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璞真扎染

万里云山⛅

<p class="ql-block">苍山西坡云弄峰下、洱海西岸蝴蝶泉边,古村周城,白族先民在此繁衍了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周城属大理市喜洲镇,是国内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周城村正门<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f1f10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香巴拉民族民间美术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它地处大理市北部,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接蝴蝶泉。享誉“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p><p class="ql-block">“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牌坊(南门)</p> <p class="ql-block">周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居建筑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结构,展现了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周城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保存了许多古迹和传统建筑,有古戏台、龙泉寺、银相寺、文昌宫等。</p><p class="ql-block">周城村正门外广场,两棵巨大的大青树簇拥着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周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南诏国(唐代)大理国(宋代)时期。最早可能是一个以釆集棕树皮为生的家庭或家族的定居地。虽然明朝有大量汉人迁入洱海地区开荒屯田,但周城村至今白族人口仍占99%,保持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千年以上(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南诏攻入成都)。明朝时期有了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周城南门、璞真扎染艺术博物馆在老滇藏公路隔路相望</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建于光绪21年(1895年),平面呈凸字形,座东朝西,面对龙泉寺。面柱为大理石,上刻楹联“周常尚文礼乐宏模新景运;城不名武絃歌雅化庆昇平。”</p><p class="ql-block">周城戏台是白族地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反映清代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1985年,大理市公布为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周城村是“白族扎染之乡”,传统工艺深受游客喜爱。该村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如著名的三月街、迎本主、绕三灵等。</p><p class="ql-block">周城村东门</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生活在叶榆(今大理)的古羌后裔、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用植物染料(以靛蓝为主导)染制纺织品的产业。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扎染己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p><p class="ql-block">白族纺织业使用的木织机</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周城的段氏始祖段陇,曾经管理过大理国织染之业,历经世事沧桑,到了明代,这一传统技艺才得以重新面世。段氏传承达十八代,段树坤1973年出生于这个白族扎染世家,是段氏家族扎染技艺第十八代传人,初中毕业即承袭了祖上的扎染事业。</p><p class="ql-block">段家的堂屋</p> <p class="ql-block">段树坤、段银开伉俪演释了白族传统扎染的历史传奇。</p><p class="ql-block">段银开1975年出生在大理周城的另一个扎染世家。</p><p class="ql-block">在庭院晾晒扎染布的段银开</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段树坤和段银开注册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2018年12月,段树坤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现为省级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段银开少年师从父母学习扎染技艺,青年时在周城民族扎染厂从艺。1998年,段树坤、段银开伉俪收购了周城民族扎染厂。</p><p class="ql-block">染缸前的段银开</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三十多年的含辛茹苦。少儿时连汉语都不会讲,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p><p class="ql-block">段银开传授针扎技术</p> <p class="ql-block">段银开三十多年来一直从艺扎染。与段树坤结缘以来,在继承两个家族的优秀扎染技艺之上,总结、创新了30多种扎花的针法和扎法。在保护、传承白族扎染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p><p class="ql-block">扎花的白族老阿婆</p> <p class="ql-block">扎好待染的“疙瘩”布料</p> <p class="ql-block">已染好待拆分、晾晒的“疙瘩”布料</p> <p class="ql-block">段银开被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等五所高校聘为特约教学顾问、客座教授和指导委员会委员等。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璞真扎染博物馆获得的诸多信任和委托</p> <p class="ql-block">2002年初,在段银开的主导之下,集合了馆内文博专家张绅、省级传承人段树坤及五个市级传承人等精兵强将,用扎染技法对大理国《张胜温画卷》进行二次创作,半年完成了开篇之作:乾隆皇帝御笔《榜题》和《蛮王礼佛图》,该图长九米,宽一点六米,並进行了放大。</p><p class="ql-block">《蛮王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蛮王礼佛图》扎染版的隆重呈现,在扎染行业中是一个重大创举,前所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乾隆手书《榜题》扎染版(局部)</p> <p class="ql-block">《张胜温画卷》绘制于公元1180年(南宋),距今830多年,又称《大理国梵像卷》。是南宋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及其弟子们所绘的一幅名画,画卷全长1636.5厘米,宽30.4厘米,134开,分为蛮王礼佛图、法界源流图、十六国大众图三部分,绘入628个佛像和世俗人物。《张胜温画卷》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卷展现了大理国皇室礼佛的盛况。</p><p class="ql-block">扎染面塑工艺流程选刊</p> <p class="ql-block">迁台之际的《张胜温画卷》秘藏了一段飘泊史。2022年7月,“云台文化寻宝活动”走进大理,揭开了这一文化瑰宝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染料、染房和染缸</p> <p class="ql-block">《画卷》先是从云南辗转流入江南,后又几经易手从民间流入皇宫,成为乾隆帝的珍爱之宝。乾隆对画卷爱不释手,还特地为其手书了长篇跋文。</p><p class="ql-block">扎染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军侵华,藏于故宫的《张胜温画卷》随众多故宫文物一道南迁,以避战火。其间曾短留贵州安顺,也是画卷离开云南几百年后,与故乡距离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天空的蓝、天井上空的蓝</p> <p class="ql-block">1944年,画卷在陪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云南腾冲人、辛亥元老李根源观展后感概万千,斌诗《胜温记》。</p><p class="ql-block">扎染作品:扎染长巾</p> <p class="ql-block">橙色团花桌布</p> <p class="ql-block">裹背</p> <p class="ql-block">画卷继续飘泊,最后迁至台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该院“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双鱼</p> <p class="ql-block">蓝白六瓣花</p> <p class="ql-block">尽管画卷久留海峡对岸,但画中风光依旧。无论十九峰的玉带云,还是碧波荡漾的洱湖水;苍洱之间的怪石、松杉、垂柳、花草及民风民俗,仍在自然的画卷中舖展,令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疑似飞天.“扎”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长尾鸟与玫瑰</p> <p class="ql-block">在苍洱间世代生息的大理人,依旧用传承千年的扎染、木雕、大理石工艺、银器,世代复制着画卷。</p><p class="ql-block">牛王图</p> <p class="ql-block">凤凰</p> <p class="ql-block">“白族扎染之乡”的段氏十八代传人段树坤和国家级传人段银开,为表现苍山山峦疊翠的意境,反复试验了若干种针法,最后选中仿龙花针法中的一种。</p><p class="ql-block">布满扎染的婚房</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的《张胜温画卷》和扎染版的《张胜温画卷》,是海峡两岸的一种呼应。</p><p class="ql-block">缕空木雕格子门</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建于唐代南诏国的崇圣寺是中国皇帝出家最多的寺庙,其内陈列的由国家级大师“剑川木雕”段国樑、段四兴父子领军的木雕版《张胜温画卷》祘是剑川木雕对段家伉俪的回应。</p><p class="ql-block">堂屋</p> <p class="ql-block">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p><p class="ql-block">苍洱毓秀,万古不朽。苍山索道客流穿梭,洱海游轮南来北往,环湖廊道骑队繁忙,古城墙内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洒滿世纪的曙光……</p><p class="ql-block">扎染博物馆大门内</p> <p class="ql-block">扎染博物馆中庭</p><p class="ql-block">2024.10.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