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贛州“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讴歌赣南美丽新乡村——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征稿

谢瑞山

<p class="ql-block"><b>一、神游故里</b></p><p class="ql-block">一次次梦里回故乡,故乡就在边城的小村庄……</p> 一次次梦里回故乡,故乡就在边城的小村庄……<br>一个上午、下午、晚上,又一个白天、黑夜,我不断反复捧着定南的史志而发愣,在虚幻的梦境里又回到了古老的定南莲塘城,然后一遍遍寻觅着斑斓的城墙、门框、牌坊、碑石,触摸着这里的日、月、星辰、鸟、树、云朵、青山、河流……徜徉在门、街、署、房、堂、楼、宫、庙、关前……身不由己,回到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我成了一个莲塘古人。<br>此时,我与几个仕者正游在弹丸定境,三县旧垠。览之、游之、环之,川岳怀柔,坤灵衍秀,融结清幽。矧兹定治,高峙南州,大龙之脊,吴越上游。青罗碧玉,翠湧虹流,陂池薮泽,大谷长湫。津梁雾列,古塞烟稠,深府仰咸,颂皇猷志。 我手捧志书,像一只小小飞虫,扎进赣南这座边城的血脉、气脉和经脉之中。仰视定境,天象巍巍,光昭远迩。登望降观,斯焉啟宇。势控百粤,支分大庾。紫云张屏,仙岭作辅。九曲环流,三台入户。百里繡封,千年乐土。我用毛刷、镊子、放大镜,来回不断拂拭着厚厚的“城墙”“文化层”“文化堆”,寻找着“围屋里的客家人”,寻找着千年百年里的悠悠记忆。在这里我遇见了知县、同知、典史、教谕、巡检、守备、都司、把总……芸芸众生,他们见我甚是好奇,都惊呆了。问所从来,我俱答之。 明隆庆二年,我恰遇都御史张公翀,到此巡察,便与张公察之县境。境处万山之中,奸人啸聚,寇盗充斥,刚柔强弱,土俗无杂,政亦纷繁,其地之难治矣。于是,张公翀奏为恳乞明府赐建县以图永安事。隆庆三年,议割龙南高砂、下历、横江、安远大石小石、伯洪、信丰潭庆建定南县,县署设莲塘,属赣州府。尔后,知府黄扆会同定南县首任知县陈澜,教谕张大猷,以及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刘光济、巡按江西监察御史顾廷对,安远县事同知李多祚、龙南县事同知龚有成,下历通判蔡中孚、主簿陈宗皋、巡检王承恩到高砂莲塘办理筑城凿池事宜,历数年而成。至清乾隆三十八年,定南改县为厅,赣州府同知移驻定南,为赣州分防府定南厅。 我与知县陈澜盘桓城池,又见官廨、祠廟得宜,市廛洞达,闾阎且千,轮蹄之所辐辏,一派繁华。驻足观之,忽闻歌声:我有室庐,夜户不闭;我有仓箱,于露斯積;伊谁之遗,伊维侯之;赐如是者,定治矣而。闻歌往之,相见莲城。<br>我从东门登上城楼,踏着刻有“明隆庆年××”“明万历年××”“康熙年××”“乾隆年××”某某窑匠或某某修城官口或某某修城砖使或某某造城砖字样修造的厚实城墙,从迎阳楼走向丰阜楼、平城楼,至北楼。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城墙上,俯视署衙城内的道路、商铺、楼阁、学宫、府衙、道署、宫殿、祠廟、水塘、水井、沟渠、牌匾、古树、民房、乡民,她们就像一个个明眸皓齿、肌肤润滑、面若桃花、千娇百媚的仙子,缓缓地向我走来…… 站在北楼遥望城内外,无限风光,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此时,我想起乾隆五年知县余应祥陪赣南道朱陵所作的一首诗《随朱巡宪登城楼步韵》,诗曰:“棨戟遥临三里城,莲塘景物倍分明。欣逢甘雨随车至,更喜春风满座生。夹岸莺花迎使节,腾欢父老纪芳声。庾楼吟啸耽清兴,白鳳祠章许载赓。”诵罢余知县的诗,眼前浮现出赣南道朱陵到莲塘的景象,又不禁诵读其《登定南城楼同县尹余君同声》的诗句,诗曰:“双江地尽一山城,绕郭岚光照眼明。我自巡行观锦邑,君原保障系苍生。桑田雨浥三春驾,弦诵风傅比户声。指点荒烟闻古戍,庾楼吟啸喜同赓。”读罢两首诗,莲塘古城美丽的风光,繁荣安定的胜景徐徐而来,如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我从北楼下来,出平成门,过南门渡桥,依稀望见崇祯十年知县钟大成、教谕方立本召集县学共建的七层巽塔。至塔前,见门额石刻横书:“青云峰”三字,劲道有力。登上塔顶,瞭望四周,青峰绵延,河流奔涌,余庆桥、南门桥、东门桥犹如三龙戏水,千姿百态。河岸上巍然屹立的城池,城外的名宦祠、乡贤祠、怀柔要治坊、贞烈坊、进士坊、坛廟、村舍,就像点点星光坠落在青山秀水中,星罗棋布,引人入胜。远处川峦,星分斗躔,水萦山而,屈曲山束,水以绵延,嘉名肇锡。如诗如画,撞击我的心扉。明知县章罃那首题《江塔烟横》的诗句顿时跃至心中,诗曰:“百尽浮屠障碧澜,江流终日共盤桓。祥光一点非烟雾,为染文章上笔端。”读之,如临其境,身同感受,感慨良多。 行至城东南隅,远远看见平地上文昌山突起。高数十丈,与西华对峙,圆美特秀,实踞全城之胜,总挹众岫之奇。明万历四年署县事杜栋在山顶建文昌亭,额曰:“仰高”。十二年知县章罃又建,额曰:“山高水清”。至清崇祯元年署县事严师范重修。再至清乾隆二年县令徐大坤在文昌山上建文昌阁,隶书额曰:“学者宗之”,又额曰:“文峰巍焕”,俱笔力苍劲。当乾隆三十年庚子恩科进士黄吉芬高兴地回到定南县高砂时,兴致盎然地登上文昌阁。黄吉芬凭阁远眺,见之依山临水,总关厅城,下流三溪,巍焕壮丽。于是,题匾曰:“步达云衢”。贡生黄卷题曰:“层楼聳翠”。此刻,我登高望远,把酒临风,如入桃源,似在仙阁。 今日有幸与黄进士等人同游,共吟唱,起蹁跹,终生难忘。我们一同作诗,诵曰:“闲眺此登阁,杰然俯城隅。白云过檐端,冉冉归山区。雉堞互明灭,人烟簇街衢。倚槛对江流,清泚映歧嶷。层楼高且寒,天风吹我衣,安得句惊人,一为抒遐思。”吟罢,与黄进士共饮一杯酒,言谈甚欢,依依不舍。<br>望着天际流动的彩云,凝视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我从千年的史志中,五百年前、三百年前、一百年前的时空里又回到了原点。从原点开始,行走在如今故乡芳香的泥土里,聆听着她精彩的故事,陶醉在她更迷人的风情中。 <b>二、难忘岁月</b><br>“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说。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光灿烂,若出其中。往事越千年,我从梦幻般神游中忽然醒来,已是380年后的1949年8月21日,这一天,定南解放了。从此,换了人间,迎来了新中国的新生活。 1965年1月,我出生在定南县历市镇的一个小村庄——金鸡村。自我打记忆起,村里的父老乡亲勤劳善良、诚实守信、邻里友爱,家乡就像温馨的港湾伴随着我一生的成长,让我魂牵梦萦,铭记于心。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晚饭后,87岁的母亲抱来一箱东西,慈祥而庄重地对一家人说:“这是自我嫁到谢家60多年来,我和你们父亲的记事本,现在是时候交给你们了。我们一生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留给你们,但这几十年的记事本就是我们的‘财富’。它不但记载了我们家的生活从苦到甜,日子由差变好的点点滴滴,而且也记载了时代的真实变化。希望你们后辈人从中吸取营养,好好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br>听了母亲的一席话,我忐忑不安地接过母亲交给我的记事本,内心仿佛通了电,瞬间温暖。<br>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满含泪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日记,情不自禁地走进了父亲和母亲的精神家园。与他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重走了60多年间平凡又不平凡的岁月。 当我翻开几本记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记事本时,更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在“吃大锅饭”年代,父母亲和大姐在生产队出工,主要是一年两季的插秧割禾等春耕夏收、夏种秋收的农事或冬季的农田水利。生产队年终所计工分,劳动一天工只分值几毛钱,年终一家三口主劳力,能结算100多元钱是很好的了。我家通常也就是80多元,实在没有劳力的一部分人家,年终结算时不但没有盈利,可能还要欠生产队的工分钱,可见那时的劳动生产力是低下不值钱的。在生产队劳作之余,为填饱我们六兄弟姐妹的肚子,担任村、乡干部的父亲趁工作之余,总是和母亲到附近山上挖“硬板头”,或种一些杂粮来补贴口粮。我们的一日三餐就是在咬紧牙关中吃着薯莨、糠饭、南瓜饭、稀饭等“百种饭”挺过来的。只有逢年过节时,父母才会割上一斤猪肉,放几根葱花,打一大盆肉汤,让我们兄妹几个解馋。那幸福的味道,时常仍让我半夜忆起。 物质的贫乏让我们兄弟姐妹一年到头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大部分为灰色、蓝色,色调单一。家中无论男女,都是大的穿后小的穿,直到母亲在衣服上补丁又补丁,没办法穿了,才拆后洗干净用来做成布鞋,让我们穿着去上学或走亲戚。六兄弟姐妹最难过是,屋场中没有一处像样的厕所,都是简易的土砖或木板围起来的,用几块木板放在粪池上面就算厕所。那时上厕所后,也很少用纸。每家屋门前都种了许多黄竹,大人就会砍下来,竹青做畚箕或其他竹器,竹囊大都做成篾棍,用来揩屁股。这种篾棍代拭纸的做法,又硬又伤屁股,有几次把我的屁股都揩出血了。到了晚上,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晃荡的眼花。待到晚上拉尿时,黑灯瞎火摸到火柴,点亮煤油灯,昏昏欲睡状态下到屋角处的尿桶拉尿,然后做个美梦沉睡到天亮。每到双休和节假日,我和少年伙伴就会三三两两玩跳飞机、骑马、射弓、捉迷藏、抓鱼、掏鸟这些充满乐趣的游戏,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穿着母亲打的布鞋,在与伙伴们“打仗”时,一不小心就报废了。这倾注着母亲一针一线温暖的布鞋,让我走过了童年、少年,走过家门口到小学的那条泥土路,走过从家中到县城中学的那条沙子路。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穿那些老式的布鞋,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布鞋一直伴我度过了贫乏、充实、快乐的童年,走向未来。 村里和全县其他地方一样,物质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担任乡村干部的父亲一心想着为百姓做点事情。于是,父亲带领乡亲们修建了村小学,开通了10公里的村水渠、村公路,还建起了乡办饭店、招待所、理发店、水电站等,极大地改善了家乡的面貌。为此,父亲多次出席了在南昌、井冈山和福州等地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满满的荣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里按人口分到了责任田。政策好了,家里和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大姐、二姐与父母一道不但要种好7亩多责任田,而且要养许多的猪、鸡、鸭、鱼等,以供我们弟妹读书上学和改善家中的生活环境。随着家中条件的好转,等到80年代初,父母和二位姐姐又一起添盖了两间两层土砖新房,当我和弟妹住进新房后,真的把我们高兴坏了。 此时父亲也卸任了乡里的领导职务,而母亲担任了村妇女主任。母亲不但走村串巷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还用接生员的爱心迎来了1000多小生命的降临。过了几年,我们兄妹分别读完了初中和高中。而我于1984年考取了赣南师范学院,弟弟于1987年考取了龙南师范,我们兄弟俩成了村里恢复高考后,较早端上“铁饭碗”的农家子弟。当时,父母亲摆了几桌酒席,前来祝贺的乡亲们包了五元或十元红包的学费表示道喜。想起当时的情景,乡亲们热切羡慕的眼神,我终生难忘。 转眼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车道。富裕起来的乡亲们,购置电视、冰箱、摩托、小车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进城买房。进入中年的兄弟姐妹靠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后,有的在家建新房,有的进城买房,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暑假,我搬进了县城里的新房,全家人欢天喜地,我在新房贴上:“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的对联,并拍下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 近年来,父母亲老得很快。幸福的是,在2021年“七一”前夕,父母和母亲光荣地佩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他们说:“一时入党,一生在党。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信念”。我从父亲和母亲的话里、记事本里感受到了他们对儿孙们的殷殷希望,对乡邻的善良真诚,对老家建设的关心关注。 前几年父亲去世后,母亲行动没有以前灵活了,但对家中村中的大小事情却依然很关注。在十天半月里就要和我唠嗑一番,我从母亲的唠嗑中进一步读懂了那段岁月的不易,更懂得了她那一辈人对家国的担当与付出,对美好未来的期望。<br>深夜里,我凝视着父母用心血书写的记事本,犹如他们站在身边一般,时刻温暖着我、鞭策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风景独好<br>今天的定南大地,从云台山到千家寨,从岿美山到九曲河,一座座青山染绿,一条条河流变清,一个个村庄变美,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接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诠释着定南县委、县政府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担当,演绎着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美丽动人的景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我们观音井屋场80%的农户都建设了一栋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现在都想回来住。”这是今年国庆期间正在金鸡村新房内进火的村民谢军在见到我时说的一句话。 金鸡村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是定南县历市镇辖区的一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589户2346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200亩,耕地面积2100亩,是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动人的小山村。传说在古时,金鸡湖光山色,风景秀丽,乃人间天堂。一天晚上,神仙驱赶着两只圆鱼(鳖)搬动着村内一座小山到村口去。当走到“圆鱼岗”时,听到金鸡啼鸣,神仙知道天快亮了,就飞回天庭。而两只圆鱼就此化作形似圆鱼(鳖)的小山屹立在圆鱼岗,从此村庄富庶,百姓安康。自始家家屋屋养鸡忙,母亲指着不远处的圆鱼岗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金鸡也称为天鸡,俗称德禽或夜烛。其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金鸡之天鸡,“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故我的故乡称为金鸡。 到2020年为止,金鸡村贫困户57户237人全部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金鸡村党支部书记谢桂明说。 国庆假期我来到金鸡牛角塘华鹏果业基地,40多位工人正在忙着除草浇水,600多亩的脐橙丰收在望,确是叫人喜欢。总经理谢添华说,这片果园已种植10多年,每年能解决本村农民工50多人的务工问题,每人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他创业以来一直的梦想。 今年40多岁的邱福华,因母亲患有癌症,并瘫痪在床,妻子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照顾两个小孩,导致家庭负担重。2018年在外务工的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决定在家创办锡线加工厂。镇村干部获悉后,一起帮助邱福华解决了资金、原料、场地,加工厂胜利地创办起来了,去年邱福华家的收入达到了15万元左右。“感谢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让我走上了致富路。今后我要扩大规模,让自己和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邱福华说。 如今,我徜徉在家乡沃土上,极目远眺,方丈檐间、田畴纵横、重峦叠嶂、溪水淙淙、奔腾飞动,稻谷黄、脐橙甜、柑橘红、柿子熟、桂花香,喜鹊啼、大雁飞、燕儿舞、蝶儿忙,好一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之妙境,好一幅如诗如画之故里,顿时让我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村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人头攒动,卫生室正在开展义诊活动,村宣传栏张贴晚上送戏下乡的海报也吸引不少的人在观看,丰富的活动让金鸡村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和县城居民一样的文化大餐。2024年10月开始,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扶持下,金鸡村污水处理、水泥公路白改黑、县自来水通村入户工程已开始实施,一个幸福美丽富裕的金鸡村正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定南“广袤田野”正成为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承载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以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潮流,是推动乡村向“新”方向发展的关键。以“新”为出发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以“质”为立足点,厚植乡村资源沃土,以“生产力”为落脚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 <b>筑巢引凤各领风骚。</b>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定南县是江西省的生猪、脐橙、油茶大县、粤港澳蔬菜产业输出重点县。定南县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村级后备干部“青苗计划”,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我们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选树’工作,大力培养人才队伍。”定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成成说。2023年,定南县财政投入6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我慕名前往位于老城镇老城村的客家莲塘古城,放眼望去,十街五巷游客川流不息,各种特色风味小吃店商客熙熙攘攘,书画展、非遗展、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穿行在如梦似幻的古城,让我流连忘返。客家古城的成功运营,得益于老城镇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人才振兴新带来的新气象。古城启动后,老城镇相继抽调了126名镇村党员干部投入客家古城项目一线,协调解决了一批征地拆迁等难点问题。通过“‘1+5+N’工作思路,做好‘引才’文章”,招揽了江西次第花开旅游公司、广西华业集团、江西联旭农旅等本地数十名企业专业人才,由人才带动湖南、广东、四川、河北等7省近100家经营人才进驻古城发展业态经济,辐射带动老城31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陈皮、花卉、餐饮、大棚蔬菜等“N”种产业。10个月来进行人才培训30多次,带动经营主体500多个,周边村1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老城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据县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介绍,定南县实行“党员+人才振兴”,“1125”三年培育行动,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即每个镇每年打造1个以上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各村每年发展1名以上农村致富能手入党、各村每年培育2名以上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每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辐射带动5名以上党员群众走上产业致富道路。组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通过“比党建基础质量,看特色品牌打造;比集体经济收入,看村级产业发展;比环境整治成果,看美丽村庄建设;比基层治理效能,看乡风文明建设;比调查研究成效,看今后发展思路”的“五比五看”,持续赛马亮绩。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定南县依托全县120个村合作社、图书室、卫生室、小广场、产业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等阵地,建成、建好各级各类“5+2就业之家”48个,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县、社区、镇、村全覆盖;开展中西式面点、烹调等各类培训210期,培训人数4610人次;扶持农民创办家庭农场116家,带动就业24244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59场,累计提供岗位2.8万个,促成用工意向24546人次,成功为我县园区企业输送员工9666人。2023年,定南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44.57万元,所有村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93元,呈现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b>产业发展波澜壮阔。</b>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近日,我走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如诗如画的岭北镇天堂村,在罗初雄的盆景园内,只见他熟练地给一株株苍翠欲滴的兰花喷水打药,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衫,而他只是随手一抹,心底里却乐开了花:有位广州客户定下的一批兰花就要装车了,他得抓紧时间给这些“宝贝”做最后的保养和修剪。<br>“为了支持老罗发展盆景栽培产业,村里集中流转了20多亩旱地用于盆景园的建造,并邀请了园艺专家到园内开展了栽培技术指导,确保栽培出来的盆景品质优良。”天堂村驻村第一书记朱云峰介绍道:“为了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我们主动联系了本地多家盆景批发店,商定好这里的盆景成品后可以立即运往商店进行出售。”<br>“如今我的盆景不仅在本地卖得好,还能远销外省。尤其是兰花卖得最多。”说起这些“宝贝”,老罗兴奋地说道:“一盆兰花卖去广州能卖30元左右,2023年一年下来我能赚15多万元。现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非常好,我们发展产业依然有补贴,今年的盆景又卖了好价钱,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定南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各种产业遍地开花,成为农民致富的有力引擎。 10月15日,我来到岭北镇大坝村康之源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十多名村民正忙碌着收割、装筐、装车,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据了解,岭北镇大坝村现有大棚78个,占地350亩,累计流转土地800亩,日产新鲜蔬菜1.5万公斤左右,销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随着蔬菜基地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通过雇佣长期工和临时工,吸纳6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可获得3.6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近年来,定南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新(改)建蔬菜基地2449亩,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深圳农场”基地各1个,带动农民就业230多人,人均月工资5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3500多万元;全县脐橙种植面积18584亩,63万多株,带动农民就业3000多人,人均月工资3500元,产量达1522万斤,实现年营业收入4000多万元;油茶种植11多万亩,产油茶籽2500多吨,产油700多吨,带动农民就业3000多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2亿多元;饲养生猪30万头,带动农民就业300多人,人均月工资6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肉鸽饲养有13万多对种鸽,年产乳鸽280多万羽,带动农民就业100多人,人均月工资6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4600万元;饲养肉鸭8万多羽,年产鸭蛋25吨,带动农民就业200多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400万元;蛋鸡饲养12万羽,带动农民就业100多人,人均月工资5000元,实现年营业收入1800多万元;茶叶、灵芝、草珊瑚、经济林、烫皮、灰水粄、酸酒鸭、月子米酒、蜂蜜、鲈鱼……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持续带动村民增收、村庄变美,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描绘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b>宜居宜业美丽如画。</b>巍巍岿美山,悠悠东江水,钨城入画来,百年焕新颜。2024年9月22日岿美山镇第七个农民丰收节在三亨村如期举行。三亨村位于百年钨矿岿美山脚下,距县城29公里,有21个村民小组,863户2809人。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22000亩,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钨矿丰富、风景优美的中心村。这里苍茫云海、山回路转,这里风林千树、青翠琼枝,这里风光无限、分外妖娆。此行游访让我难以忘怀,记忆犹新。 岿美山镇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接续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了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秀美乡村新画卷。岿美山镇多举措选优配强党支部“领头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亨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种植、手工加工等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建设镇级人才公寓,打造“一体化”人才驿站,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2022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推行“1+3+N”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用好网格员、志愿者服务队、“五老”乡贤自治队等三支队伍,通过“乡村院子荟”“赣事好商量”等平台,融合党的建设、社会治安、矛盾调解等多项工作,一批涉法涉诉、移民安置、征地拆迁、蔬菜大棚纠纷等问题得到和谐解决,实现了大事不出村不出镇,有效促进了社会风气快速好转。2023年获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镇”。 “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三亨村依托自身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系统治理和复苏河流生态环境“新路子”,通过发展鳜鱼、甲鱼、鲈鱼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猕猴桃、鹰嘴桃、生猪养殖等支柱产业,依托“东江纵队”旧址、“布衣山谷”、樱花步道、羊陂湿地公园、滨江休闲公园等项目,建设了一个美丽宜居的新乡村。<br>“以前这里河道脏、乱、差。”提及三亨村河道变化,村民黄智洪感慨万千:“现在圩镇自来水厂投入使用,通组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到处花草碧绿、树木成荫,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00多盏。我们饭后可以出来走一走、看一看,乡下空气好、山好水好,我们住着都不想离开。”我如今徜徉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一栋栋红砖红瓦红墙的建筑群里,领略着工人村、工人文化宫、办公大楼、职工医院、子弟中学等异域风情的矿山色彩,走进中心纪念公园,凝视着一座象征“百年钨矿岿美山”形象的巨大雕塑,让我顿感三亨村是一处宜居宜业、生态秀美的示范村。岿美山镇2023年获评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全省城乡环境排名靠前乡镇”。 今年中秋时节,我来到美丽如画“一门五烈士——胡传周”的家乡鹅公镇的留輋村做客,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定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我站在新建的富村山公园,一眼望去小草茵茵,树木青翠,步道生花,凉亭生辉。瞭望四周大山坳高耸入云,藤蔓翠竹满山遍野,透过花草丛林,又见上新屋、龙里(大龙、小龙)、上坑、下坑之屋场依山傍水如珍珠落玉盘那般美丽多姿,精致别趣。其间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三角三层炮台围屋甚是壮观,古色古香。谈笑间,我们又走进了田心、塘头上、塘头下、高围、围岗一处处胡姓人家,热情好客的大伯大娘端出山里最好的米茶招待我们,如同喝了春蜜般甜蜜。周边古老的榨油坊,传统手工艺的酿酒厂,现代化的腐竹厂,欢快的足球场更是吹开了沉睡的花蕾,漫天的油香、腐竹香、饭菜香、酒香,写满了村庄的娇美,百姓的幸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乡村全面振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自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以来,定南全县仅乡村公路升级改造、绿化约233.605公里,完成投资443147万元;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194.968公里,完成投资1644万元;旅游、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等其他基础设施完成投资近4亿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行走在三亨村、古地村、羊陂村、老城村、黄砂口村、恩荣村、车步村、中圳村、桥水村、金鸡村、太公村、下庄村、天花村、九曲村、洪州村、龙塘村、大风村、高湖村、留輋村、南丰村、龙头村、大坝村、杨眉村、玉石村许多村庄,切身感受到一个个村庄生机勃勃,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总书记展望:“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你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定南人民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壮丽现实。 乡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的兄弟姐妹,有我的妻子儿女,有乡村振兴的幸福生活,还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乡情。我从春走到冬,从昨天走到今天,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用一辈子来记忆和报答您! <p class="ql-block">参加第五届丰子恺散文征文,以《城乡处处展新颜》为题于2024年10月26日刊发《赣南日报》三版头条</p> 作者简介:谢瑞山,现任中国稀土集团定南县长坑尾稀土矿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定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定南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当代作家》赣州市分会主席、《首都文学》《当代文学家》特邀作家。在《鸭绿江》《参花》《花溪》《散文百家》《赣南日报》《天津散文》《中山日报》《文化研究》《河源晚报》《青年文学家》《文学少年》《学习强国》《椰城》《赣鄱文化》《萧乡文学》《今朝》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近80万字,出版散文集《时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