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山紫阳朱氏武夷寻根祭祖行第一站:五夫镇

丹山童佬

<p class="ql-block">接上篇</p><p class="ql-block">第一站:五夫镇</p><p class="ql-block">二〇二四年十月十五日上午八点,祭拜团一行二十八人从无锡出发,经过九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涉,下午五点多赶到武夷山市五夫镇,与先期从浙江金华出发的三位宗亲汇合,入住五夫镇籍溪小驻民宿。稍作休息,全体人员共同品尝“朱子家宴”,感受先祖生活。</p><p class="ql-block">五夫镇是先祖文公朱熹成长、成才、成名之地。</p><p class="ql-block">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5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夜休整,十六日早上七点,全体人员起了个大早,准时在当地热心人士的陪同下,寻找先祖文公朱熹足迹。</p> <p class="ql-block">朱子手植香樟</p><p class="ql-block">古樟为先祖文公朱熹16岁时所种。当时,文公朱熹义父刘子羽为朱熹举行一个较为正式的成人仪式(古称弱冠礼)。仪式上,恩师刘子翚要求朱熹亲手种下一棵树,希望他能像种下的树一样,扎牢根基,汲取养分,茁壮成材。如今这棵朱子亲手种下的古樟已历经860余年,枝繁叶茂,树冠宽大,成为先祖文公朱熹在五夫生活遗迹之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兴贤书院</p><p class="ql-block">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文公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 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先祖文公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紫阳楼</p><p class="ql-block">紫阳楼位于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先祖文公朱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住了近50年。传说,先祖文公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了千古名句。诗中所称的“半亩方塘”,实际就是打开的一本书。先祖文公朱熹认为书中藏有自然知识、万千气象、万种物类等一切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认识,弄懂弄通这些知识,就可以认识整个宇宙,掌握世界万物。</p> <p class="ql-block">五夫社仓</p><p class="ql-block">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是由先祖文公朱熹首创独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这个社仓开“民间救灾之先河”,各地也效仿先后建仓储粮。为了加强社仓管理,先祖文公朱熹呈请施行《社仓法》,由朝庭颁诏施行于诸府各州,后人为了纪念朱熹这个惠民善政,改名为“朱子社仓”,现仍为五夫镇粮站存粮之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兴贤古街</p><p class="ql-block">兴贤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景点之一,全街自南向北,古时由七贤、双溪、紫阳、朱至、儒林、中和、籍溪七坊组成。</p><p class="ql-block">古街上半部街道,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世家的宅第,故间建有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宅第建筑多数宽宏轩伟,庄重肃穆。街面幽静整洁,古意盎然。下半部街道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间有少量豪富宅第,故建筑多有商业店面,手工业作坊,茶馆酒肆等,街面显得繁华热闹,但亦多古风古韵,众多文化遗址变化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朱子文化园</p><p class="ql-block">朱子文化园位于朱子学校一隅,是在先祖文公朱熹诞辰88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为纪念先祖文公朱熹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建。园中半亩方塘寓意朱子理学如源头活水,活源毓秀,继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闽北圣地,先祖文公朱熹和他的理学思想得到了升华,为五夫镇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尽沧桑的文化遗迹,也让淳朴民风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