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与“假定性”关系试论

周新阳

<p class="ql-block"><b>“留白”与“假定性”的关系试论</b></p><p class="ql-block">近日听到一段杨硕老师在中央戏剧学院高研班上关于艺术学的讲座,其中有 “留白”和“假定性”的论述,并且提到了“留白”和假定性“的关系,把老的概念并置在一起思考时,感觉新意倍增,不但复习了老名词,更多了一层对两者并置时的比较与玩味,几点感想略记为下。</p><p class="ql-block"><b>1、 什么是留白。</b></p><p class="ql-block">留白是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经常和写意、意境、虚实、诗化等中国艺术美学名词并置而论。留白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是叩开审美主体心灵一把隐秘的金钥匙,是生发于血肉之内,蔓延于灵魂深处的东方精神,也是东西方艺术相比较之时重要理论节点。王晓鹰导演曾经论述到:"留白”可以为主题的呈现提供一个物质化与形象化的可能性,它其实是在提供一个出口,也就是“为传递象征性表达而创造出的具体、感性的符号形式,而且这形式是非写实的或远离生活形态的,并富于舞台视听觉的形式美感。王晓鹰导演总结的“留白”强调了其为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化的具有形式美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外化的具体创作手段。</p><p class="ql-block">艺术家们面对各自不同的艺术门类均有不同的举例。画家会举例宋代马远的《独钓寒江雪》,诗人会引用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经典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国学派导演会推崇戏曲《秋江》中无水之舟而至人眩晕的表演桥段,或京剧《三岔口》中计白当黑的经典表达。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的《寂静悲喜》中,通过空旷的舞台和简洁的动作,表现出生命的痛苦和无常。因此留白既是一种创作手段,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境界。留白使审美主体回味无穷的同时,获得思想层面的价值感悟与审美层面的愉悦体验。</p><p class="ql-block"><b>2、 留白中“白”为何物,价值何在。</b></p><p class="ql-block">留白中的“白”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创作者刻意留给观者(审美主体)的想象空间,他是和观者视觉、听觉并行的一条心灵中的审美空间,而且会在直觉审美结束后仍能无限扩展的精神空间,是一种“余音绕梁”且后劲无穷的审美体验。所谓的“留白”不仅是留在作品的传达过程中,更是留在观众的心灵里,是由创作者和观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审美空间,是整个审美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审美内容之一。因此杨硕老师说:“白”的背后,创作者要去传递的是生命之本真,是事物之本质,是人性之本源,是把“留白”的价值在更高维度的精妙总结。</p><p class="ql-block"><b>3、 如何在创作过程中“留白”。</b></p><p class="ql-block">“留白“是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物理和心灵的交织碰撞,能产生”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观后效应的艺术手段。那么创作中如何留白呢。留白是创作者对有限空间殚精竭虑的布局谋划和劳动后的产物。齐白石的《虾》描绘是极其精到的,是经过精心观察后须发毕现的创作结果,让人对大面积空白画面产生无限的遐想,是对清澈溪流,甚至是山丘树林无限空间的想象依托,因此这里大面积”留白“是”不着一笔而尽得风流“的高价值体现,是一种”尽精微而致广大“的艺术境界的表达。再如《秋江》中的无水无舟的表演中,船公的船桨却是实物道具。处理好“留白”就要处理好“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实”方有“虚”,方能最终真正实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效果。反之,缺乏经营的“留白”就会成为“空白”。 </p><p class="ql-block"><b>“留白”和“假定性”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梅耶荷德曾说过,“一切戏剧艺术的最重要的本质是它的假定性本质。”假定性是戏剧审美过程中的先决条件,没有假定性就没有戏剧,也无法实现戏剧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留白“。</p><p class="ql-block"><b>假定性和留白到底有哪些相似的特质呢?</b></p><p class="ql-block">1、 戏剧中的假定性既是戏剧审美成立的先决条件,同时假定性也具有艺术审美过程中“留白“的普遍特质:都能留给观众无限延伸的心理空间,让观众在有限的舞台视听过程中遨游在无限的时空之上,进而触及到观众的心灵深处。从这一效果上说,假定性本身本身就具备留白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2、 戏剧中的假定和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手法的“留白”均需“有限”的“实”的内容去支撑,难以想象一张白纸和没有一个演员的舞台如何为观众提供审美的的物质依据和活动起点。音乐家约翰凯·奇没有一个音符的《4分33秒》和雷曼不着一笔的油画《无题》一样,当然也常常被当做留白的典型案例,实则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3、 “留白”和“假定性”均为欣赏者安插上一幅自由想象的灵魂翅膀,为欣赏者打开一扇无形的窗户,是艺术审美的游戏规则和实现手段,是召唤艺术家和欣赏者灵魂沟通的魔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