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寺原址坐落在宜兴市城西南 18 公里的张渚镇芙蓉山下,寺以山为名。唐乾元初(758年)建禅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更名寿圣寺,隆兴元年(1163年)改名广福寺。<div> 元朝至十六年(1356年)兵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长洲徐显卿建造采芝亭,僧真觉募资建造正殿,史孟麟建讲堂,寺改名“教寺”。旋毁。<br></div> 芙蓉得静 幽竹悟灵 万愿放观咸自在,<div> 古刹临风 清修若水 群生览物契天然。</div> 清顺治初,山寇峰峦起,僧散寺废。后僧人自闲与密慧经营兴复。民国时,寺宇三进,另有侧厢,共20多间。内有18罗汉、千手观音,有僧几十人。寺有水田300亩。 1950年土地改革时,田地被分。1951年在芙蓉设立省“芙蓉茶场”,寺内仅留2名主持。60年代初,“芙蓉茶场”又征用寺宇房舍.安排主持异地就业。70年代初,寺庙建筑被拆除。<br> 自唐以来,芙蓉寺历经兴盛衰落,高僧禅师聚散往复,墨客文人访慕不断,存了诸多历史文化灵迹。<div>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赋赋词《凤栖悟 · 荆溪写景》:“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唐代陆希声、明代吴达可、汤启祥、清代徐喈风、周迪等都来此留诗作赋;明代画家徐奔的《芙蓉山景图》现已被无锡书画院珍藏;民族英雄岳飞也曾率兵来芙蓉拜寺。</div> 2007年,宜兴市旅游部门对芙蓉寺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认为芙蓉寺景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能够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构成本地区名牌。古寺虽毁,但禅碑、佛器、石墩等古迹仍得以保存,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br><br> 幸逢盛世,国运昌隆,为“继承佛教事业,弘扬正信佛法”的伟大弘愿,芙蓉寺监院传谛法师发菩提心,顺应广大佛弟子、信众的要求,重建芙蓉寺。<div> 自2009年寺院奠基以来,芙蓉寺得到了各级领导、诸山长老、檀越信施的大力护持,寺院的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请到了古建专家、设计院规划设计,在深度挖掘芙、蓉寺原貌的同时,积极创造新时代的寺院文化。如今,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斋堂、僧寮等。</div> 山门殿内左右两侧有两尊金刚像,哼哈二将是汉族民间对佛寺山门殿这二金刚的俗称。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作者根据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附会而成的两员神将。<div> 一名郑伦,形象威武凶猛,能鼻哼白气制敌;</div> 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这三尊是释迦牟尼菩萨和近侍文殊、普贤两位菩萨。 三面大山如太师椅环抱的芙蓉寺,,非常的大气。 <b> 大愿王鼎</b><div><b> </b>芙蓉寺还在继续修建中,如台阶中的石浮雕,以及殿外地面的地砖都还没有铺设。</div> <b>天王殿</b> 天王殿正中照例供奉的是弥勒佛。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div>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div> 天王殿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分主“风调雨顺”之职。手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 手持雨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手捉灵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 弥勒佛的背后是手执宝杵的韦驮。韦驮以守护伽蓝著称,所以特别受中国佛教的尊崇,近世所建寺院都奉他为守护神。 前往大雄宝殿的台阶中也待装石浮雕。但周围一圈的青山给寺院增添了庄严和美感。 <b>大雄宝殿</b> 大雄宝殿两侧,四个宜兴特色的紫砂大瓶。 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 抱柱楹联:<br> 登斯宝地应知华藏庄严海,<br> 瞻彼圣仪便觉菩提极乐天。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分侍着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年老的是迦叶尊者,中年的是阿难尊者。 大殿两侧分别塑有十八罗汉,一侧九尊。 普贤菩萨骑着灵牙仙的白象。 殿后塑有三大士及渡海观音像。 文殊菩萨骑着虬首仙的青毛狮子。 这一侧的也是十八罗汉中的另九尊。 因芙蓉寺还在继续修建中,名气还未远扬,因而来寺院朝山进香和观光游览的人都不多。<div> 一位主持师父热情地陪着我们在殿内观光,并按殿内墙上的壁画,一幅幅给我们讲述了释迦摩尼的一生。</div> <b><font color="#b06fbb">梦象受孕</font></b> 500多年前,古印度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醒来后她就诉净饭王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b><font color="#b06fbb">七步莲花</font></b> 释迦牟尼一出生就独立行走了七步,每一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b><font color="#b06fbb">命名大典</font></b> 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的疼爱自己的儿子。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 . 悉达多。 <b><font color="#b06fbb">仙人占相</font></b> 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 <b><font color="#b06fbb">得入四禅</font></b> 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定,得入四禅。 <b><font color="#b06fbb">文武过人</font></b> 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 <b><font color="#b06fbb">成亲娶妻 </font></b> <b></b>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 <b><font color="#b06fbb">深受爱戴</font></b> 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b><font color="#b06fbb">见丑生厌</font></b> 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 <b><font color="#b06fbb">出城四游</font></b> 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厌离。<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夜别妻儿</font></b> 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 <b><font color="#b06fbb">远离王城</font></b> 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 <b><font color="#b06fbb">削发更衣</font></b> 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开始修行。 <b><font color="#b06fbb">六年苦行</font></b> 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 <b><font color="#b06fbb">牧女献供</font></b> 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重新开始修行上。 <b><font color="#b06fbb">发愿成佛</font></b> 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b><font color="#b06fbb">树下参悟</font></b> 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 <b><font color="#b06fbb">魔女献媚</font></b> 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 <b><font color="#b06fbb">水淹魔军 </font></b> 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此时坚牢地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 <b><font color="#b06fbb">魔军败退</font></b> 魔王波旬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得逞,终于败退 <b><font color="#b06fbb">成等正觉</font></b> 佛陀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叹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从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慈悲与智慧。 <b><font color="#b06fbb">梵天献花</font></b> 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 <b><font color="#b06fbb">鹿苑传教</font></b> 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 <b><font color="#b06fbb">游行教化</font></b> 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应机的教化着所有有缘的众生 <b><font color="#b06fbb">回宫省亲</font></b> 佛陀的父亲病重卧床,佛陀带领弟子回宫省亲。 <b><font color="#b06fbb">见昔日妻</font></b> 佛陀与昔日的妻子耶输陀罗相见了,并对她作了重要的开示。 <b><font color="#b06fbb">儿子出家</font></b>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拜舍利弗为师,而出家。 <b><font color="#b06fbb">父王逝世</font></b> 佛陀见到了病重的父王,并为他开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后,佛陀尽职孝道,亲自抬父王的棺椁,为世人以身作则。 <b><font color="#b06fbb">升天说法</font></b> 佛陀应天神的邀请,不动而上升天宫为了报答母亲之恩德而升天说法。 <b><font color="#b06fbb">重返人间</font></b> 佛陀在天宫说法后,沿着天梯下返人间,众天神恭敬围绕。 <b><font color="#b06fbb">最后供养</font></b> 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养,以表现出疾病这样的方式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并表示即将进入大涅槃的境界。 <b><font color="#b06fbb">入大涅槃</font></b> 佛陀对弟子们做了最后的开示后,安详的右卧,进入涅槃。所有的人都应佛陀入灭而悲泣难止,大地震动,人神共悲,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唯一依靠将离他们而去。佛陀并没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样选择长久的住世,而是这么早就示现涅槃,因为他担心弟子们会因为他的长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见佛陀的良苦用心!<div> 然而佛陀的化身虽然离开了众生,法身却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于佛陀创立的僧团之中,存在于法本文字之中,存在于整个虚空界,只要有一个众生哪怕是微小的蝼蚁需要他的帮助,只要因缘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时一样无二无别。</div> 听了主持师父的一番讲解,我们知道了释迦牟尼佛充满传奇色彩一生,他的智慧和慈悲影响了无数人。尽管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教诲至今仍然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追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前抱柱楹联: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德相非空非有,随机感以恒周。<div> 后抱柱楹联:梵宇庆重新,依旧慈云瞻宝相;灵泉常不涸,永沾法雨沐洪庥。<br></div> 大牌楼的背面,额题:大吉大利。 重修的芙蓉寺选址非常好,三面环山,正面临路,既有静谧幽深的修禅环境,又不存在与世隔绝的隐秘。 芙蓉寺的位置,目前的公交站点名为“官山坞”,还没有“芙蓉寺”站之名。但因其在旅游线路途中,估计以后会更改站名的,那就吸引香客和游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