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晋北(中篇)

一路风清扬

大同历史悠久,境内桑干河支流、御河纵贯南北。古称平城、云州、云中,辽代改称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div>  走完大同古城其他景点,将进入两处重点国保文物单位、辽金建筑华严寺和善化寺。</div> 华严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单位,在当年与故宫同一级别的存在。大同是辽国的西京所在,华严寺在当时是皇家祖庙,所以气质和规制啊,那是相当的高。这里面的建筑造像壁画呀,那也是一等一的精品。<div>  1933年9月,梁思成先生第一次来山西考察古建筑,曾经来过这个华严寺,称它为海内孤品。还有一尊造像,被当时考古学家和文物收藏家。</div><div> 刚进华严寺大门,就感受到十足的气场。虽然是辽金时期的建筑,但唐代遗风犹存,毕竟辽承唐制。殿宇巍峨,气势雄浑,风格古朴。因为契丹民族拜日的传统,所以华严寺的方位跟传统的寺庙不太一样,是坐西朝东。所以参观华严寺最佳的时候是早晨,能看到阳光洒进大殿的壮观的景象。</div> 首先来到普光明殿,这里的工笔重彩壁画。这是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师生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虽然是现代的作品,但是创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运用了古法制作。有些地方为了突出层次,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古朴大气,有庙堂之像。 往后走来到上华严寺的山门。华严寺面积较大,明代为了方便管理,分成了上下华严寺两部分。上华严寺的门口这对小狮子真的格外的抢眼。 山门的匾额下,可以看到清代留存的这个镂空的雕刻刻画的二龙戏珠,非常精致。 山门内有哼哈二将,风格也非常的独特,哼将脚底踩着酒色财气,哈将踩着魑魅魍魉。<div>  华严寺各个殿之间有围栏环绕,是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的规制。</div> 大雄宝殿坐落在5米左右的高台之上,气势很惊人。这座大雄宝殿建于辽清宁八年,比应县木塔晚了6年的时间。他所修建的时代是耶律洪基时期,在金灭辽的战争中被毁。后来金朝人在原有的地基上进行了重新的修建。 大殿面阔九间,单檐庑殿顶。 <p class="ql-block">  在大殿正前方,挂了一块儿匾。匾上写着“调御丈夫”四个字,这是释迦牟尼的尊号。</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殿是四朝合一,有四个朝代的组合景观。一是辽代的原有地基和右鸱吻,二是金代的建筑,三是明代的雕像和左鸱吻,四是清代的壁画。</p> 辽代的鸱吻,四点五米高。 院内有座木塔,虽然是现代重修的,但严格按照《辽史地理制》的记载修建的,纯木榫卯结构建筑。这是全中国现存第二高的古木建筑,比它高的只有应县木塔,外观看似三层,实则5层,有两个暗层,非常漂亮。 它的下面有一座用了100多吨黄铜打造的500㎡的纯铜地宫,金碧辉煌。里面供奉着元代高僧慧明师傅的舍利。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内还有座纯辽代建筑,就是薄伽教藏殿。薄伽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殿始建于公元1038年,是用来存放经书的地方。全中国8座辽代木构建筑,这便是其中之一。</p> 大殿内壁的四周有一组二层的书柜,还有一座让梁思成先生叹为观止的迷你天空楼阁,现在不对外开放了。图是网上的照片,确实非同一般呀。 大殿内部有31尊彩塑,29尊辽代的,2尊明代的。有一座精美的露齿微笑菩萨像,被郑振铎先生称为“东方维纳斯”,1982年的时候,中国邮政还发出过她的邮票,面值达到70分。 华严寺参观结束后,古城还有一座重要建筑——善化寺。来到善化寺山门前,会看到一座五龙壁。它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建造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1980年迁到善化寺门前的。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当时叫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为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辽金建筑。 <div>  善化寺的山门是落成于金代初年的大型官式建筑,是现存最古老的金代建筑之一,更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殿堂式木构建筑。</div> 善化寺山门内供奉明代落成的四大天王塑像,所以也叫天王殿。这里供奉着被网络上称为“最萌四大天王”。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曾四到山西考察,他们在《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中盛赞古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同样建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1128-1143年),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前有宽阔的月台,是现存辽金建筑中最宽的。 </p> 殿内有一块镇寺之宝,那就是朱弁撰于金皇统三年(1143)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大定十六年(1176)立碑于殿,也叫“朱弁碑”。<div>  朱弁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叔父,公元1127年任通问副使,来到西京(大同)被金人羁留,在善华寺内幽居了十四个春秋,直到宋金议和后才南归。朱弁留寺期间,应寺僧圆满大师之邀,为寺院的重修撰写了碑记,因朱弁居此时,亲眼见到了寺院兴修始末,所以写的碑文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记载详实,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样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 </div> 善化寺最精彩,也是最珍贵的部分莫过于这座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是八大辽构之一,里面存放着金代的彩塑。大雄宝殿下有台基,前有月台,是辽金佛寺主要建筑常见的样子,大同华严寺大雄大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等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大雄宝殿内的彩塑是中国辽金彩塑之代表,主佛坛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佛坛上为二十四诸天,共计33尊。 其中最漂亮的应该是鬼子母塑像了。传说中鬼子母有五百个孩子,为了报前世被男人抛弃并流产的仇,每天都要吃一个小孩。佛祖为了点化她,带走了她的一个孩子,她心急如焚来向佛陀求助,佛陀劝她将心比心,鬼子母这才恍然大悟,放下屠刀,从此变成了保佑幼儿和孕妇的送子娘娘。 这里就是所有人来山西都一定要来参观一次的地方,也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他历经了1500年风霜雨雪的侵袭,却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进入主景区首先看到的雕像就是我们云冈石窟最早的建造者和设计者——昙曜,正是由他开始开启了这座东方传奇的神话。云冈石窟最出名的五座大型造像,对应了北魏王朝五位历史君主,并以这位设计者的名字命名叫做——昙曜五窟。 再往前走是礼佛大道,这是由13对六牙白象塔组成的。据说当年,释迦来到人世间时,他的母亲就梦见一只大白象驮着他进入娘胎。13这个数字在佛教当中代表的是吉祥圆满,而六牙白象在佛教当中有威力又性情温顺,代表菩萨心肠,又有大势。 <p class="ql-block">  所谓六牙白象就是有6颗牙齿的大象,代表的是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的六种方式,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般若吗,这也是我们时常说的六根清净。传说当六牙白象出现时,就是吉祥之兆降临,好运和好事就要到来。</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前有一座灵岩寺。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有记载,说最早的灵岩寺是一座山堂水殿,就像是一座水中佛国,宛在水中央。云冈石窟曾经就叫做“灵岩寺石窟”。</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灵岩寺按照《水经注》记载的位置,完全按照史书中关于北魏宫阙的造型进行复建,如果从高空上俯视呢,它就像是一只灵动的乌龟,浮在十里河的水面上。</p> 云冈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由前向后一共有45个洞窟,大大小小的佛像51000余尊。它的建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 云冈石窟是修建在砂岩石之上的,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云冈石窟前的道路以前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这尊雕塑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道深深的车辙印。 <p class="ql-block">  第1窟到第4窟是在北魏经济最繁荣昌盛、稳定和平时期而打造的。其中早期的石窟为了预防洞窟坍塌,在开凿时都留存中柱,然后再在中柱上雕刻佛像。</p> 三号洞窟据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当时当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洞窟就成了未完工的烂尾工程。<div>  整个洞窟只有一龛造像,雕刻的是西方三圣。中间是西方阿弥陀佛,左右两边分别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div><div>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从公元39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公元525年左右,历时约150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所以整个云冈石窟的造像形态不一。但这尊造像目前专家认为它更偏向于初唐的风格,因为最中间的阿弥陀佛造像竟然出现了双下巴,并且他没有手腕子,旁边大势至菩萨像竟然还有小肚子,这不就是盛唐时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吗?</div> 第5窟,也就是大佛窟,有一尊全国甚至全世界窟内最大的造像主尊,高度为17.4米,一个鼻子1.7米,一个耳朵3.4米,据说眼球儿要篮球那么大。这尊佛像是清初时上的色,还能感受到光彩艳丽。当时康熙皇帝评价说:大佛比山高,守在半山腰。耳朵能摆棋,手上能摆席。 第6号洞窟被称为云冈第一伟窟,但游览时没有开放。据说是孝文帝为了纪念他的奶奶冯太后而雕刻的一组洞窟。整个洞窟有33幅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娶妻,到悟道成佛的故事图,以连环画儿的形式展现在了第6号洞窟里面。可以说是1500多年以前雕刻在石头上的小人儿书。 7窟和8窟是一组双窟,里面有很多二佛对坐的场景,这个形式在云冈石窟出现的频率高达385处,展现了北魏孝文帝在他奶奶冯太后的带领之下,二皇称制的政治时局。 一些造像还有典型的鲜卑民族服饰特征,帽子叫做圆帽垂裙,发型叫做锁头编发。 这尊女菩萨合掌露齿,要比大同华严寺合掌露齿女菩萨早500多年。图片不怎么清楚,在网络上更为清晰的图像看到,这尊造像露着一排白白的大白牙,身体一部分坦露在外,光着脚丫子,把封建社会所有女性笑不露齿、衣不露体、形不露足,所有的不可能通通变成了可能。更有趣的是,她的脸蛋子还有俩梨窝儿,被网友称为1500年前的贾玲。 9号洞窟更多体现的是东西合璧。这里有一堆外国人,还有各种飞天长翅膀的小天使。 在这里可以看出,云冈石窟的很多雕刻来自于北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还借鉴了波斯和西欧的风格,所以在在这座窟里,甚至有一种到了罗马的错觉。 该洞窟是前廊后殿的形态,前边有西方罗马时期的廊柱,后边儿是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所居住的殿堂,门楣上的莲花是中国元素,下面是西方时期的忍冬纹,说明中国古人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遥远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 同时,还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狮子造型。 12窟,俗称音乐窟。抬头望去,藻井上有四僧祭乐天,这里有14个大类,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乐器,一共有50多件。 这里有反弹的琵琶、有觜篥、响指、箜篌,还有鼓,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展现的是一个大型的佛国盛会的音乐现场,一幅现实版《云宫迅音》的华章。 眼前穿红裤子扭腰这位,竟然是乐队总指挥。 让梁思成和林徽因最为震撼的,是第15窟的万佛窟。据不完全统计,墙壁上巧夺天工、密密麻麻、均匀等额的造像高达9700多尊。专家分析,这个洞窟就是为了纪念夜以继日共同努力开凿云冈石窟的那10万多工匠。 第17窟的交脚弥勒佛。看到这尊造型我很奇怪这佛像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孔洞呢?据介绍有两个说法:<div>  第一个说法是在明清两代,有人出资给他重塑金身,于是在佛身上打孔插上木楔子,再绑上麻,把泥敷在上边,最后再贴上金箔,加上彩绘,就变成了第5窟里看到的金箔大佛。第二个说法是在他的身上过去有一粒粒的宝石,在1937年以后被日寇给偷走了。</div><div> 这尊大佛也体现了北魏时期草原上的一些特征。例如他头上戴的是三角形的尖角帽,以及他的两只脚是交错在一起的。交脚的姿势起源于印度和中东,是当时的一种皇室和达官显贵的坐姿。</div><div> 专家推测,这尊造像要比其他的造像低1米到2米左右,代表的是太子拓跋晃。</div> <p class="ql-block">  第18号洞窟代表的帝王是太武帝拓跋焘。他身上穿的这件袈裟叫做千佛袈裟,是典型的曹衣带水风格。因为他在执政晚期发动了灭佛兴道运动,杀僧人、烧僧书,毁寺院,所以把满满的小佛像袈裟穿在了他的身上,而他的这个手势是典型的忏悔印。</p><p class="ql-block">  如果仔细看图,会发现他的小拇指竟然是跟身体相连的。这就不得不夸赞我国古时工匠的考虑周全,这么大的一尊石像光手指可能重达上吨,如果千百年来没有支撑,便有可能断裂缺失。当然如维纳斯那样,残缺也是一种美。</p> 很多人来到云冈石窟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大佛都是有眼无珠?确实有好多造像是这样。官方解释是自古以来,有人觉得大佛的眼珠看上去黝黑晶亮,以为是什么财宝,就把他给抠掉了,到最后抠下来才发现就是用陶泥做的普通陶制品。<div>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div> 我也学着网上造型,跟菩萨击个掌。 从云冈石窟大门走到第20窟,已经走了一公里,却好像整整走过了1500年,终于见到了他。他就是云冈石窟的形象代言人,所有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跟这尊造像拍照打卡。其实在过去,它也是处于室内的,伴随着自然的风化和山体的坍塌,将它裸露在了我们的面前,反而成了一种极致的美。<div>  这尊造像代表的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王朝,它结束了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融合。当年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所以执意从大同平城迁都到洛阳,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很可惜,因为当时的旧贵族势力并没有随着他进入洛阳,形成了两权分化的局面,迁都四年后北魏就分崩离析了。北魏王朝虽然结束,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云冈石窟这座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div>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开放融合、文明借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艺术瑰宝,如同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散发着璀璨瑰丽的光芒。它用石像生动地记录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为后世研究北朝的民族融合提供了一手材料。这些佛教造像还经海路传播到日本、朝鲜,云冈石窟也因此被誉为东亚佛教美术的母胎。<div>  我自认为也是走过几个石窟的,有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吴哥窟,有南亚奇观兰卡的丹布拉石窟等,但身在云冈石窟,毕竟有民族的熟悉和认同,再华丽的语言,再精美的拍摄,也说不尽它的伟大和雄伟,也展现不了祖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云冈石窟很幸运,他能遇见耿彦波市长的科学保护;我也很幸运,能身在盛世,亲耳聆听这一尊尊石像奏出的雄伟华章。</div> 结束了云冈石窟的游览,也就结束了大同市区的行程。驱车来到了浑源县。“浑源”,顾名思义就是“浑水源头”,他是大同代管的县城,北岳恒山便坐落于此,大量的文物和古迹,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的浑源古城正在修复,很多宅子都有精美的砖雕。 这里的凉粉很有名,也盛产黄芪,黄芪羊肉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来到浑源古城,首先参观文庙。浑源文庙始建于辽、兴盛于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辽建成后,曾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弘治四年(1491年)及2009年重修。2013年5月,浑源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古的建筑且保存完好。大成殿建在砖砌台基之上,前出月台,月台前方还有二龙戏珠丹陛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屋顶四面坡为蓝色琉璃瓦并带黄色聚锦顶,吻兽脊饰完备。<br> 大成殿后墙上从右至左有砖雕“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为清道光年间的遗迹。这些习俗与永安寺是一同流行的。 文庙最后还有一个尊经阁,为清代砖木结构无梁殿建筑。高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短檐仿木构砖雕额枋垂莲柱椽飞等,斗拱三踩单翘;上层为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除了文庙,浑源古城还有很多国保宝贝,圆觉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圆觉寺砖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塔为仿木结构,八面砖塔,共有九层,由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构成的,属于密檐塔。 塔身每一面都有栩栩如生的舞乐人像浮雕,塔身中间还有须弥座和释迦佛像,有些彩绘直到现在依然色泽光鲜。 塔顶结构比较复杂,上面有莲花塔、刹宝盖和珠宝,还有一件精巧的青铜候风鸟,它站立在圆盘上,犹如振翅飞翔。候风鸟千年不腐不朽,而且旋转不息,更是古时候的风向标,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个候风鸟孤品。<div>  候风鸟是实心铜铸造的,固定在塔顶层不动,圆盘套在塔刹顶端十分稳定,鸟在固定的时候前后左右便没有缝隙,转动是不会偏移。候风鸟旋转之处,古人也是抹了鱼油了,不仅可以降低摩擦力,还能保护金属,在摩擦的时候降低损耗。现如今当地的居民还是会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用油脂涂抹在旋转处,让它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div><div> 候风鸟的作用在于观测风向,山西自古天气干旱雨水少,因此观察风向和风速,可以大致判断雨季的来历。同时,行军打仗也是需要观测天气,否则就会出师不利。当地人们根据它总结出不少天气谚语,比如“北风常主雨,南风常主旱,小南风有雨不大,大南风天气气燥”。不仅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也表现出了他们对圆觉寺塔候风鸟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广大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通的渴望。</div><div> 圆觉寺塔每一层的檐角都挑着一个风铃,总共是72个。清风徐来,风铃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历史。</div> 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州衙——浑源州署。它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这里是州署,而不是县衙?因为在金代正佑二年时,浑源县升级为州,所以这个门匾就被改成了浑源州署。 首先看到的是浑源州署的仪门。仪门是非常有讲究的,它总共分为三个门,最东面(图右)的门叫人门,也叫喜门,县太爷和办公人员平时走的就是这道门;最西边(图左)的门是鬼门,也叫绝门,平时是关着的,主要是提审犯人、押解死囚的时候才会打开;中间的这道门就是仪门,它是整个衙门最庄重的一个大门,一般情况是关着的,遇到比较重大的日子或者仪式才会打开。<div>  仪门旁有一架鼓,在古代被叫做鸣冤鼓,也就是我们听说的击鼓鸣冤。在古代的时候,这个鼓不能随便乱敲,只要你敲了它就有可能先被拉出去打好几十大板,因为衙门的鼓在没有非常紧急的情况时,是不能随便乱敲的。</div> 从仪门进来后,就是州衙的中心枢纽。左右两侧各有两排房子,便是古代县衙的办公场所,也就是古时候的“六部坊”,它是地方一级的三省六部制,也就是州一级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他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六部坊里还有仿真塑像,实景展现了古时候六部坊各个部门平时的工作环境,那些书吏书办典吏都是科举制度下的人才,他们熟悉律法、精通律历,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些书生人才都能得到重用。 <div>  这里就是升堂办案的地方,这儿挂着一块儿牌匾写着“牧爱堂”,古时候的州官称牧爱,是爱护百姓的意思,这体现了州官爱民如子。大堂上那一块儿牌匾,写着“清慎勤”,意思是清廉、谨慎、勤勉。<br></div> 大堂上的“保釐重任”的意思是保佑一方安定。大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棍棒,就是常说的“水火棍”,人们也把它叫做“发威棒”。发威棒上边是红色代表火,下边是黑色代表水,意思是水火无情。<div>  在古代,升堂是非常有讲究的。原告和被告所跪的位置都不一样,原告要跪在东面,被告会跪在西面。因为在古时候,以东为东,以西为北,间接表达了被告是有罪的。如果你有罪不认可不行,就得挨板子,但打板子可是非常有技巧的,大家都懂,因此有了俗话“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你莫来”。</div> 最后来到州太爷的二堂。在二堂大门上写着“退思堂”,退思堂的意思是当大人在办案或者断案的过程中,要多权衡、多退思补过,做到合法合理合情。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下联是“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整体意思就是四个字“爱民如子”。<div>  二堂内部比较温和,正面是一幅麒麟逐日图,两侧没有水火棍,而是放着床和茶几。州太爷每天除了上午升大堂,其余时间都是在二堂办公,同时还处理一些公务、接待下属、会见来客等等,所以这里并没有大堂那种森严的气氛。</div> 有谁见过只有壁画没有佛像的寺院吗?在山西啊,提起巨幅壁画,想到的便是南有永乐宫,北有永安寺。这就是位于大同市浑源县的永安禅寺。 永安禅寺最早建于金代,当时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当时修建寺院的原因就是表达了家家户户对平安的一种渴望,因此叫永远平安的永安禅寺。<div>  永安禅寺后来因为火灾被毁,元代初期再次重建。在1966年的时候将大殿塑像请走,改为粮仓,也正是因为作为粮仓,今天所看到的重彩壁画才能够得以保存。</div> 大殿檐下正中悬挂有木雕牌匾,上面写有“传法正宗之殿”,他是元代初期为皇宫大殿题字的著名御用书法僧人雪庵和尚亲笔手书,据说这六个大字为雪庵和尚的绝品,可以说意义非凡。<div>  传法正宗之殿采用了传统的木骨和斗拱相结合的手法,单檐庑殿顶,出檐平缓,苍劲古朴,颇有唐宋的遗风。殿顶上方为正脊,居中设有狮驼宝瓶,左右为白象驼宝珠,正脊两侧设置的八仙和护法天王的小人儿,两端鸱吻、龙首昂起,像是在怒吼,其工艺繁复精巧,雍容华丽。</div><div> 在两侧墙上,写着的是“庄严”二字,是元代寺庙住持月溪和尚所书,幽墨饱满,细节丰富。</div> 其背面的“虎啸龙吟”则是乾隆年间的书法家张煖所写。“庄严”与“虎啸龙吟”,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也为古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殿,东西南三面墙壁上画满了明代巨幅工笔水路壁画,总计170余平方米,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见到后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水陆法会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题材也主要取自儒、释、道三大教,线描空化丰富,人物造型优美,画面色彩丰富和谐。</p><p class="ql-block"> 大殿东壁和东南壁,上层彩绘天界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星君像,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及北斗诸星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后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道姑及贤儒烈女及孝子贤孙等人像,而西壁和西南壁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以及五湖风雨雷电诸神像,中层是十殿阎君及阴曹地府诸官像,下层是各种天灾人祸图像,共八大组内容包含135组水陆故事895尊人物形象,画面笔力遒劲流畅、色泽艳丽协调,人物表情举动无不刻画入微,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水陆壁画之一。</p> 最左边的是不动尊明王,他蓝颜赤发、面目狰狞,但他的双手做揭开自己的面皮状,撕开面皮后露出的是一幅大慈大悲的神容。好像告诉人们,世事万物有时面相凶恶,但实质可能却是慈悲的。 这幅画更加神奇,他是焰发德迦明王,他的坐骑眼睛会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眼睛用的颜料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制成的,所以给人的感觉非常灵动。 永安禅寺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大殿顶上的藻井。明间顶部上起八角天宫藻井,南北两侧为六角藻井,饰有二龙戏珠、团花牡丹和祥云图案,四周为天宫楼阁,廊屋小巧玲珑,周围有小木做斗拱承托,色彩绚丽、繁复华美,犹如琼楼玉宇。 游览完永安禅寺,让看遍庙堂楼宇的眼睛变换景色。于是傍晚前,去一个人少小众但风景绝美的地方,但还是要经过大段山路,在山西这几天,我已经非常习惯在山路行驶了。 经过了著名的桑干河。记得曾经学过丁玲名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时考试还有一道题,截取作品一段文字然后问这是丁玲的哪篇作品。同桌不会,问我,我用南京话告诉她。第二天发卷,她哭丧着脸问我是不是故意的,我拿起考卷一看,她写的是——太阳照着三个和尚。。。。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去了如此多的寺庙和古迹,多少也有点审美疲劳,不如到异域星球去游览一番。当然,要体验“异域星球”的感觉,在蓝色星球的太平洋西岸,也可能是四川墨石公园,或者云南、甘肃、西藏……但其实在大同,就有一键穿越外星的“魔鬼之城”,那就是大同土林。</p> 大同土林并非雅丹地貌,是由大量的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石的土状沉积物,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塔状、锥状、城堡状地貌的总称。由于松散的沉积物彼此之间粘结性极差,极易被流水的侵蚀作用破坏或改造,所以土林地貌一般只能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才能较长时间存在。千百年间,构造抬升过程以及受后期水分蒸发热胀冷缩的影响下,土林中产生以垂直方向为主的裂隙,把地层切割成块状、条状,地表降水和风化作用便沿着这些节理刀劈斧砍一顿,才成为了今天的奇特土林。 从土林远眺太行山,犹如一尊卧佛。 夕阳下的土林,一幅风吹草低牛羊成群的塞北美景。 土林就像代表山西的一曲雄壮的诗,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山西人的静默与肃立。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无论是华严寺、善化寺还是永安禅寺,或是云冈石窟等,他们见证人世浮沉,经历风风雨雨,其中的壁画人物、石窟雕像,与被圈禁博物馆玻璃展柜的又有所不同。他们近在身边,俯瞰着你,或威严、或慈祥、或冷峻,如盛放的葵,秋来的杏,漫山的樱……那么的亲切。即使不经意的惊鸿一瞥,如夜空的极光,芳泽一亲,便印在脑海,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