。工艺刀法刚劲、图案精致,造型优美、是崆峒山古建筑中最为闪耀的精品力作。 棋盘岭被称为“天下围棋第一地”。相传广成子和赤松子两位仙人常在观棋松旁的青石棋盘对弈。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 崆峒山风景绝佳处,在369级台阶,70多度天梯之上。 诗圣杜甫眼中的崆峒山:“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这是对崆峒山的敬畏之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诗仙李白用崆峒山雄壮,秋风萧飒。赞美守边将士的勇猛善战。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他的诗作里曾写到“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年老时,去崆峒山探访,向山中的道士请教,探索人生的真谛。 青山巍巍,流云轻轻。红尘淡淡。治愈极景。 崆峒山: 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奇,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登崆峒,居高远眺崆峒十二景。赏奇峰雄秀。会有一种时空的错位感 。古有皇帝问道。秦始皇、汉武帝慕名登临, 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感慨,今有武侠小说巨匠金庸更是把崆峒武侠作成了笔下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