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即浊水溪,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为台湾境內第一大河,全长186.4公里。其源于中央山脉合欢山主峰与东峰之间,标高约3200米。因其溪流蜿蜒曲折,状如螺贝旋纹,旧名螺溪。又因其源流流经遍布黑色片岩、板岩、页岩等易脆裂的地质,加上风化作用及流水冲蚀,使溪水长年灰黑混浊,故又称浊水溪。 浊水溪旧名“螺溪”,河里的石头被人们称为螺溪石,其色彩斑斓,有黑色的、暗赭色的、青色的、浓绿色的,也有火红的,其中以暗赭色最为罕见。这种石头原产于浊水溪上游河岸,由于常年受溪水的冲刷,形成形态各异的卵石形状,携入东螺溪、西螺溪的河床上。 浊水溪所产石头种类盛多,诸如纹样石、木纹石、贝壳化石、玉石、黑胆石、龙石、板页岩,而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种。螺溪石可分五大主色,即墨黑、枣红、黛绿、土黄及灰白;又分数十余种色系,诸如赤色、枣红、紫绀、红花、浓绿、灰褐、靛青、紫、红绿、暗紫。 螺溪石温润清沌,纹理细密,一旦制成砚台,刳墨而不损毫,又能贮水经久不干,诚属不可多得之砚材。 以螺溪石制砚,早在清朝就已开始,只因当时交通不便,一直未被大量采捡雕制成砚。相传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的彰化举人杨启元有关。一天,他来到螺溪边,对溪边之石饶有兴趣,取之回家,请匠人雕琢成砚,并以螺溪之名称为螺溪砚。 杨启元在《东螺溪砚石记》曰:彰化之南四十里有溪焉,源出内山,由水沙连下分四支,最北为东螺溪,溪出异石,可裁为砚,色青而玄,质润而粟。这是螺溪砚石第一次见于史料之中。 据周玺《彰化县志》载:“色青而玄,质润而粟。有金砂、银砂、水波纹各种,亚于端溪之石。” ▲【作品】:《青云》螺溪石砚<br>【规格】:17×16×3cm <div> 螺溪砚石产于彰化县南40里的东螺溪里,杂于砂砾之中,匿于泥涂之内。此砚取材螺溪石自然形,砚边刻云纹,浑厚古雅,气韵生动。背面刻铭:青青阿里山,莹莹日月潭,文明翰墨本一脉,长海共婵娟。</div> 螺溪石质温润、色泽迥异,螺溪砚石的硬度经测试结果在三到五度之间,硬度特高,故相当耐磨,即使磨上数年,墨堂也不会出现丝毫凹陷状,且螺溪石结构粒子细如粉末,结合密实,坚硬如铁,内涵精致,光泽细腻、不染砂尘、易于发墨、不损毫端且贮水不干、严寒不冻、洗净便易。 螺溪石砚,经浊流涤荡、汲天地精华,其鲜明的特点、优秀的品质、丰富的色泽、荡气回肠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爱不释手。 中国大陆内地石砚的石材,均是挖矿坑切割而得,螺溪石砚则不同,其原石均直接捡拾自溪谷河床,即所谓的自然石,绝大多数的螺溪石砚,都是依其原石原貌,雕琢成适当造形,故每方均能留下其天然石皮,有种难以形容的自然美感。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在兴建二水连接林内的铁桥时,征召二水乡民搬挑浊水溪中的大石头,来填堆桥墩,日本监工无意中发现螺溪大黑石,从溪中搬起多日、经过日晒,仍然湿润,因石质特殊凹洼处积水多日不干,惊奇之下,将这些大黑石称为黑玉。 于是辗转运至日本,聘请良匠加以雕琢制成砚台,由于色泽雅美,发墨佳良,而且严冬不冻,贮水不干,视为稀世之宝,因而日本人称之为“台湾黑玉”,颇为爱好书画人士所喜爱。传说从前有学士上京考试,忘了带水进考场,他只好以口向砚呵气,砚台即有水珠可以磨墨。 我国砚台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砚,文房之重宝,从历史和收藏的角度来讲,砚都是文房四宝中的第一品。作为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用具,砚之形状多种多样。制砚的原料自汉以来除了石砚,还有陶砚等多种。 然而以使用和观赏并重来品类,则最为重要的是石砚和陶砚,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即是三石一陶。除了四大名砚,知名的还有松花砚、易水砚、贺兰砚、潭柘石砚、盘谷砚、思砚、段砚、玉笋砚以及台湾螺溪砚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湾螺溪石砚诗·张达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髣髴南天补炼余,</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螺溪溪上采来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林旧谱编应入,</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汾水澄泥比不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积润磨时香自古,</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涡寒处沈长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摩挲好与澎湖石,</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雨名山伴著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螺溪石砚诗铭·吴文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砚石莹温枕漱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菁华毓萃水沙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名封宇宙无双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走龙蛇有一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润泽凝香澄史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氤云发冻骋书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娲娘亦解春风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化螺溪亿万年。</div> 浊水溪龙纹石,是观赏石中的稀品,主要产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浊水溪上游,埔里东方的武界,当地人称为“万里长城”的浊水溪谷。 浊水溪谷是一个地形陡峻,地质极其松脆,而且几无履径的深谷,出产的龙纹石数量极少,算得上龙鱗犀角,极难寻得奇佳上品。 以石头(矿石)而言,在台湾首推的当然是花东的“玉石”(含大理石)。玉石、钻石及大理石、黄铁矿是变质岩,另玉石是硅晶,钻石是碳晶,大理石是钙晶,黄铁矿是铁晶。 不过,花东是世界闻名的“花彩列岛”火山带,所产之矿石无出其右。但最叫花东石为之汗颜的,就是浊水溪的石种。全台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种,在浊水溪都有出产。 浊水溪水晶蕴藏量是世界第一,只是禁采而已,不知是否属实? 浊水溪“五花八门”的奇石中,比较上道的有哪几种呢?据石友推荐,有螺溪石、水雕石、属浊水玉之红铠石、赤白仔(也称浊溪鸡血石)、七彩石、青斗石、黑胆石、黄丝石、木纹石(也称图画石)、铁丸石、黄色甲、麦饭石、绿泥石,以及龙纹石等二十余种。其中,上选的水雕石、黑胆石和黄丝石属“名品”,螺溪石和江铠石为“珍品”,赤白仔和龙纹石可称为“稀品”。 浊水溪龙纹石,内含有铜矿等金属矿物,表面金属经氧化後,加上皱摺的石纹,形成似一条龙在飞腾般的图案,气势磅礴,故称龙纹石。两面都有图纹并有主题的龙纹石,则较为珍贵。 浊水溪龙纹石名震一时,盛况空前,喜爱者必说“价值连城”。尤其是在金黄色的龙纹图案中,若有观音、佛祖图像或吉祥动物等纹案时,那简直是“天下无双地上至奇”之宝物。 龙纹石﹝Dragon Bone Stone﹞是台湾特有矿产,其原石颜色以青铜色居多,主因为内含丰富的铜矿物,以及多种各样的矿物质。 经过长年风化氧化则产生青铜器特有的青铜色。 龙纹石的特点就是金、玉、石与共。 石质的部分经琢磨后,可产生出,深绿,棕红,深橙的美丽色泽。 金属的部分经琢磨后,可产生出钛银,金铜等色。 玉质的部分经琢磨后,可产生出翠绿,乳白、琥珀等色。 金属在经过琢磨后,可展现不同的金属线条与石玉镶嵌,含有金属矿物质的部分晶亮耀眼,如同龙的麟身,呈几何图案的纹路,恰似龙腾,故称“龙纹”。龙纹金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浊水溪龙纹石的质地分为两部分:其一黑色部分为质地细腻的油化石,是最佳的制砚良材一一黑色“螺溪石”。 岩石油化是变质的前兆,固含微量的结晶水,滋润而有光泽,螺溪石砚之所以贮水于阴凉处,经过三日可以不蒸发、不燥,即是此理,然它是什么成分呢?经成功大学测试得知为“氧化铅油化物”,所以经抛光后呈光泽温润之乌晶色。 其二金属部分含有极大量的簧铁矿、硫化铁结晶体及自然铅的结晶体,更有极少量的钛、锰、铜,甚至黄金合金(日据时代的中央金矿就在附近,黄铁矿及自然铅皆呈亮黄色),因此,经抛光的油润的龙纹石,其金属部分非常鲜丽光亮,呈金黄色,会使人认为它是真的黄金。 浊水溪龙纹石,也因它含硫化铁及氧化铅,并未成为稳定性高的铁、铅体酸链,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光泽、亮度会退去,甚至出现为麻面的现象,必须再经过整理,抛光,才能回复其光泽与价值。 龙纹石的产地台湾,因为地处于太平洋火山带上,在过去的历史中,常有地热运动和火山运动。在巨大的地质引力下,沉积岩中的硫化铁经过变质作用而聚合结晶成为黄铁矿,称为“变质岩矿化作用”。 地热运动带给台湾土地板块经过高温高压的推挤,多样的矿石也由此而生。例如:花莲特有的大理石、猫眼石,也是其中一例。 龙纹石是个雅名,取自黄铁矿(Pyrite)与石英(Quartz)条带状分布在黝黑的围岩中。 原本不起眼的石头,经过抛光打磨后,黄铁矿的瑞气千条,更似《易经》中所描述的飞龙在天。 龙纹金石的形貌如此特别,还表现于当时的台湾还没浮出海面,千万年前生物于海床上活跃、与沉木枝干的痕迹。 这些“生痕化石”透过压埋与化学反应,于地下深处产生硫化作用,当压埋至地底15-30公里,受压形成板岩时,又遭韧性剪切扭摺,形成如此让人深思的独特外貌。 龙纹石不仅仅用于美观摆设,经过珠宝家设计后,加工制造成为项链或首饰穿戴,给人古典高尚稳重的气质,更兼具观赏和珍藏价值。 龙纹石不单单是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金、玉、石共存。石质的成分在进行雕琢以后可以呈现出深绿、棕红、深橙的颜色。金色的部分则会产生金铜色、钛银色、而与之的成分可以产生翠绿、乳白、湖泊等颜色。所以好看的龙纹石是色彩璀璨的,在经过雕琢之后有着不同的金属线条,并且闪闪发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北全景</h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座镶嵌在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宝岛,地貌特征堪称极简,两句话便能概括八成:岛屿东部高山林立,岛屿西部一马平川。 而剩下未能被概括的两成,是靠近台湾岛东缘,一条在高山夹峙下,从北向南一掠而过的狭长谷地,它全长约180千米,北起花莲、南抵台东,因而得名花东纵谷。 谷内良田遍布,民宅、道路排布井然有序,加之空气清润、风景秀美,如同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但纵谷一带地震频发,周围的海岸与山地还时常遭受着海啸、山体崩塌等众多灾害的突袭。 月眉、奇美、成广澳、都籣山四座古火山与增积楔拼接在一起,成为台湾岛最东部的海岸山脉。雄伟、宽厚的中央山脉纵贯全岛,位列台湾五大山脉之首。与中央山脉南段紧紧相连的玉山山脉,虽为台湾最短山脉,但它的主峰却以3952米的高度成为台湾制高点,因此台湾虽地处温暖的北回归线附近,却也因为山势够高,而让歌词中所描绘的“玉山,白雪飘零”照进现实。此外,还有最北端的雪山山脉;最西端的阿里山山脉。 在台湾,超过200座3000米级山峰,超过50座3500米级山峰,这不仅打破了中国东部高山罕见的局面,也让台湾成为了世界上高山最密集的岛屿之一。 如果我们将台湾看做一个平面,它南北最大跨度约400千米,仅相当于海南至澳门的直线距离。单调的亚热带气候足以覆盖全岛,但高山拉升的纵向空间,却让台湾将热、温、寒三种气候一并揽入怀中。这相当于把海南至黑龙江近5000多公里上的变化10倍浓缩后塞进台湾,因此更多样的生命,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这里找到最恰好的包容! 台湾四面环海,夏季的西南季风、冬季的东北季风、以及频发的台风,为它输送着源源不竭的水汽。台湾,不仅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独特的水系网络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几列如屏障一般的大山,不仅能砍走台风的部分威力,也顺势拦截了大量随风而过的水汽,化作年平均超过2500mm的降雨。密集的降水,不约而同向低洼处汇集,发育出规模不等的150多条,总长度高达4200千米的水系。尽管它们大多以溪为名,但却是如假包换的江河! 台湾的水系以高耸入云的中央山脉为分水岭,这条山脉不仅是台湾岛的脊梁,更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中央山脉的东麓和西麓分别孕育了东坡水系和西坡水系,它们如同两条巨龙般蜿蜒而下,滋养着台湾岛的每一寸土地。纵横密布的河网,如同血管遍及台湾全岛,一面滋养着沿途的生命,一面又为生命的延续,开拓出新的疆土...... 大川动脉浊水溪!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几乎占了台湾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台湾四百多年的开发史中,它像一位坚强而温柔的母亲,呵护着广大田园和无数儿女,一路陪着台湾子民走过台湾草创时期,再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时代,让后世子孙能在此安居乐业,代代繁衍下来。 浊水溪是台湾省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河川年径流总量51.84亿立方米,落差2400米,地势起伏,河道多成纵谷;落差大,雨量多,理论蕴藏量126万千瓦,占全省12.6%。已建有日月潭水电站、万大水电站等大型电站。浊水溪下游为台湾本岛西部平原重要农业分界线,以南地区,秋冬少雨,嘉南大圳灌溉系统的部分水源有赖浊水溪进水口的供应,为台湾3年轮作区。 浊水溪流经南投、彰化、云林三县,流域面积约3115平方公里。沿途接纳塔罗湾溪、万大溪、卡社溪、丹大溪及郡大溪后,折而西行,会陈有兰溪后水量大增,河面渐宽,河道成辐射状。至云林境内南会清水溪后进入平原,形成广大的冲积扇。 河水分成四支入海,由北而南依次为:北溪(旧浊水溪)、西螺溪(浊水溪)、新虎尾溪与北港溪,其中以西螺溪最为宽广,主流即经该溪注入台湾海峡,举世闻名的西螺大桥亦跨越此溪河床而建。 西螺大桥横跨台湾第一大溪“浊水溪”,兴建于1953年,全长1939.03米,净高4.3米,桥面宽约7.3米,共有31孔下路式的钢桁架桥,每跨约62米。旧时曾附设台糖的小火车轨道,形成火车与汽车并行的奇观。西螺大桥为当时最长的铁桥,号称「远东第一大桥」。 西螺大桥, 位于浊水溪下游,横跨云林西螺及彰化溪州,是第一座横跨云林及彰化两县的大桥。始自日据时期就已建造的大桥,历时14年才完工,公元1953年1月28日举行通车典礼,西螺街上由各地涌入八万余人口,万人空巷,蔚为美谈。 西螺大桥是西螺的标志,也是云林象征性的地标,为昔日台湾西部纵贯公路的交通要冲。 云林县政府为提升西螺大桥日渐式微的地位,及唤起地方民众对螺阳文化的重视,西螺镇于每年春假时,于西螺大桥上举办「西螺大桥观光文化节」活动,希望为社区带来新生命力,并借以凝聚社区民众感情,希望西螺六十几年前的耀眼光华,能再一次亲临现代文艺风潮,创造出一个因跨越红桥而产生的活力新市镇。 说到台湾日月潭,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反应是从小学课本里知道的。依稀记得文章说:“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日月潭,中国台湾最美的天然淡水湖泊之一。日月潭位于南投县,是台湾最大的高山湖泊,潭景雾薄如纱,四周群峦迭翠,海拔高748公尺,面积116平方公里,全潭以拉鲁岛(光华岛)为界,岛的东北面湖水形圆如日,称日潭,西南面湖水形觚如月,称月潭,由此,湖便有了日月潭这美丽的名字。 日月潭,台湾旅行的打卡必游景点!日月潭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区内依特色规划有六处主题公园,包括景观、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鸟、宗教等六个主题公园,还有八个特殊景点,以及水社、德化社两大服务区。1979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台湾风光邮票,全套六枚,第二张上的图案就是日月潭。邮票上的日月潭,远山碧水花儿红。 浊溪情牵日月潭!日月潭,系由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成潭。1931一1941年经筑坝抬高水位,并用长约15公里隧道,从浊水溪引水扩建成日月潭水库,正常蓄水位748.5米,水库面积8.36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40米,总容量1.59亿立方米,各电站利用它作为水库,调节水量。 20世纪80年代前建有两座电厂。第一发电厂又称大观电厂,第二发电厂又称钜工电厂。20世纪80年代起,又修建了明湖抽水蓄能电站,另一座明潭抽水蓄能电站也在1987年动工兴建。这些电站组成了以日月潭为水源的水电站群,构成了台湾最大的水电供应基地。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抗战胜利后,为庆祝台湾光复,把它改名为“光华岛”,现因归还邵族作祖灵之地,按他们的发音叫“拉鲁岛”。日月潭本来是两个单独的湖泊,后来因为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水位上升,两湖就连为一体了。 日月潭之美,在于它环湖皆山,重峦迭峰,郁郁苍苍;湖面辽阔,水平如镜,潭水湛蓝;湖中有岛,水中有山,波光岚影;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翠山环绕,堤岸曲致,山水交映,变化多端,当晨曦初上时,万籁俱寂,湖水放射出绮丽的色彩,倏忽变易,神秘莫测;每逢夕阳西下,日月潭畔霞四起,轻纱般的薄雾在湖面上飘荡回旋;若遇细雨蒙蒙。四周山峦犹如经地冲洗,显得格外清净,山光水色,更是碧绿得可爱。明月照潭,清光满湖,碧波素月一起交相辉映,宁静优雅,置身其间,如临仙境。清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的诗句,来赞美“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 浊水溪是台湾的天然分界线,南北两部分在地理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溪南为热带气候,溪北为亚热带气候,因此自日本殖民时期便开始有“南糖北米”的说法。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浊水溪两岸景色各不相同,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浊水溪不仅在地理上把宝岛一分为二,而且南北两地的民众在价值观和政治取向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浊水溪实际上还是台湾南北文化的分界线。正是因为浊水溪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台湾民间关于它的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浊水溪的水一旦变清,就预示台湾要起变化了。 《诸罗县志》上有明文记载:“浊水溪清,则时事有变。”此前,浊水溪共有三次变清:第一次是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后,溪水变清时间长达三个月;第二次是二战结束后,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第三次是2000年选举期间,台湾实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很多台湾人对此深信不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u><font color="#9b9b9b">---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致以诚挚敬意!如涉侵权,有告即删!</font></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