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藏南8:墨脱博物馆

侯鸟

<p class="ql-block"> 墨脱门珞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又名“莲花阁”,馆内全面介绍了墨脱县的基本情况,设有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及交通、狩猎、服饰及手工艺品6个展区,详细地展示了门珞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墨脱门珞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墨脱县城最高处的地标性建筑,本身也颇具门珞民族特色,是鸟瞰县城的理想观景点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佳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边境县,总面积为3.1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全县常住人口14934人,是人口极少的门巴和珞巴两个民族聚集地。</p><p class="ql-block">墨脱又名"博隅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喜玛拉雅山脉在其北部横贯东西,雅鲁藏布江绕过南迦巴瓦峰并急转直下,纵贯南北,境内有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多雄拉山、嘎隆拉山等。</p> <p class="ql-block">  墨脱境内生态自成体系,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8.83%,原始风貌至朴至真,全县属喜马拉雅山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9℃,是"世界屋脊的低谷,青藏高原的氧吧"。独特的生态环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高等植物有3000多种,仅野生兰科植物就达500多种,野生动物有数百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7种,昆虫类有干余种,堪称"天然博物馆"、"植物基因王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世界上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县河段长约496公里,可兴建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站。</p> <p class="ql-block">  墨脱有神秘的门珞民族文化及远古的神话传说,门珞人宗教崇拜相当广泛,"万物有灵观"是信仰和崇拜的思想基础。门巴、珞巴族各自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长期使用刻木结绳记事,寓意深奥的谚语、民间故事及生活习俗等创造了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现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门珞两族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原始文化和中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存活的森林部落文化以及河谷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也是研究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文化带的重要领域。民族特性、建筑、饮食、生产、生活、家居、服饰、狩猎以及原始崇拜和原始占卜术、刻木结绳记事等诸多方面,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  门巴族、珞巴族的先民们留传下来的古朴民风和奇特的民俗文化,在文化学的角度上,门巴、珞巴的文化构成、语言、原始巫术、心理现象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等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的民族。这种独特的"珞瑜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宝贵成分和难得的文化遗产。在亚热带气候、高山峻岭、森林连绵的环境中,几乎与外界文化没有交流,但是,"珞瑜文化"却没有退化,没有变异,更没有消失,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奇迹,到底是什么给"珞瑜文化"注入着不息的血液,这是除了必须生存之外的一个文化悬念和谜语。</p> <p class="ql-block">  这是珞巴族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形式。它是在灵魂不死的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对寻找鬼的宽恕。</p> <p class="ql-block">  门巴族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苯教。门巴人认为,人的衣食住行、生与死、生产的丰欠和禽畜的兴衰都与鬼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的鬼神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为寻求鬼的宽恕,神的赐福。因而出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特殊使者巫师:"觉母"、"把奠"、"把寓"、"登龙坎"、"本波"。</p> <p class="ql-block">  关于藏传佛教的信仰,门巴人原来信奉白教(指噶举派),他们迁入墨脱后便把白教带到了墨脱,后因墨脱受波密土王管辖,门巴人开始改奉宁玛派、相传为贡布喇嘛谷学干布传到墨脱,并建仁钦崩寺,1950年毁于墨脱大地震。到解放前夕,墨脱有寺庙35座。在危险的山口或路段旁,可以看到悬挂的经幡和大小堆积的玛尼石堆,这是门巴人路过时堆挂的,认为这个能求鬼神消灾。</p> <p class="ql-block">  墨脱山高谷深,气候差异大,地理位置偏僻,道路自然封闭,在扎墨公路开通之前,堪称"高原孤岛",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县内的生活用品及各种所需物资在没有骡马运输的情况下,全靠人力背运,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背夫"这一群体。</p> <p class="ql-block">  门巴族使用门巴语、仓洛语和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东三巴等民歌形式。著名诗歌《仓央嘉措情歌》就起源于门巴族民歌。</p> <p class="ql-block">  珞巴族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毯毯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筒裙。男妇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p> <p class="ql-block">  门巴族服饰:门巴族由于长期与藏族共居杂处,服饰和生活习俗与藏族接近。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戴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p> <p class="ql-block">  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毯毯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毯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p> <p class="ql-block">  墨脱石锅:在墨脱的帮辛乡、加热萨乡一带,珞巴族用传统手工艺采用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壁的悬崖上的天然皂石制作石锅。石锅是珞巴人的主要炊具,石锅因其有传热快、散热慢,烧出来的饭菜味美可口的特点,备受青睐,因此成为了上乘的馈赠佳品。</p> <p class="ql-block">  墨脱石锅的原材料主要是皂石,因其质地软绵,呈灰褐色,可耐摄氏两千度的高温。珞巴人用它抽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烧菜的小石锅小巧玲珑,长圆形、直径约30厘米,高20厘米:供于婴儿煮粥的呈扁圆形,直径约10厘米,留有长长柄。</p> <p class="ql-block">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墨脱县将为打造喜马拉雅南麓最靓丽的边境县、谱写墨脱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