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田,我们永远的家

蔡小红

当秋风浸润着画笔,细细将一望无垠的稻田涂抹成金色的时候,我们便有了收获的喜悦,但同时,拾掇着泛黄凋落的秋叶,我们内心又有了些许的感伤。今日,老家村里——南野田一位仅存的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奶奶走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按照老家的习俗为老人送葬,只能早早在上班前赶回老家提前吊唁。在姑姑叔叔们的泪眼里,在门口大炒锅的五谷香味里,在村里伯母婶婶们的絮叨回忆中,祖辈父辈的关爱、幼时少时的记忆和关于老家的点滴在脑海喷涌而出。南野田——我们共同的家,是到了该写一写她的时候了。 <b>南野田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小到只有“一个家”。</b>南野田坐落在丹里路的东侧,距里庄小镇约五里路程。小时候听爷爷说,我们的村庄以前本来没有村,是曾祖辈从南边500米的竹塘村迁居过来,到太祖辈兄弟二人,再到祖辈十人,延续到父辈、我们这一辈及再往下就没再计算过......所以南野田原本就是一户人家,主姓“蔡”。后来,一户“赵”姓人家迁入我们村,虽然姓氏不同,但很快也融入了这个小村庄,现在延续下来几代人、十几户人家,大家依然团结得像是“一家人”。 <b>南野田是一个很“美”的村庄,美到只有“一个家”。</b>南野田因为户数少,一条500米左右的水泥路就贯通了整个村庄。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起很早以前的南野田,江南青砖黑瓦的旧式民居,每家屋前或屋侧一个池塘,每家屋后一片竹林,每天清晨,南野田人便在竹林清脆的鸟鸣里开始一天的忙碌。我家的第一个老屋我已不记得,只记得第二个老屋的位置是在村里第一排的东面,我们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最快乐的时光,第三个老屋就是现在的老院子了。南野田我记忆里的第一代老屋已经完全没有了,仅存了几间第二代老屋。现在的南野田掩映在常州人承包的花木丛中,家家户户基本都是楼房加小院,家家院子里种满了四季都有盛开的各种鲜花,门口栽种着整畦清爽的应季瓜果蔬菜,......这个时节,村南的小河静静流淌,院里的桂花树漫天飘香,桔子柿子硕果累累,......堪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所以,南野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唠叨一句:金窝银窝,不如我家的狗窝...... <b>南野田是一个很“和”的村庄,和到只有“一个家”。</b>如果说把中国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概括,那我认为就应该是“和”,与天地和,与人和。而南野田,恰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保存和延续最好的自然村。在我们这个村里,每一个小家庭,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从来没有兄弟不和、婆媳不睦、邻里不悦;在我们这个村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在一起做馒头糕点的,以前家家户户还是一起请一个杀猪师傅和做酒师傅杀年猪、酿年酒;在我们这个村里,大年初一,无论老少长幼,都是家家户户上门拜年请安的;在我们这个村里,谁家有新鲜物件或者谁家做好吃的都是大家一起分享的。记得以前在老房子的时候,我们与隔壁六奶奶家的墙壁上还留着一个洞,专门用于传递邻家美食,六奶奶的墙洞馄饨一直是记忆里儿时最好吃的美食;在我们村里,谁家有人过生日是必须家家户户送糕点礼盒的,每家也会拿六个鸡蛋作为回礼,谁家有喜庆每家都会去祝贺,谁家有人生病每家都会去探望,谁家办丧事整村都会前去帮忙三天,就像此次,邻家奶奶去世,父亲和供销社退休的堂叔早早就去主动履行“账台”义务,安排各种具体事务,其他在家的男丁跑腿送信、整理桌椅,妇女们扯布做帽、帮厨打扫,在外工作的南野田人无论是在本镇还是远在异乡,都会放下工作赶回来祭奠吊唁。这些上代传下来的习俗,无论是蔡家还是赵家都一脉传承、一视同仁。之前有人说,南野田风水好,家家户户都过得好。而我则想说,除了风水之外,我们的村,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得好,家和万事兴,所以才有了我们后辈的兴旺和幸福! <b>南野田是一个很“淳”的村庄,淳到只有“一个家”。</b>从南野田走出去的人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与人为善、质朴淳厚。记忆里,小小的南野田,祖辈有邻家爷爷在常州火车站当官,有邻家爷爷在那时的小乡担任乡长,有邻家爷爷在那时乡里的热门部门供销社、信用社担任主任,我的爷爷也曾经是私塾先生,守着一世的清贫和淳良,教着下一辈为人处世的道理。父辈、我们这一辈及后来的孩子们,算来也是小有人才,军人、警察、企业家、公务员、教师、医生、会计、建筑等等行业均有涉及,无论在哪个行业,南野田人从未给南野田丢脸,大家对工作勤勉踏实,对朋友有情有义,更为弥足珍贵的是,大家对南野田情有独钟,无论何时何地,对南野田的热爱和眷恋,从来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更叠而改变。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怀念最多的,只有“南野田”! 时光荏苒,但南野田温馨依旧。岁月悠悠,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化作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了我们大家心中永远的净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让我们一起爱护她、守护她、传承她,让她永远保持这份独有的宁静、安乐与恬淡,永远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