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Amber

<p class="ql-block">传 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此图在宋时,就已被收入了内府。宋亡后,此图又成为了元内府的收藏;元亡后,又成为了明内府的收藏。明中期时,有个叫黄赐的大太监,监守自盗,将此图据为了己有。黄赐死后,此图曾先后为其侄黄琳(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李廷相(明大臣,官至户部尚书)、严嵩(首辅,一代奸相)、陆完(明大臣,官至吏部尚书)、项圣谟(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张则之(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梁清标(清顺治时,曾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宋荦(清康熙时,吏部尚书,太子少师)、谢宝树(民国官员,抗战中,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事)和完颜景贤(民国著名书画收藏家)等人所收藏。</p><p class="ql-block">1925年,日本人阿部房次郎得到了此图,并把它带回了日本。1937年5月,房次郎去世后,其子阿部孝次郎继承了他的全部藏品。1943年,孝次郎又遵照他父亲的遗嘱,将家藏的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全都捐赠给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右上的“王维写济南伏生”几个字为南宋高宗赵构所题,上用《乾卦》小圆玺。旁边是北宋“宣和中秘”印记。左侧有15枚收藏章,右侧有17枚。</p> <p class="ql-block">伏生,亦称伏胜,字子贱,济南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汉文帝征求能治《尚书》的人,便寻得伏生。伏生当时已九十高龄,身体不便,文帝为表诚意,便派晁错跟随伏生学习。伏生出遗书口授,晁错笔录,得29篇,即传世的今文《尚书》。明朝杜堇也曾绘过《伏生授经图》,与王维一图不同的是,画中人物多了伏生之女羲娥,因伏生年迈,口齿不清,导致晁错常常听不清口授内容,因此羲娥便在一旁代为解说。</p> <p class="ql-block">以细劲圆韧、刚柔相济的铁线勾画出人物、案几、蒲团、竹简、纸卷等。</p> <p class="ql-block">王维在画中写实的笔法。比如图中共有三册书,却材料不同。桌案左脚下方,有一书,材料为竹简,伏生脚前,有一书,为绢卷,而伏生手中持的,又明显是一纸张制成的书卷。汉代之前,书籍多为竹木简,偶用昂贵的丝绸制成绢卷,而纸张恰好是汉代发明的。王维这种画法,恰好反映了当时文字载体混杂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桌案上有笔和砚台,毛笔已经与今日没有太大区别,砚台却形制古朴简单。伏生所倚的几案是一种长条形的矮桌,两端案头有翘头,支脚是弧形的,这种形制在汉魏的壁画和画像石上常能看到,到了唐代依然沿用。汉代已经用砚,但不注重材料,大多使用陶砚,石砚。这样的习惯直到王维的时代依然如是,虽然唐代端砚已经出现,但尚未如后世那样被人重视。</p> <p class="ql-block">吴说题跋十分精彩,纸墨书法具精,高丽白纸、碳墨精厚、贼毫毕现:“桐江吴哲、钱塘吴说获观于开府郡王斋阁”三行深得二王风韵,末一行“绍兴癸丑长至后一日”竟有章草书风,尽显南宋第一书法圣手本领。</p> <p class="ql-block">朱彝尊再题王维《伏生图》:是图庚戌冬观于北平孙侍郎艺室。因跋其尾。既而归于棠村梁相国,今为漫堂先生所藏。地虽三易,而三公皆为当代正人。</p> <p class="ql-block">题跋者是嘉庆年间曾担任吏部尚书的宋荦。</p> <p class="ql-block">刘墉题跋</p> <p class="ql-block">(传)王维 伏生授经图卷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图绘伏生授经故事。秦代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博士伏生冒险将所习《尚书》藏于屋壁之中。汉文帝时,《尚书》濒临失传,朝廷派大臣晁错向伏生求问。伏生以九十岁高龄口授《尚书》二十八篇,使得这一重要儒家经典传承接续。此卷前有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及多位名家题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作品。此图因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主题、超逸的艺术水平和传奇的作者身份,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松荫谈道图页</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又名《三教论道图》,此图为《历代名笔集胜册》之一,绘三人手松荫下各持书卷,背景泉石云雾,颇似世外景象。三人一着儒装,一服僧袍,一作道家采药人打扮,为三教论道题材。</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 竹山堂连句册</p><p class="ql-block">唐大历九年(774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唐大历九年(774年)三月,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在竹山堂与李萼、陆羽、释皎然等人聚会,并连甸作诗。此册为南宋御府旧藏,传为颜真卿墨迹。颜真卿作为唐代名臣,后世评价极高,被称为“极忠不避难,临难不违义”,是儒家忠义人格的代表人物。颜真卿书法雄伟刚劲、开张博大,被认为是其精忠大节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册 刻石年代:唐贞观六年 (632年)</p><p class="ql-block">‍贞观年间将隋仁寿宫改称九成宫,作为皇帝避暑之行宫。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太宗至此,发现有泉水,遂命大臣魏徵作颂。该文在赞美皇帝文治武功与天子令德的同时,又言“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颂中含谏,尽显谏臣本色。</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嘉量 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此为乾隆铭铜方形嘉量。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记载:“乾隆九年,皇上得东汉嘉量,圆形,较其度数,中今太族。又考唐张文收作嘉量,方形,乃仿其遗制,用今律度,御制嘉量方、圆各一,范铜涂金,掌之工部,陈之殿廷。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yuè),其重二钧,声中黄钟之宫。亲为之铭。”据档案记载“乾隆九年正月二十三日,奉旨:着成造嘉量四件,方式两件,圆式两件”。到乾隆九年十二月,这四件嘉量分别在午门门、太和殿、乾清宫和盛京崇政殿安设。</p> <p class="ql-block">“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画像石</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画像石从上往下包含“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等面面。其中“孔子见老子”图,老子在右,孔子在左,其间为神童项橐(音驼)。这不仅是两位学者的历史会面,更体现了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宫学”指为皇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元代官学主修经学和史学,入学者多是勋旧贵戚的年幼子弟,教学人员学识渊博。</p><p class="ql-block">周伯琦曾任教于宫学,所书《宫学箴》是对学生的告诚之言。</p> <p class="ql-block">周伯琦</p><p class="ql-block">宫学、国史二箴卷</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宫学箴。惟民生厚,迷复曷反。爰作之师,由近及远。夔兴虞庠,旦扬周典。有美国胄,执经宫馆。养正匪蒙,勿亟勿缓。庸之煣之,圣功斯显。经国子民,所赉岂浅。惟严惟尊,不在躬践。毁范裂模,皋毗有腼。敬谂从者,圅丈有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元史》本传称:“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周伯琦虽师法前人,但不拘于古法,在结体和笔法上参以石鼓文,笔兼方圆,使转变化亦多,整体风格于规整圆熟中见生拙萧散之致,有别于稳妥匀称一类的平庸之作。此卷结字严谨端庄,笔势沉稳丰润,为周氏篆书的上佳之作。</p> <p class="ql-block">唐绥祖进《御制乐善堂诗》墨</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此墨为湖北巡抚唐绥祖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进呈,共计十二匣。据记载,乾隆帝视学时,曾将《御制乐善堂诗》墨两匣赏赐衍圣公,表达了对先贤后人勤思勉励、不堕家风的谆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lt;img src="//:0"&gt;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圆领</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山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件圆领为明代衍圣公所穿用。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封号,自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始封,之后为历代所沿袭。</p> <p class="ql-block">周伯琦 朱德润墓志铭卷</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福临 苏轼武侯庙记卷 清顺治(1644~1661年)</p><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一生忠君,致力于国家统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谥号“忠武侯”,为无数后人歌咏缅怀。此文原为苏轼所作,由顺治帝福临所书。</p> <p class="ql-block">玄烨 千字文册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p><p class="ql-block">‍《千字文》编撰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蒙学经典。清代皇帝也将其作为蒙学教育的重要读物,时常诵读与临写。此册款署“康熙五十四年秋再书”,可知康熙帝曾多次临写《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铜象尊 日本江户时代•安永四年 (1775年)</p><p class="ql-block">东京国立博物馆汤岛圣堂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在江户时代初期由以儒教治国的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1646~1709年)建成。在此举行的释奠礼使用各地进贡的礼器,其上记录有进贡人和进贡年份,是研究江户时代释尊礼器的重要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文字图屏风 20世纪初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屏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扇组成。20世纪初,韩国屏风逐渐从屏蔽性强的功能家具演变为装饰物品,兼具寄予美好祝福之功用。此屏风图文结合,将儒家思想作为主题绘于其上,充分体现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