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曾经最火的,——王聋子水泡花生

姜兴旺(阳光普照人间)

<p class="ql-block">作者:姜兴旺(阳光普照人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533363</p><p class="ql-block">感谢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连云港老新浦街,提起王聋子水泡花生,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五十年代,卖水泡花生最出名的当数西艞外的"王聋子"。"王聋子"名叫王成堂,水泡花生由王武魁、王成堂父子俩相继从上世纪初一直卖到七十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父亲王武魁,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祖籍海州区锦屏镇酒店村东王庄,卒于1968年,享年84岁。据说王武魁小时候生病,因误服了凉药,导致两耳失聪,这也是"大聋子"这个称呼的来历。在海州时,王武魁就以卖炒货为生。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轰炸海州城,王武魁被迫举家迁往新浦,在西艞外(今民主桥东首)的河边落户,开始在新浦大街炒制水泡花生。他卖的花生按制作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油炸的,一种是干炒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油炸花生米是先将花生去壳,用开水把花生米烫一下,搓掉外皮,然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三天,把花生中的汁液泡出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用滚开的热油将花生米炸至焦黄酥脆,起锅后拌以细盐即可。干炒花生的制作工艺比起油炸的就简单多了。先将花生连壳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周的时间,待壳内的花生仁被水泡透,捞出晒干,再用铁锅拌以沙土炒之,待花生炒熟后,用筛子筛去沙土即可。</p> <p class="ql-block">  "大聋子"炒制的水泡花生,口感酥脆,吃多了也不嫌腻,深受新浦居民的喜爱。1968年,"大聋子"去世后,其子王成堂继承父业,继续在新浦街贩卖水泡花生。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聋子"。据王恒堂的妻子许厚英讲,"小聋子"其实并不聋,之所以这么叫,可能是因为大伙已经习惯了称他父亲王武魁为"老聋子",因此这个称呼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浦史话》中则说,王成堂耳朵确实聋,那是被恶人打坏的。抗战胜利那年底,有一天,王成堂一膀挎一篮水泡花生米,一膀挎一篮蚕豆花,在后街大戏院(今建国路小学处)一带叫卖时,碰上国民党军小队长带着小老婆逛街,一声"水泡﹣﹣花生米﹣﹣蚕豆花喽",招来一桩横祸。这个小老婆原来是妓女,花名"蚕豆花",丈夫认为王成堂有意当众出她的丑,便不分青红皂白,转身追上来,抓住他就扇耳光,花生米、蚕豆花撒了一地。</p><p class="ql-block"> 王成堂还没回过神来,又被抓到大戏院东边营房里,吊起来毒打。地方上和商界一些好心人出面再三赔不是,王成堂才被放出来。从那次被打后他便成了聋子,自己叫卖的声音自己听不清,也以为别人也听不见,于是叫卖声越喊越大。他们父子的嗓门还有个特点,喊起来一惊一乍的,而且喜欢在人多的地方突然地大声吆喝,许多路人都会被吓一跳。一些老食客打趣地说:"那一升(声),赶上人家好几斗。"</p> <p class="ql-block">  那时,每天"小聋子"斜挎一个柳编筐,将炒好的水泡花生放在里面,筐上还放一把小秤和一摞用硬草纸糊成的三角形纸袋。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经常游走于大街中部最繁华的大庙巷至海昌里路段。边走边喊"水泡花生米﹣-﹣嘣脆",五分钱能买一把,两毛钱可以买好多。</p><p class="ql-block"> 1973年,"小聋子"死于肺结核病。至此,兴旺一时的"王聋子"水泡花生在新浦街销声匿迹,只残存于老住户们遥远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随着小聋子王成堂去逝,风靡连云港多数年的王聋子水泡花生米失传,这对于连云港人来说是一大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