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体验、体现与表现——导表演基本概念新读心得</b></p><p class="ql-block">初次接触“体验派”的概念是在上大学前,当时偶得一本余秋雨编著的《戏剧理论史稿》,读到了关于戏剧三大流派的概念,简言之便是: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体系。从舞台艺术实践角度看,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演剧方法,是不同的艺术流派,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中戏学习期间有幸是徐晓钟院长任职期间,更多的了解了有深远影响的斯坦尼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并在反复观其代表作《桑树坪纪事》等中深化解析关于“体验”与“体现”的概念与嬗变。毕业以后偶然机会去徐院长家做客,有幸得到院长新作《导演艺术论》,又一次深入了解院长对该理论体系几十年的反复推敲与实践的漫长历程,并对该理论体系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完善的最新研究成果,倍感振奋。</p><p class="ql-block">今天又读到罗锦鳞老师关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笔记,虽然是老概念,但很有新意,颇有感触。</p><p class="ql-block"><b>1、体验派与表现派各有千秋,理应取长补短。</b></p><p class="ql-block">两个派别引入初期曾经有过争论和厚此薄彼的过程,随着时代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中国的导表演理论界逐渐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和研究了各派的长短,并把他们的优点拿来为我所用,逐渐充实着中国的导表演理论体系,并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理论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并蓄的导表演学术流派。</p><p class="ql-block"><b>2、体验派和表现派是对“心源“和”外化“不同侧重的舞台表达。</b></p><p class="ql-block">焦菊隐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探索“心像说“的表演理论即是重点强调了舞台表演更要重视演员“体验”过程,演员创作表演要由“心”而发,方能生“象”,心和象是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3、由体验派、表现派再到体现派是一个可喜的探索过程。</b></p><p class="ql-block">人艺的表演艺术家所谓的“光体验不表现,就是白体验。没有体验的表演,就是虚假表演”之说,很生动的阐述了体验和表现之间清晰的内在关联,也很好的表达出以人艺为代表的中国演剧表导演体系几十年探索追求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也是罗锦鳞老师所主张的“既体验又表现,走体现派表导演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周新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以下为罗锦鳞老师最近相关名词的笔记原文</b></p><p class="ql-block"><b>体验派与表现派表演</b></p><p class="ql-block">流行于欧洲的两个表演流派。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验派表演,要求演员表演时,“要从自我出发,经过对角色的生活、情感和性格的体验中,去接近和表达,完成角色的创造”。故称之为体验派表演。以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要求演员与角色之间可以分离,表演就是表演,强调演员表演中可以理性,强调演员表演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能力。后被斯氏称之为表现派。从19世纪开始,两大流派不断发生争议和矛盾,甚至相互排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我在中戏学习期间,就不能提及表现派表演,认为那是虚假表演。中国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教学和创作实践后,加之,焦菊隐创建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出“心象说”的表演理论。我体会,这两大表演流派都有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的课题。演员表演中要不要体验?回答是肯定的,要!但光体验了不感动观众,让观众看不到,就是白体验。因此,关于人物的心理、行动和情感必须外化,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称之为“心理外化”,也是斯氏晚年发现体验不外化的弱点,而研究的“形体行动分析法”的根本。所以,我玩笑的说,我主张是“体现派”,“即体验又表现”。在美国诞生的“方法派”,也是在斯氏体验派基础上发展,并吸收了表现派的一些形体表达情感的方法而产生的。以上三大话剧表演流派,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的表演方法。我以为以体验派为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必须吸取其他流派可取之处。正像北京人艺一些表演艺术家总结的经验所称,光体验不表现,就是白体验。没有体验的表演,就是虚假的表演。所以,我们要既体验又表现,走“体现派表演之路”。</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罗锦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古希腊戏剧研究专家。他导演的作品主要有话剧《榆树下的欲望》《爱情的传说》《岳飞》《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及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亚妇女》《晚餐》《地母节妇女》《鸟》等。近年来,他用中国戏曲艺术的元素来演绎h古希腊戏剧,取得了很高成就,值得关注,主要作品有:《美狄亚》(河北梆子,根据古希腊悲剧《美狄亚》改编)、《忒拜城》(河北梆子,根据古希腊戏剧《七雄攻忒拜》和《安提戈涅》改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