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里祭祀,感动上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降甘霖,必润后裔!</b></p><p class="ql-block">二〇二四年十月十七日(农历九月十五),是紫阳朱氏十二世孙文公朱熹诞辰894周年,白丹山紫阳朱氏后裔联谊会一行三十一人,应三明市尤溪朱子文化研究会、南平市建阳区朱子文化研究会邀请,冒雨赴闽参加文公朱熹诞辰祭典纪念活动。本次参加人员年龄最高者85周岁。</p><p class="ql-block">这是出发前全体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公朱熹简介</b></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出生在儒学世家,自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以下是他的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的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p><p class="ql-block">朱熹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方法。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恢复人的善性。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通过教育克服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恢复人的善性。其体为: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以“教事”为主,强调生动形象和兴趣培养。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重点是“教理”,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任务是培养对国家朝廷有用的人才。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通过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来培育人的道德品格。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习惯培育为“朱子学习法”。朱子一生共在20多所书院讲学,其中最著名的为“白鹿洞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复并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章程。</span></p><p class="ql-block">政治活动</p><p class="ql-block">朱熹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历任南康知军、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振兴教育,改革风俗,提出减免苛捐杂税等政策建议。</p><p class="ql-block">灾荒治理</p><p class="ql-block">朱熹在崇安发生水灾和饥荒时,积极组织赈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来解决灾年百姓生计问题。</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生平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用“天不生孔子,则万古如长夜;天不生朱子,则孔孟之道未明。”来形容文公朱熹在理学传承上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丹山紫阳朱氏</b></p><p class="ql-block">紫阳朱氏出于吴郡朱氏,唐乾符戊戌,为避黄巢作乱,三世祖唐殿中丞师古公涔,奉祖父唐灵州别驾光顺公炌,自姑苏(苏州)洗马桥徙居徽州篁墩,师古公次子古僚公瓌,制置婺源,民赖以安,因家焉。传至十一世孙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任福建政和县尉(相等于县公安局长),松公偕父母,弟槔、柽及姐妹等,当掉婺源薄田100多亩,举家徙居福建政和,后又调任尤溪县尉,在尤溪生子文公朱熹。</p><p class="ql-block">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系文公朱熹次子埜公后裔。宋末元初,紫阳朱氏十六世孙朱枋、朱果堂兄弟为避元兵进逼,伯通公朱枋徙居无锡白丹山南麓,命其地曰“宋村”,怀宋室也!伯实公朱果徙居鸭城桥。元末明初,十八世孙朱基徙居硕放许卖布桥。几近800年跨越30世,目前世数最小的为四十八世,最大的为三十五世。</p><p class="ql-block">康熙甲辰(1664),伯通公宋村派薛典小园支二十七世孙祚巩,字子固号二宋,肇修大统宗谱,不远千里赴建阳五经博士府核对世系,白丹山朱氏才正式理清宗脉,得到建阳、婺源五经博士府的双重认证。今又恰逢甲辰,相隔360年矣,十二三世矣!白丹山紫阳朱氏后裔联谊会组织赴武夷寻根祭祖,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