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白羽散文《长江三日》与赏析

天人合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白羽散文《长江三日》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江三日》是刘白羽乘“江津”轮自重庆顺流而下,经三峡到武汉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所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性散文。这篇散文通过对长江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信心,体现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革命哲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第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从重庆登上“江津”号,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船在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作者看到急速漂流的波涛和逆流而上的木船,联想到李白、杜甫当年搏浪急进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天气转开朗,长江两岸是雄伟的山峰和苍松翠竹,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随着夜幕降临,长江又展现出另一种魅力,江风猎猎,探照灯光闪烁,风声水声交织,作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气势,也体会到了与大自然的贴近,心中涌起一种庄严而美好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第二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船进入瞿塘峡,这里是三峡最险处。作者描述了峡口的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以及曾经对准峡口的黑色巨礁“滟滪堆”(现已炸掉)。过了瞿塘峡,天空出现金色阳光,山峦景色壮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着来到巫峡,这里犹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弯右转,每一处都如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姿态各异,充满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船驶过巫峡,进入西陵峡。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江流凶恶,处处是急流险滩。船在其中艰难行进,作者介绍了著名的泄滩、青滩和崆岭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第三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继续乘船前行,感受到长江的广阔和壮丽景色。沿途看到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如山峰、江流、乡镇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作者在行程中思考着长江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白羽散文《长江三日》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时代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江三日》写于大跃进失败之后,作者不断强调战胜阻碍、向前航行的意义。文中不断出现这类象征性的意象,一会儿是险峻的峡谷中“一注阳光象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一会儿是“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等等。这篇文章的最后面对冷战时代的“世界”,它歌颂“今天我们整个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芳、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的呼吸,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放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作者个人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富的阅历积累:刘白羽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早年就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期的革命斗争经历使他形成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情感基础,也让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长江所蕴含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长江的向往与实地体验:刘白羽自幼对长江就充满向往,“大江东去”“两岸猿声”等诗句让他对长江心驰神往。后来他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渴望亲身领略长江风景的心愿愈发强烈。最终,他得以乘坐“江津”号顺流而下,实现了这一心愿,为《长江三日》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实地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描写长江的优秀作品,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作。刘白羽在创作《长江三日》时,既受到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继承了中国文学中对山水描写的传统,又结合现代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对这一传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白羽散文《长江三日》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感真挚的优秀散文。它不仅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更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精神的映照:文章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和乘船的经历,将个人的感受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文中“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等语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一方面,作者对长江的雄伟、三峡的奇险等自然景观充满敬畏和赞美,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神奇魅力。另一方面,强调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前进,如船行三峡时与惊涛骇浪的拼搏,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关系在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引发读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艺术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独特的结构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晰的篇章划分:文章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三天的行程为线索,将整个旅程分为三个部分,如同三部乐章构成了一篇完整的交响曲。第一天是行程的开始,作者初入长江,感受到了江面的开阔和夜晚的宁静与神秘;第二天是文章的重点,详细描绘了三峡的雄伟险峻,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凶险,各具特色;第三天船出三峡,长江变得平静,作者的思考也更加深入,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张弛有度的节奏:在行文过程中,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例如在描写三峡时,既有惊险刺激的场景,如船过险滩时的惊心动魄,又有优美宁静的画面,如巫峡的秀丽风光,张弛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生动的景物描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绘形绘色绘声:对三峡的景色描写极为细腻生动。在写瞿塘峡时,用“悬崖绝壁”“江随壁转”等词语描绘出其山势的险峻,“雷霆万钧”“涛如雷鸣”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描写巫峡时,“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云蒸霞蔚”等语句,生动地展现了巫峡的秀美和云雾的变幻莫测。通过对形、色、声的全方位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空交织的描写手法: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不仅关注当下的景色,还常常将历史文化、传说典故融入其中,增加了景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比如在行船至秭归时,作者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对景物的描写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如早晨、中午、夜晚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各具特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江三峡在时间流转中的不同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精湛的语言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词汇丰富准确:作者运用了大量丰富、准确的词汇来描绘长江三峡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如“瑰丽”“璀璨”“巍峨”等形容词,生动地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壮美;“战抖”“震颤”等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船在险滩中行驶的艰难和危险,使文章的语言极具表现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将巫峡比作“迂回曲折的画廊”,将山峰比作“亭亭笔立”的人,将长江的水流比作“离弦之箭”等,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排比句的使用,如“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情感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挚强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强烈。从踏上“江津”号的那一刻起,作者内心的激动、对长江的向往之情便溢于言表。在行程中,面对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作者更是感慨万千,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些情感相互交织,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感的深化与升华:随着行程的推进,作者的情感不断深化和升华。从最初的激动和兴奋,到面对三峡艰险时的紧张和敬畏,再到船出三峡后的冷静思索,情感的变化与行程的发展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成长和对生活的感悟。</span></p>